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30 20:40:03瀏覽284|回應0|推薦0 | |
耿耿詩心夜夜情 -- 一段渴慕耶穌的旅程林逸君1本文描述一位修女的聖召與祈禱經驗,其中尤其可見她深受加爾默羅聖衣會的聖人及其靈修指導所影響,而表露於詩的字裡行間中。作者最後以修煉「天主臨在心法」,來分享並鼓勵所有渴求天主臨在的人。(刊於神學論集182期-2014冬) 前 言人的生命是一個過程,但卻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過程,而是在關係網絡中,由許多人在不同階段、以不同形式共同或輪流參與的一個歷程。每一個生命過程顯示著一個獨特而唯一的、屬於個人的、也同時是人類共同的故事。 靈性生命亦然,不僅是一個人性內外的經驗,且是基於人類共同體的人性經驗下,同時建基在神性幅度的神人交往上。每一個別的神人經驗在不同時空中,影響著當代和後代的人。它同時具有密契經驗的一些特徵:主觀經驗與客觀經驗的確信與交會;也是天主提升某些人在信仰中出離自我,與創造、救贖她的天主相遇合。只有天主能給予人這樣無條件的恩賜,因為無窮大愛的天主願意將所有的人都納入祂內(若十七)。因為救恩不是信理文字,也不是只有理性層面的呈現。傳統上常說的「升天堂,享永福」,這種永福究竟是什麼?也許從某個角度而言,永福是基督救贖工程的果實,是救恩在基督徒生命逾越的經驗中,引向神人結合的永恆經驗。 事實上,這種經驗性的靈修,可以從整部聖經來驗證。信德之父亞巴郎、忠僕梅瑟、大先知厄里亞,以及眾先知、民長等,都在在顯示了神人之間的溝通與親密。又如新約中聖徒們的生命故事,福音中的奇蹟、言論和對話,每當人在生活中看到奇蹟,經驗到神性超越,人所發出的驚惶、讚嘆、信服等內在態度,是人向創造主的自然真誠回應。而歷代聖人們與神交往的種種情節,都是我們絕佳的借鏡。 再看我們的靈修大師:聖女大德蘭對祈禱、修行的論著,其《七寶樓台》便是登山者的美妙寶典,與聖十字若望的《靈歌》和《心靈的黑夜》等多本著作,在理論和經驗配合上都詳細闡論了人走向神的煉路、明路和合路的漫長內在旅程。教會另一著名系統: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的《神操》更以跟隨耶穌生活的腳步,與祂一起經歷逾越的奧蹟,具體地在人的生活中體認基督在父內的光榮境界。 由是觀之,天人合一的境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由人性層面而言,這種靈修是旅程、是關係、是經驗、是愛情、是恩賜……是生活與存在的事實。聖師聖女小德蘭不是以其短短的生命歷程創發了她的「神嬰小道」嗎?今日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為何遲疑去追尋這種神人遇合的渴求?同時,今日教會應如何啟發人去祈求這種渴求的恩賜?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課題。以下試分享一個具體實例,希望能對人有所激勵。 主,請讓我追隨禰祢!那一年聖週四晚上,她坐在離家很近的聖堂,注視著裝飾得聖潔幽雅的遷供聖體龕,淚水像缺堤似的紛紛而下。自從兩年前起,無論在朝拜聖體或靜獨自處中,她的內心都有一種深深的渴望,切願追隨主,奉獻自己的一生去度修道生活。甚至有時在最歡樂的時刻中,也會突然興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孤獨感和渴望,感到除了跟主耶穌在一起外,再沒有什麼可以令她感到滿足和快樂。 「主啊!什麼時候祢才會收納我到祢的家裡?祢就讓我跟隨祢吧!祢是知道的,我有多麼的渴想啊!」午夜十二點了,信友們按照規定逐一離去。雖然她也隨著跨出了聖堂的大門,然而,她的心卻留在聖堂內、耶穌的腳前。 主,祢要我做什麼?能蒙主耶穌的收納進入備修院是件幸福的事。她一面感到靠近耶穌,一面卻又顯得徬徨,很難形容這種感覺。她甚至也摸不清自己內在的那股情緒,明明已進入所渴望的修道院,踏上第一階段,但內心的「渴」並未因而減弱。那時,和她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同伴及四位還在唸中學的備修生。在公共時間裡,她們跟大願修女們一起祈禱;在備修院的小圈子裡,她們一起上課、用餐、分擔雜務;其餘時間,她總喜歡獨個兒躲起來。她最喜歡躲在後園靠近屋角地下室的那塊荒蕪地區,那是她的小天地。 每次她想進入小天地,必須經過長長的野草叢,躲在僅可以容得下她身軀的一個小小牆角洞內。後園遠處的廢門被一把生銹的大鎖捆著,隔開了園外稀少的行人。那是個隱密的所在,總被屋內虔誠的人所忽略。 她望著四面的長草和那棵開著白花的紫荊樹,內心感到有股熱烈而難以抗拒的情感在波動。她幾乎用喊叫的聲音大聲說:「主,祢到底要我做什麼?」她拼命地重覆叫喚:「主,祢到底要我做什麼?」 沒人理會她,主也沒有給她任何回應。「主,請祢給我指示,怎樣才能報答祢對我的深情大愛?」那股火熱的情懷,讓她感到似乎只有把自己投入烈火中焚化,才能回報天主對她的隆情厚愛。 主,我只是個破瓦器香港長洲的思維靜院臨海,風景宜人,彷若天主親臨,足以誘發人靜思,走入內心世界的勝境。在那裡,她做了整整一個月神操,作為永遠奉獻前的準備。她跟與世無爭的海鷗一起緬懷天主的慈愛,也重拾舊日詩人的情懷,以情入詩、以詩獻愛,可謂纏綿至極。 望江南三首思維好,未語已神迷。 海石飛濤翻浪白,風花舞影月樓西。 能不愛思維?
思維好,處處露慈暉。 山抹流霞天綴錦,翔鷗爭向雅威啼。 寵愛在思維。
思維好,寵慧透靈犀。 靜體天心尋妙理,默觀神道覓天梯。 妙處在思維。
在思維靜院,她感受到與主同在的豐盈與滿足,像個無所牽掛的幸福小孩,時而嗔喜、時而撒嬌。記得一次祈禱中,她感覺主好像要離她而去,立時警覺說:「請不要離開太久,一會兒就好」。她的心情像個嬌矜依賴的小孩,害怕失去母親,最重要的是,很難忍耐那種等待主再度來臨的焦灼心情。 另一次,她祈禱得很深沈,感到主耶穌似乎有話要跟她說,當時她心中懼怕,似乎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承受祂的挑戰,她刻意地迴避了。導師神父提醒她說:那是恩寵。下次再發生時要說:「主啊!請發言,祢的婢女在此」;但這種靈動卻沒有再出現。 神操最後一天晚上,她想著翌日就要下山,竟然輾轉床褥,徹夜難眠。她由內心深處呼喚:「主啊!主啊!」那時,有股炙熱的「渴」如同熱流一般正在波動,像烈火在焚燒,焦灼難熬。那股強烈得難以描述的渴愛逐漸膨脹,威力強大驚人,令她感到她這小小肉軀無法承載,實在難以承受那股夾帶著千鈞力量的炙熱洪流。她不斷吶喊「主啊!主啊!」那種飢渴確實難熬。她感到飢渴得要死,甚至渴望立刻投身死在這片火海之中,好像只有死亡才有可能讓她有限的肉身擴展至無限,才能容納得下這股驚人的奇愛力量……。這種狀況到底持續了多久,她並不知道。她只記得在這迷糊中睡了一會,天就亮了。 其實,她心裡十分明白,自己只是個極為普通而平凡的人。「主啊!我只是這麼一個小小的破瓦器,又怎能容得下無窮無限美善的偉大愛情呢!主啊!祢真會開玩笑!」儘管如此,心情卻是起起伏伏,既苦澀又甘甜。於是她再度拿起筆來: 調寄采桑子此情那堪相思苦,慰我痴心。動我芳心。 渴若枯田待寸甘。 如今嚼盡情滋味,矢志隨君。捨命酬君。 納我柔情報爾恩。 主,祢是誰?我又是誰?她是父親的長女,對父親的感情絕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父親對她的愛有如汪洋大海般的深邃,除了天主愛的召叫外,沒有人能由他手中帶走他的女兒。那一年,父親看著她宣發了永願。隔年,父親被診斷患了喉癌,天主卻在他癌痛尚未發作前將他召回天鄉,是天主對忠誠的他所賜予的奇恩厚愛。然而,對她來說,卻有著無盡的情傷。父親的葬禮後,她帶著落寞的心回到修院,參加為期八天的修會年度避靜。她的心情低落,所有思維都離不開父親的影子。 避靜第三天,當她渾渾沌沌地走入聖堂跪在位置上時,她心中想著:她有三個父親,第一個是天上的大父,第二個是她血肉的父親,第三個……,她的思想突然被切斷,腦海頓時呈現一片空白。很短的幾秒鐘後,她聽到不知從哪裡來的、很柔和的話語,像短誦、像祈求、像密語般連綿地重覆著:「耶穌來解我飢,耶穌來解我渴」。這是她從未曾想過的句子,重覆約有七、八次之多。之後,又是一片空白。就在此時,她的靈惶恐地說:「主,請離開我吧!因為我是個罪人。」立時,她聽到一句溫馨而撫慰的話:「無論如何,我都不離開妳。」隨後,是很深沈的寂靜。她合掌跪著的身軀不斷地在顫動,熱淚奔騰,雙目緊閉,似乎有半小時之久才回復恆常狀態。 「主啊!祢是誰?我算得上什麼?」因為在她悲痛的心中,對天主根本連一個小小的想念都沒有,她有的只是一顆失落的心。然而,天主卻以無窮的大愛憐憫她,親自而主動地撫慰她那孤獨的心靈。「主啊!我到底是誰?竟蒙祢如此眷顧恩待」。之後,她的靈無日不在追尋…… 調寄望江南三首空佇候,漸夜數更長。 遍問郎蹤何處覓?重門深巷獨神傷, 一步一迴腸。
迴腸處,心事有誰知? 萬縷柔情終不改,那堪疲盡月明時。 難奈是相思。
相思苦,晝夜夢魂牽。 忽聞慈音驚野外,賞心同醉碧藍天。 相對已忘然。
七古為誰辛苦為誰忙?為誰清節淡容妝? 難忘恩愛難忘你,只為情真只為狂。
不不詩不與君齊不自然,不羨豪門不羨仙, 誓許白頭終不悔,管他陰晴別有天。
調寄踏沙行南國正清秋,伊人何在?多情合被相思害。 虛心苦等卻遲來,何曾夢裡瞻丰采? 且斂幽思,回心視內。豁然放步出雲靄。 菊華影動隔簾開,那人悄立籬門外。 交心祈禱自從那次的深刻經驗後,她再沒有最初跟隨耶穌時的那種專一和專心,整個人都泡在繁忙、供不應求的牧靈服務中,以及團體生活的挑戰上。深幸在某年的個人年度避靜中,得蒙加爾默羅聖衣會神父的指引,教她用自己選定的特定短句"Oh, Lord Jesus!" 作為自己與耶穌交心的心靈短禱。記得一次夜半醒來,她迷糊地翻身之時,居然還聽到自己在唸"Oh, Lord Jesus!"真是情調十足! 漫長的等待日月交替,人事變動,對她來說十年如一日,無論人在國內、國外,那顆渴求的心始終不變。在祈禱中,有時面對山川林木,有時獨自隱修,她多麼懇切地期待主再度來臨的經驗。然而,被動的恩寵又豈是人力所能掌控的。天主願意恩待誰、願意給人什麼樣的恩寵、何時給予、用什麼方式讓人領受,全隨祂自己的心意。她感到自己的卑微,能做的只是漫長的祈求和等待。「Oh, Lord Jesus!你知不知道我對祢的渴念與情傷?」她終於嚐到了一點「黑夜」的況味。 永夜無眠盡夜數更殘,月落雲移霧閉山, 風疏怎耐深沈夜,幸有孤星伴寂顏。 我陪妳到處流浪若干年後……一次在祈禱中,她的靈突然與耶穌對話說:「主耶穌,祢似乎已很久沒回來了。」「不是我沒回來,是妳!妳還在外面,我就陪妳到處流浪。」對話就此結束,完全不由她的意識所掌控。 「主啊!我怎麼當得起祢這樣的陪伴。原來多年漫長的日子裡,我感覺不到祢的甜蜜親在,而祢竟這樣貼心默默相隨。是我,不肖的我,我心不在,而祢一直忠誠守諾地臨在。但現在我得向祢說:主啊!請祢不要回到我這裡來,但領我到祢父那裡去。」 主,求祢增加這渴求的深度那一年,她選擇加爾默羅聖衣會神父做個人年度避靜,因為她喜愛聖十字若望及小德蘭的靈修。沒料想到神父每天只用當天福音給她做默想的材料。既來之,則安之,她信賴天主上智的安排,因為天主自會按照每個人所能領受的層次來提升人的信仰境界。她只隨從聖神的啟導,天主願意她在哪裡,她就在那裡。 多年來,天主像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主人,對她有絕對的主權。她深信,即使天主愛她,尊重她,待她如同朋友、女兒,但在到達榮福天鄉前,她的身分仍是天主的僕婢,她許下要忠信地生活於天主所給她指定的方式;對於靈性生命的境界,她是不敢強求的。一夜,在深沈的祈禱中,她嘆息地對自己的靈說:「高貴的靈魂啊!妳為天主所吸引,卻有著一個卑微的肉軀」。因為她深深感到,她那笨拙的身體和她在這茫茫塵世的生活中,都遠遠追不上靈內對天主的那股殷切渴慕。 翌日,天主藉著神父來給她回應。他給她介紹中世紀的一位法國加爾默羅會修士Br. Lawrence所寫的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編譯較精華的中文版是《清修庖廚》中)。她意外地發現那竟是多年以前那位神父教給她的短句祈禱方法。操練了25年後,到今日方知那是渴求天主臨在的心法。原來除了忠信操練外,還需要配合生活中不斷的徹底淨化,這該是上主給她進一步的啟示和指引! 「主,祢知道我是個平凡人, 我只願以平常心來處事, 我不敢,也不堪當有過高的奢望和期待: 我只求祢在今世直到我最後一個呼吸, 賞給我常常擁有對『天主臨在』的渴求。 如果祢願意, 求祢不斷增加這一渴求的次數, 並增強這一渴求的深度。 我全心依靠祢極寬仁的慈愛。」 安於黑夜經歷多年起伏浮沈的經驗,她深深體會到自己是那樣平凡、軟弱和卑微。恩寵並不是一分耕耘就一分收穫;更不是自以為努力尋求、不斷皈依、熱切祈求就可獲得的報酬。恩寵確是仁慈的天主無條件、白白給予的眷愛。天主並不計較人的不潔和罪行,她深信天主的慈愛和對她的許諾,也確信天主不會離開她。如今,她只願以平常心來安坐於黑夜。偶然,她看到了一張無名會加油卡: 黑暗使我看得更遠 天上的星星很多, 但是再多的星,也只有在夜晚才看得到。 而且越是黑暗的地方,看到的星越多。 所以有人這麼說:「黑暗中,我可以看得更遠。」 生命中的黑暗也能使人望得更遠,想得更深,活得更真,看見以前看不到的地方,也看見別人望不見的所在。 黑夜不但能使人的身體休憩安眠,也是人靈命增長的必要步驟。在黑暗中見過燦爛星光的人、在痛苦中獲得提升的人,一定能了解天主教會靈修大師聖十字若望所說的:「引人入勝烏雲夜,晨曦哪及祢光明」(摘自2002年11月無名會加油卡)。 實在有太多的感觸與共鳴,她重組了其中的文句來切合她目前心靈的現況: 黑夜感謝黑夜使我看到星星 黑夜越深星星越多 感謝黑夜使我身心趨向寧靜 看到白天看不到的地方 看見自己以前忽略的所在 感謝黑夜使我體驗到自己的軟弱、平凡 藉著信德看得更遠、更深、更真 渴望被「那位」所吸引、同化、結合 她靜靜地寫下自己的經驗和修煉「天主臨在心法」的簡易方法,分享給那些和她一樣平凡、有著渴求天主臨在的人。因為她深信,仁慈的天主常俯聽卑微人的呼號,必定會傾注扶助的恩寵來滿全那些誠心渴求天主臨在的心靈。 (一)何謂「天主臨在心法」2這是培養一種自然而然地浮現天主臨在感的修行。是在每次意識到天主的臨在時,將自己的心靈投向祂,虔誠親切地與祂溝通交談。這是最平凡、人人都能採用的簡易修行方法。在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提醒自己稍停一會,舉心向上與主做片刻溝通。 (二)實踐方法實踐必須堅毅、持之以恆。方法如下:
-出門前、工作前、回家後、睡覺前,作四次回心短禱。 -以手錶、手機定時,多次提醒自己進行短禱。
-在桌上、牆壁上懸掛一些物品、標誌、圖案、標語、聖像等物,幫助你想起耶穌。 -在書本上放個書卡、聖相、祈禱文等,好讓你能記起,回到內心獻上你的祈禱。 (三)淨化修行這種祈禱須以淨化內在的靈修行動來配合,以維持純正簡樸的心。
(四)修持天主臨在法的神益
1 本文作者:林逸君修女,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會士。1988年畢業於輔大神學院教義系。1996年起擔任該修會初學導師十一年,從事靈修陪伴迄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