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桶底脫落-----耕雲導師開示
2008/07/08 16:38:40瀏覽777|回應0|推薦3
30.問:何謂桶底脫落?要如何去做?

  答:在座的各位,現在的心態就近乎桶底脫落,只有知覺,沒有念頭,「空」了。剛才我講完了「空」,「空」就是解脫與般若。般若就是知覺,就是佛性。般若用在日常人生,就叫般若;就生命的屬性來講,這叫「見性」,這叫「作用」,「佛者,覺也」,就是覺性。桶底脫落就是現在這個狀況--有心無念,簡單的說,就是「有心無念」。你要修多少劫,才修到這種心態?所以你必須珍惜在我面前的這種心態。否則的話,正法不是天天可以碰到的。

  
31.問:學禪如何來破「三關」?

  答:什麼叫做「三關」?我沒有聽說過。我只聽說過山海關、雁門關,沒有聽說過什麼「三關」,那個是既迷信、又騙人,那有什麼「三關」?一關都沒有。我不是外道,不要問我外道的問題。

  
32.問:修行中有行悟、體悟、頓悟、證悟,要如何做到一念不起,才算是正修的起點?

  答:很簡單啊,就像現在這樣。現在你有念嗎?誰有念,請舉手。這就是正修的起點,就是現在這個心。

 
 33.問:心經裡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也就是安祥的寫照嗎?

  答:就是安祥的寫照,也就是法身的寫照。

 
 34.問:如何來填補智慧的漏洞,方可以達到為學日益?

  答:智慧沒有漏洞,你只要去掉私心、去掉物欲,就可以了。智慧有二種,一是世俗講的「聰明智慧」,那個本身就是漏洞,分別心嘛!二是本心〈摩訶般若〉,那是沒有漏洞、完美無瑕的。

  
35.問:當安祥深深的時候,這種心態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是否一樣?

  答:你應該很清楚,你比我還清楚,當你甚深安祥的時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有心,但是沒有停留在任何一點,就是「無所住」。若無心,那就是死人一個。你「有心而又無念」、「有念而又沒有被任何東西勾住、掛住」,那就是「無所住」,完全一樣。

  
36.問:有人說唸心經治心病,心病影響到生理的生病,修行當中如何運用安祥來幫助解脫生、老、病、死之苦?

  答:佛法的本質是無為法,你說用安祥,那是錯的,把那個動詞去掉,你只管安祥,就沒有生老病死苦。有生老病死,沒有生老病死苦。有安祥,不是用安祥,只是一直保持安祥下去,到了甚深安祥的時候,就沒有生老病死苦。

  如何唸心經可以給人治心病?有藥,你要吃,你不肯吃,也不能治病。如果你口裡唸心經,心裡想別的事;在家裡唸的時候很好,一出去,一個人碰了你一下,你就馬上發脾氣,那就是你自欺。中庸給「誠」下個定義:「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不要欺騙自己,我們要做到誠敬信,只管保持安祥下去,自然沒有生老病死苦,特別是生老病死過程中的苦。

  
37.問:道家修練純陽,到達身軟如棉的境界,而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是否必須要先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是「身暖樂」〉,才可以再修下去?

  答:這個問題,簡單的話,只有一句話--「打破邪見」,旁的話呢,就很多。先從簡單的來答覆喔!「此事不與他家共,一切有為法不同」,佛法跟一切的法不能比較,無法比較,完全不同。廣義的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在金剛經是那麼講的。

  道家身軟如棉,這有二個可能,第一個、人的三魂七魄,他的魄還守在身上,沒有走;等到火葬的時候,還是有痛覺,那是苦,不是樂。觀自在菩薩不著相,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解脫」,他只要觀察自在,他不需要身軟如棉,這個不能當佐證,乃至燒出舍利來沒有?那也不足為佐證。但是燒出舍利來,最起碼值得欽佩,這種人戒律精嚴,下有苦功夫,與解不解脫,很難有絕對的定義。

  那就廣義的講,法是有正邪。其實佛教、道教在修法上,大家如果看過道藏,朱紫陽、邱長春那一派所傳下去的法,跟佛法沒有大的岐見,大同小異,大的地方完全相同,差別不太多。乃至於老子所講的道德經五千言,在經上哪個地方你翻不出來,你翻不到啊,但是它裏面已經告訴你,道家為什麼以道德經為主要的依據,它裏面如何修行、乃至如何守竅、守那裡,都講得清清楚楚,你看不懂,是你的事啊,與太上老君無關。但是他老人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表達了五千字,表達得乾乾脆脆,留待有緣的人,也就是說夠條件的人,「緣」當「條件」來講,狹義的「緣」可以當做「條件」來講,遇到根器夠利、夠條件的人才看得懂,不夠條件的人也看不懂。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ncy22&aid=202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