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8 07:38:02瀏覽3|回應0|推薦0 | |
《六祖壇經》機緣品 僧 智通 , 壽州安豐 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叫含藏識,祂儲存了我們生生世世輪回的記憶,也是業的累積,轉識成智為大圓鏡智,廣大、圓滿、如明鏡般事來則應 事去則無的般若智慧,清淨自性法身現前。
前五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我們採集外界資訊的工具,是第八識的現量流露,轉識成智為成所作智,成為了完成佛陀事業的工具。
第六識意識,是對前五識採集的物件進行感受、印象而產生經驗,加以比較、分析和選擇,然後就有了“思想”的結果,轉識成智為妙觀察智,非靠意識的分別作為而能全然觀察到實相。
第七識末那識,是我執,即偏去的個性,祂是對第六識所採集的內容進行貪著,依附小我而存在於名、利、食、色等上,而表現在佔有欲、支配欲、領袖欲和自我保存,轉識成智為平等性智,沒有小我的參與,那就是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一切都是合乎因緣果恰如其分的存在。
《證道歌淺釋》-------名雖有八,體唯佛性,著力處端在於“轉處不留情”。若能拋卻情識的粘滯、認同,縱使是種種事業同時興起,紛繁事務一時現前,也不會影響到內心的安祥,就“繁興永處那伽定”了。
六七因中轉,是說我們的修行要在第六、第七識上用功,(在《安祥之美》中觀心的第二階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過。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終用最客觀的立場,來批判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於說話、做事,都要觀察自己的念頭,不讓念頭自由活動。)這是和傳統佛教一樣的修行方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安祥禪有沒有自己獨有的不共修法呢? 有!
《波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為“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於般若,產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不二法門 會後解惑》 而你用這個心態到社會去,就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就是“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你心裡像鏡子一樣,東西來了清清楚楚,東西走了絕不留影為念,那個就是 佛教 “轉八識成四智”的大圓鏡智,“理”是相通的。
安祥禪的禪定有三種,離執、去執和無執,在師父傳心(師父說 這裡節省了我們十萬年的修行努力)或者如法持誦金剛經後所得的心態,感受,即是般若的體現,在此離執中 ,我們對外界不感光(六識不再聯想分別),也就沒有我執的產生(七識不再萌動)而不再進行業的累積(八識田不再增加污染);在離執的狀態下進行反省懺悔才有深度、就是去執,就是去除八識田中的業的記錄,這裡就是在果上修。 五八果上轉,前面說過前五識是第八識的現量流露,第八識清理乾淨了,前五識就成為做佛事業的工具。
《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若是反省懺悔懺掉了的話,這個事以後你記不起來了,你想記,也記不起來了,它就是有這個妙用!既然記不起來,八識田中就沒有這一段,將來接受 閻羅王 最後審判的時候,錄影帶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懺悔是有用的,一方面表示決心,一方面求個心安,一方面把存在八識田中壞的記錄給去掉,然後你才能自我主宰。
《邁向生命的圓滿》----(二) 行深般若以泯事 “泯”是泯除、泯滅,“事”是“事如春夢了無痕”。完全不留痕跡,就叫做“泯”。因為一天忙到晚,腦子對“事相”感光,下一次再遇到這個人,你就認識;同一首歌曲一天到晚聽到,四處在播放,久之,不要看詞譜,你就會唱了。這是“耳根”與“聲塵”相對所產生的記錄慣性,一生一世記錄下來,到了下一世就成為檔案資料,保存在“藏識”裡;一旦成佛,這“藏識”就轉為“如來藏”。“如來藏”可以供佛自由運用過去多生中累積的資料,而不被過去的偏去個性所困擾。上一世做過劊子手的人,這一世雖然不是劊子手,他偏喜歡看別人的脖子,因為慣性的影響力還在。
佛是離垢的人,他透過反省,早把偏去的性向和心垢完全清除掉了。
我們以這段文字為例,過去世是劊子手 這一世偏喜歡看人的脖子,過去世就是第八識,這世喜歡看人脖子就是前五識(眼識)慣性,看到脖子就會聯想這是第六識,如果看到美女的脖子產生偏執的想念,就是第七識產生,直接污染到八識田,如此這般就完成了生生世世的黑業的輪回,永無出頭.
安祥禪修行的特色,就是得到安祥,沒有安祥修行就沒有「入處」, 得到安祥也才是正修的開始,這就是安祥禪與其他法門不共的地方,也是師父的心願---讓眾生享受安祥的幸福人生!
無限感念恩師,借中國宗教學學會副會長方立天先生的文字:
水流終歸海,月落不離天。優缽曇花豔,安祥萬古春!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