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6/18 14:21:22瀏覽1032|回應0|推薦4 | |
四川規模8.0的地震釀成幾十萬人死傷,災民處境引起全球關切, 也讓台灣人不禁想起八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 921、川震 受力方向相反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黃柏壽指出,這次四川地震與九二一 都是由於板塊擠壓的力量造成的逆衝斷層,但兩者屬於不同的應力 系統、受力方向相反。 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九二一地震是南投丘陵沿 著車籠埔斷層「由東向西」逆衝到台中盆地上。 四川地震則是出自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這股「由西向東」的力 量,讓青藏高原東側的松潘-甘孜地塊沿著龍門山斷層帶,逆衝到 揚子地塊上。 國家地震工程中心副研究員張道明解釋,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 所產生的能量與被推動的地底物質需要找到出口,因此推升出喜馬 拉雅山、青藏高原,這股力量至今仍在進行。 就位置上來看,台灣處於兩個板塊的交界處,斷層錯動造成地震的 機會頻繁,容易發生「板塊邊緣型地震」;而四川地震的震央汶川 則位於歐亞板塊中,屬於「板塊內地震」。黃柏壽表示,地震是一 種能量的釋放,當地塊承受的能量超過臨界值,就會變形而破裂。 台灣地震多 能量難累積 黃柏壽說,在九二一大地震前,大家都不認為車籠埔斷層會發生大 地震,因為很多老的斷層長時間沒有活動,早已被視為「不活躍」 ;但這些老斷層的結構其實是「鎖得很緊」,平常不輕易會發生地 震,「但是不動則已,一動則會非常驚人」。 中研院地科所副研究員趙里解釋,有些較軟、較鬆散的斷層比較容 易釋放能量,而結構較堅硬的斷層,則需要累積到較多的能量後才 會破裂。就如台灣,因地震活動頻繁,地層已經錯動得很混亂,所 以能量不易累積。 趙里以唐山大地震為例,當地是古老而堅硬的地層,可以蓄積承受 很大的能量。因此,在唐山一帶要發生這麼大地震的周期,可能需 要數千年的能量累積。 印、歐板塊 擠壓力量大 而四川汶川離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很遠,先前大家都認為 能量傳遞到此需要很長的時間,且當地斷層「被鎖住的範圍大」, 發生大地震的機會相對較小。 但黃柏壽強調,兩個板塊的面積規模相當大,彼此擠壓的力量也非 常大,就算是斷層的位置在板塊內,一旦擠壓還是會嚴重受迫。 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于高也提到,地震規模的大小與斷層系統的 大小有關。 台灣車籠埔斷層的破裂面約 百公里,所以產生的威力也比九二一大了好幾倍。 【轉錄自2008.05.21聯合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