【家庭旋律--淺談家庭生命週期】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陳韺家族治療師
家族治療家將家庭生命週期分為六個階段
一、新婚期
一對男女經由結婚組成家庭。一旦雙方願意結合,共組家庭,就必須對自築的家庭具有使命感。二人各自走出老家,而不是離家出走,一起努力為新家殿基一個新且獨立空間。基礎若要穩固,非但二人須具有獨立能力,並且需要發展親密關係。獨立能力包括建立自我、經濟獨立,並且區隔自我與老家的關係。親密關係的發展則須培養敏感、體貼和協商能力,建立情感表達、溝通管道和合作模式。小家庭要幸福除了新人願負起責任,也需要老一輩的放手祝福,允許自主、給予信任,否則會引起忠貞分裂、爭吵不斷。 離婚就是此期適應不良的結局。
二、第一個孩子出生期
多數夫婦除非頂客族或不孕,通常在婚後二、三年會生下第一個孩子。孩子的誕生不但象徵夫婦由為人子女的地位提昇為為人父母,更意味照顧責任的升級。養育就成此階段的大事,家務增加,財務加重。誰來照顧小孩就成主調,若是母親全權扛起,會有二種不適狀況發生,一是母親並非全然接受母職,而會思考應犧牲自我或放棄母職?內心掙扎不已;產後憂鬱症就是此階段的產物。另一是母親因喜愛小孩或轉移婚姻的挫折,完全投入親職工作,冷落婚姻,形成父親失落或疏離,外遇的巔峰就在此期。同時也為日後母子依附問題埋下種子。另外一群則是生了小孩,卻拒絕當父母。將孩子交給祖父母,而自己依然繼續享受無官一身輕的優哉生活,於是為日後親職關係和小孩發展留下不良的伏筆。
三、孩子就學期
就學指的是就讀幼稚園或小學。小孩第一次上學,不論幼稚園或小學,對其而言是生平第一件大事,對家而言也是一件大事。從每年暑假將結束時,報紙家庭版專刊教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就可瞧出端倪。對孩子而言非但象徵他/她長大,也意味開始建立與外界的關係,踏出離家的第一步,既是興奮也是害怕的。小孩若是害怕,遇到困難可能退縮而無法發展社交生活、培養人際能力、符合社會期許。父母,特別是母親,若是捨不得,加上放不下心的焦慮,更使孩子走不開;走不出去,上學恐懼症便由然而起。過度保護會剝奪孩子在適應環境現實面的學習,讓他/她無法發展自我控制,尊重他人需求、感覺和權利,缺乏相互制衡的有效能力,於是出現學校適應不良症狀。
四、孩子時值青春期
這期的家最有能量。家庭旋律就如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那段的炮聲轟隆。小孩生理改變,欲求增強,自我加大,就像一懸在弓上的箭。父母一則是喜,一則是憂;喜的是孩子長大可以自己來了,憂的卻是孩子因此不再聽話了。責任、自制、和掌控就成主要課題。父母感到控制權旁落,而失落,孩子則感到責任加身,失去孩童特權,威脅和壓力加大。火爆沮喪紛呈,長大或沒長大就成是否適應的指標。
五、孩子成人離家期
離家不一定是實質,而是象徵。象徵孩子真的長大可以獨立了,當然不表示不要父母,反而是回雛的前奏。孩子是否成人,能否完成學業或工作賺錢,能否有社交生活,和結交親密朋友,均建構於上述幾期的養成。這就是家族治療家所說,前一階段任務若無法完成,將會影響下一期任務的達成。
六、父母年老期
失落是這期的主調。父母面臨體力、健康、收入、角色、人際、友誼,甚至生命等等失落。失落適應成為重要課題。適應不良者常有輕微憂鬱症傾向。心態不平者就出現許多不合理行為,增加相處的困難,也使子職關係受到挑戰,自己則伴隨迫害妄想症狀。
父母依賴需求日增,子女如何合作以滿足父母,衝擊兄弟姐妹的原先手足系統功能。特別有新的家人加入,如何整合新的價值觀和新的情感關係,就成子輩的挑戰。若處理不當,就會有手足失和、主要照顧者罹患身心症或老人虐待問題。
美國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一種八階段論的說法
這八階段是:
第一階段:期間平均為兩年的「新婚期」,剛結婚,尚無小孩。
第二階段:期間為兩年半,老大出生至老大兩歲半。
老大兩歲半至六歲。
第四階段:期間為七年,家中有學齡中的小孩,老大六到十三歲。
第五階段:期間為七年,家中青少年階段的小孩,老大十三到二十歲
第六階段:期間為八年,俗稱「發射中心期」,孩子陸續離開家庭。
由家庭空巢期到退休。
第八階段:期間為十到十五年左右,由退休到夫婦兩人都死亡。第七階段:期間為十五年左右,「中年危機期」,第三階段:期間為三年半,屬「混亂期」。家中有學齡前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