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為法-----耕雲導師開示
2008/07/26 13:48:27瀏覽322|回應0|推薦2

其次,說到「正見」。

  什麼叫「正見」?就是見得很正確,不會以假為真、以幻為實、以邪為正、以惡為善……,這些都是邪見,真正的「正見」就是超越了這些,而見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見到一切生命的最初因、最初相,證得了自己心的原態。

  說到「正見」,我為什麼要求各位讀《六祖壇經》?各位如果讀《六祖壇經》進入狀況,就能夠品嘗、體會到佛的境界。我要求各位做的事,都是可以收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我不會給各位增加負擔、添麻煩。你們若是不做的話,我就沒有辦法讓你們甩掉自己的業障。你們若是不讀《六祖壇經》而希望入禪,告訴各位三個字:「不可能」。

  中國宋明理學、中國的禪詩、中國的禪畫,這些既具象又抽象的畫、既存在又超越的文學,都是從《六祖壇經》來的。我沒有學過理論與作曲,為什麼還要寫一首《自性歌》?因為大家都忽略了《六祖壇經》最重要的地方。我曾經問大家:「《六祖壇經》看了沒有?」「看了!」,而《行由品》「如何入道?如何舂米?」像看小說一樣,很有意思,引人入勝,但最重要的地方你們卻忽略了。其實你們只要搞清楚「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但用這個本來清淨的心,就直截了當成佛了」,你們卻都忽略了。我寫的《自性歌》,歌詞是《六祖壇經》摘出來的句子。我沒有學過音樂,為什麼要作曲?就是為了使大家充實生命力,提高各位對《六祖壇經》的興趣。

  所以,大家要多讀《六祖壇經》,會背誦,更好。因為佛教有些是超常識的--就是這部經,你只管讀,照著經上所說的去做,不必去聽別人講;你若是原本不懂,聽別人講,原本不懂的地方聽了更糊塗了,對你沒有幫助。我坦白說,你記得很清楚,那是知解;你心裏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加上那些廢知識,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你若是不相信,聽別人講經,你都記得,煩惱來了,你拿它去抵擋,抵擋不住。最好的辦法,任何一部經,你只要讀了三千遍,一定會懂,這個叫「領悟」,不叫「知解」。讀經的好處就在這裏,為什麼自己不去「領悟」,而去學「知解」呢?那是沒有用的。

  剛才我說到「正法難遇」時,講到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乘,使我想起曾經有好幾個人問過我:「某某法師說法是好是壞、是正是邪?」,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因為在工業社會,你說你是第一,那是合法的;如果你說別人第二,那就犯法了。你說我的黑人牙膏是全世界第一,沒有人告你,因為「我的設計就是追求第一,不要第二,我的精神、我的目標都是如此。如果你說我不如你,那要看從那個觀點來看,起碼我的包裝是很好的,是獨一無二的,沒有第二個跟我的包裝是一樣的」。假如你說:「我的黑人牙膏第一,你的白人牙膏第二」,那白人牙膏就會去法院控告你。所以,我們不要去批評別人的好壞,要注意自己,不要去看別人如何,只管自己的修行就好。

  但是如果你要學禪,首先你要確定你學的是無為法,《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差別在哪裡?是說你「無為」得是不是很徹底?是不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是不是還要去觀想自己是幻是真,去現出佛的影像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解釋,說一切的現象都是虛假不實的,都不是真理。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沒有發現四萬個銀河系,沒有星球,沒有人類,那裏有什麼相?「原本不有,究竟歸無」。「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若看見一切相根本就沒有,那就「如其本來」,本來就沒有嘛!

  所有的觀相、觀想,也是佛的法門,那是什麼?只是以橛出橛--你在牆上的木板上釘了一個釘子拔不出來,乾脆再用一個釘子敲,敲穿了就出來了,它也是個方便法門。假如你以「方便」為「究竟」,那你是「不解脫」再加「不解脫」,也就是禪宗講的「雪上再加一層霜」--「雪上加霜」。

  談到「打坐」,「打坐」若是究竟的話,那南嶽懷讓禪師為什麼弄了個磚頭在馬祖的面前磨?

  馬祖說:「你磨什麼?」

  懷讓禪師:「磨鏡子。」

  馬祖說:「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

  懷讓禪師:「你打坐做什麼?」

  馬祖說:「成佛呀!」

  懷讓禪師:「我的磚頭若是磨不成鏡子,你打坐也不會成佛。」

  這是禪門的公案,你若是修學禪宗,這些東西都不相應。你若是願意當二乘、當聲聞、當緣覺,不管多相應,那你去當你的二乘、聲聞、緣覺好了。你若是學禪,就不要搞這一套,為什麼呢?我這裏不要你改變生活方式,你昨天怎麼活,今天還是怎麼活;你去年怎麼過,今年還是怎麼過!我這裏沒有八關齋戒,沒有二百五十戒,也沒有基本五戒,只有一條戒:「不可告人的事不要做,不可做的事不要去想」,你只是活在責任、義務裏,不必去追求什麼權利。若能如此,「法」就會在你心裏生根,你就會得到正受,活得瀟灑、自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ncy22&aid=208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