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1/24 15:10:48瀏覽1292|回應2|推薦19 | |
![]() 這部電影是由作者 湊佳苗 ( みなとかなえ ) 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故事開端 女老師〈松隆子飾演〉在結業式的當天, 除了告知學生自己即將結束教師生涯外, 還道出一件令人震撼的意外真相, 在告白的過程中,女老師平淡溫柔的聲音, 訴說意外的真相更令人覺得寒毛直豎 ...
電影除了將原作者犀利架構的故事影像化, 也將故事中的問題一一丟向觀眾,像是: 社會問題〈法規的漏洞〉、校園問題〈霸凌〉 ... 等, 但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在於核心的「家庭」出了問題。 「家庭」是人類成長階段中最初提供愛人的需求與滿足被愛的需求, A 是一個得不到「愛」孤獨的孩子, 而 B 比剛好是被過度溺「愛」的相反類型, 女教師 森口悠子是一個 失去了可以「愛」的對象, 新教師 寺田良輝 則是設定成一個擁一顆「愛」全部人的心, 如果說每個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那人們會因為這些不同的「愛」而改變 ... 我相信這是一部看完以後會充滿問號的電影, 但是每個人的問號可能不盡相同, 有可能是對於故事的結尾或者是故事中角色告白的虛實, 甚至是延伸到其他電影帶給你的省思。 ANDY 認為作者高明的手法在於, 讓這部作品的類型帶有點推理、懸疑色彩, 但事實上兇手在一開始就公佈了, 故事主要是描寫女教師森口悠子的復仇齒輪開始轉動後 每個齒輪〈角色〉互相牽引的關係變化, 當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跟著劇情推進, 或許會有那麼一點感受到所謂的「因果關係」而將故事一切合理化, 舉例來說:因為 A 極度缺乏愛,所以才會導致 A 的人格變化, 埋下的劣根在自我的世界裡迅速長成茁壯, 導致心靈扭曲後以毀滅為存活的的力量, 負面能量甚至膨脹到具有自我毀滅且殃及他人的強大殺傷力, 而這些動機都是因為他缺乏「愛」。 故事中的角色設定都是擁有相當極端的個性, 但是觀眾並不會覺得劇情太荒謬、弔詭不合乎邏輯, 因為我們都被劇情的張力所吸引,埋首於扮演一個找出真相的偵探, 觀眾帶著一顆好奇心在故事中尋找所謂的真相, 一步步跟隨劇情遺留的蛛絲馬跡,抽絲剝繭去做查證, 最後得到了我們自己心中的答案, 不管真相為何,觀眾都在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也因此每個人都有個自己的答案,也都有個自己的問號, 所以這部作品留有的討論空間變成迷人之處, 也因此書迷或是電影迷都展開了一連串激烈的「問號辯論」, 這都歸功於先前提到作者使用了點推理、懸疑的性質去抒寫。 ANDY 認為小說、電影在市場上爆紅的程度與蘊藏的商機才是令人憂心的, 不管是與非、黑與白、對與錯,對商人來說有爭議的東西就叫作商機, 擁有如此聳動話題性的作品讓我想到另一個同為日本的作品「大逃殺」, 描述人性黑暗面,為了生存下去,拋棄了做為人最根本的人性, 就像野獸一般的殺戮、追捕、逃亡 … ![]() 這種另類的作品帶有點審視意味批判時下社會, 當然也逃不過萬事皆有陰晴兩面的定律, 當這類型的作品被視為一個指標, 相繼而來的就是更多相同類型的作品問市, 不管是想要從中謀利的商人,或是想要藉此出道的作家, 都會繼續啃食這塊大餅,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但就像劇情中一名少女毒殺了全家大小, 這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由新聞播出後, 原本應該是要審視我們的社會、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但卻意外的讓這弒親少女一夕爆紅, 不僅像偶像般擁有粉絲擁護,還因此被人視為仿效對象, 這些脫軌的現象在這現今的社會都被視為正常, 因為這是一個「失序的社會」, 我們的生活正被這種能量慢慢的被啃食著, 對於明確的是非辨別,我們竟然開始產生了存疑, 而不是非黑即白,開始有了那一層濛濛的灰色地帶, 只因有太多具有「力量」的人在我們的孩子面前做著「示範」, 為何要花盡心思構想如何在一個校園演講裡, 怎麼脫下褲子可獲得成最大的「笑」果然後又不猥褻? 然後付諸行動後得到社會的疑問, 再去抨擊指責的人無趣無法接受新的事物。 我們在自己的屋子裡可以隨性打扮自己, 就算衣衫不整也不會影響他人, 但為何偏偏要衣衫不整的站在屬於屋內與外界能看到的陽台, 然後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有些事有所為有所不為,但當關係到利益往往會令人失了序, 創作是自由的,創作是該被人尊重的,但他還是要依循一定的規則, 以免有太多盲從的人、太多會濫用力量的人、太多只為利益的人, 逐步去破壞、扭曲一個本為無害的事物, 為此你我必須去為這逐漸失序的社會守護, 不管力量是大是小,凝聚起來都相當可觀。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