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識心達本------耕雲導師開示
2006/11/12 21:47:38瀏覽335|回應0|推薦0

(三)窮理澈源 識心達本

  什麼叫窮理澈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樣橫著走,這樣的話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晴一閉,離開人間的時候,道理還沒搞清楚,依然要做個糊塗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要找到道理的源頭──道理哪那裏來?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頭在哪裏?你必須窮追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斷惑,就必須把道理搞清楚,你若想真正搞清楚就不單是要找到了道理,還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斷惑。人斷惑了以後,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問、不再有無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則吉祥,他就安祥了。

  為什麼要識心達本?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心,而每個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頭馬車、自相矛盾、互相牽制,沒有辦法讓心靈統一,讓生命潛力集中發揮,沒有辦法表現出自己的價值。而你這一生也就這樣窩窩囊囊、糊糊塗塗的被徹底埋沒了。

  什麼是你原本的心?我們為什麼要識心達本?因為所有理性的學問都公認:真實的是原本的──只有你那個原本的心才是真實的心、永恆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認識自己,自己尚不認識,認識別人是沒有用的。

  一個自我迷失的人,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自己生命的本質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層意識──由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感知、所累積的這一層法塵。你如果認為你現在的分別心是你,那你是認賊作子,終歸無常;如果你說你現在的分別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這個問題很麻煩!你若說這個表層意識不是你,無風不起浪,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又憑藉什麼存在?煩惱即菩提──沒有菩提,連煩惱你也不會感知。一塊石頭,它能感受煩惱嗎?必定你有覺性,你才能感受得到煩惱。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認識自我;認識自我,就是認識自己的心,認識「聖主」未曾蒙塵以前的原本真心。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能夠得到安祥。

  為了說明這個條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夠的,我可以跟各位講:很多人聽說別人開悟,總認為這個傢伙一定是悟出來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真理,實在說沒有這回事,誰若是因開悟而講出一篇大道理來,那這個人是神經病。

  有人說這個傢伙開悟了,大概有了神通變化。我告訴各位: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人、沒有神、沒有佛,神通從哪裏來?神通也不是真實的。

  那麼說這個人悟了,悟了個什麼東西呢?很簡單,所謂之悟就是窮理澈源、識心達本;也就是說,當下一切問題、一切問號統統消失,統統不見了;一切煩惱、一切業障統統瓦解、冰消了,而當時自己生命所唯一擁有的只有兩個字:安祥。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時候胡思亂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來說:我悟了。那你要小心一點兒,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澈大悟了,能得到什麼?也只不過是得到了安祥而已。

  那麼,如何才能夠窮理澈源、識心達本?這八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要有方法才行,方法不對,就沒有效果。如何才能夠窮理澈源、識心達本?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致虛極,守靜篤。」第二句話是「守本真心」。

  什麼叫做致虛極?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總感覺都是實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統統實在。我們既然認同一切實在,我們便只能活在相對的生活中,我們那個絕對的心靈就被壓抑了。必須過活得非常虛,不但虛,而且虛到極點,走在地上好像走在海綿上一樣──開悟前會有這種感覺。

  靜篤,不但要靜,要靜到極點,否則便是萬法本閒,唯人自鬧了。

  有人說這是執著,很多人認為:你看!又「致」,又「守」,這都是動詞,都是有為法,都是執著。你若這麼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的。有為而不執著有為才是無為;無為而執著無為就是有為。所以唯信能入。

  你要能夠虛,儘量地虛。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寧,你就發脾氣,這證明外在的一切在你心裏是實在的,對你來講是兩個,佛法是不二法門,你到處都是兩個乃至多個,與修行絕不相應。所謂「外門閉、內門開」,這是修密宗閉黑關的著眼點。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虛,要虛到極點;不但要靜,要靜上加靜。這樣的話,才比較容易相應。

  什麼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裏一再說到這四個字──守本真心。

  剛剛修行的人,唱高調說要自在、要灑脫、要無我,說俏皮話、嘴巴滑溜是沒有用的,見了閻王,你那一套一點都用不上。而觸境遇緣煩惱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從達摩大師到五祖都是倡導觀心的。以後雖然很少用觀心的詞句,本質上也離不開觀心。觀心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反省而觀心。學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先反省懺悔,否則障不除不能相應。先在反省的時候觀心,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認為自己是個好人,自己是個完整而統一的人,自己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個言寡尤、行寡悔、可以無大過矣的人,其實,絕對不然。如果認真反省一番,就會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個人。如果承認過去所做、所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沒有進化的動物;然後勇於面對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實的懺悔,才會獲得實質的進步。如果不能夠勇於面對自我,永遠保持那種虛偽的假象,誰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觀察自我是個什麼?

  第二階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過。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終用最客觀的立場來批判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於說話、做事,都要觀察自己的念頭,不讓念頭自由活動。如果我們要思惟一件事──有目的的思惟,應集中心力去思惟它,那叫正思惟;如果我們不需要思惟任何事時,不要讓念頭像無韁之馬,自由奔馳,否則就會攪亂了心地。

  第三階段:要觀察念從哪裏來?明白念從哪裏來,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無念的真心。找到了無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會迷失於妄想與認同之中。

  哪個是無念的本心呢?記得十幾年前,在東引服務時,有一天在禪定中得到了幾句話(為什麼說得到呢?這不是書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創意)。這幾句話是「以子之心,覺子之覺,以子之覺,覺子之心。覺者是心,是心自覺,覺心不二,允稱正覺。」這幾句話極為究竟,它給我的啟示是什麼呢?「覺者是心,是心自覺」,不是覺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覺進來,套用笛卡爾那句話的模式──我「覺」故我在。

  觀心觀到最後的階段,就是我覺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著你的心,它才不會亂跑,你守著你的真實的心,真實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後來禪宗的子孫看了這個守字,覺得用得太拙,其實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夠守你原本的心,那就是守摩訶般若,也就是以後講的保任,名詞雖然不同,它的含意完全一樣,而我認為守本真心更明確、更積極。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ncy22&aid=53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