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保任此心-----耕雲導師開示
2008/05/22 16:34:55瀏覽207|回應0|推薦2
四、捨離執著 保任此心

  各位了解了「解與行」的關係,瞭解了禪者的心路歷程,就應該肯定「真實的自我」,要揚棄那些閒知解。我們一生壞在知道得太多,再增加些廢知識,豈不被埋葬得更深?

  各位不必再懷疑、尋覓什麼了,從生到死最真實的就是「保任此心」。如果還有個道理堅持不肯捨,就是「法執」;還有個習慣丟不掉,那就是「事障」;如果你仍然喜歡他人讚揚、愛面子,顯然「我執」還未除。學正法的出發點,應該是只求心安無愧,並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何。如果還計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批評,而不重視自己是否心安,這個人的「我執」還在。修行人只問自己是否心安,別人對我看法如何,那不過小事一件。事實上人命不會那麼微賤,那一個人若是把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在少數人的主觀、偏見的好惡之上,這個人未免太作賤自己、太看不起自己了!你對我如何?那是你的事,我不會介意,若是你無理由地不喜歡我,也幸好你不是我太太,我們用不著辦離婚手續,你活你的,我活我的,所以大家不要太計較面子和虛榮。你看,你由劫至劫「頭出頭沒」,如天文數字,你那些面子都在那裏呢?與真正的自己又有什麼關係?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要錢、不要臉,有人要錢、不要命,也有人要今天、不管明天,要無常、不求永恆,我們修行人只重視自己的慧命,鎔鑄自己的法身,要把捉住自己生命的永恆。

  跟各位從認識到現在,所說的只有兩個字:「佛法」。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只要方法對了,就能打開你的心扉,取得自己的家珍--無盡寶藏,「歸無所得」,家珍原本就是自己的,你另外得到了什麼?

  參禪,古往今來曾有很多人參話頭、參公案,然而最好的話頭無過於六祖壇經上的第一公案--「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只要真參,很容易上路,當你空閒時就提起這個話頭,久久一定有豁然的一天。其它的話頭很多,如「念佛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不容易相應。如二祖見初祖的對話:「你來找我幹什麼?」「弟子心不安,祈求師父為我安心。」「把心拿來,我與你安。」「我卻找不到它。」「既然找不到,我已經給你安好了。」這話很妙,他的弦外之音即在「求心安」,必須是「無心」,「無心」自然安,「有心」不得安。「心」與「念」相通,「有念」心不安,到了「無念」的時候,心自然會安。讀古人公案,自己如果沒有開悟,很難看得懂。古人的公案沒有什麼奇特、神奇,不如自己品嚐自心的安祥覺受,那種味道才最可貴、最真實。但肯保任此心安祥,老朽絕不相賺,當來必定成佛,事情就這麼簡單。

  開悟有粗有細,粗者還會退轉,一大意就退轉,細的就不再退了。不退轉,就是有了一定的結果,就是「果位菩薩」。

  各位保任此心,要把它當作唯一的興趣,而不是興趣之一。過年,我不贊成你們打麻將、玩牌、下棋……,並不是說那些東西都是大逆不道,消遣嘛,也無可厚非,但是你興趣多了,便不能制心一處。當你感到枯燥、疲倦時,就唱自性歌,調和一下心情。當你修行到某種境界以後,就不會有枯燥感,也不會感到寂寞了,內心會不斷湧出安祥的覺受,那是一種極為美好的「春的氣息」。當你獲得此種「無上法樂」以後,就永不退失了。

  在座各位此刻的心態,都已「進入狀況」了,這即是「生命的原態」,這就是「生命的永恆相」,這個心態就是經上所說的「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在感覺上似真似幻,能進入這種心態的人,終會有大事了畢的一天。

  雖然保任的階段,六根遲鈍,當你一旦開悟,就會六根猛利,而越來越鋒利了。六根遲鈍名:「凡心大死」,六根鋒利是「法身大活」,也只有能忍耐得酷寒的冬眠,然後才會有美好春天的到來。修行人「不經一番寒徹骨」,又「怎得梅花撲鼻香」呢?

  學佛法就是要修正偏去的個性,以保任這種極難得的心態,此後沒有事情時會感到安祥,有事情、在工作時,既不會感到厭煩,也不會失去安祥,這就是「隨緣不變」、「安分守己」。

  這樣修,才是真修;不這樣修,名為妄作。珍重!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ncy22&aid=18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