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百忠 催生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
2018/07/08 09:31:34瀏覽28|回應0|推薦0

中國時報【報導何志平】

藏傳佛教在台灣風行多年,或信仰,或收藏,或有心人推廣,不論何種角度,著實讓藏傳佛教從藝術、教義,乃至各種佛造像逐漸生根茁壯。初夏的午後,走訪台灣藏傳佛教藝術教父級人物,卡廬文化負責人陳百忠的藏品寶庫,近距離目睹千百年絕美的佛教文化,深刻體會藏傳佛教的藝術之美。

大學讀的是音樂,陳百忠90年到西南地區進行少數民族田野調查,99年在成都與八邦寺活佛白瑪多昂仁波切成立卡廬唐卡畫室,藏傳佛教藝術珍品收藏逾1300件,幾乎是全球私人最頂尖的藏家。這樣的際遇是巧合,更是冥冥中的註定。

陳百忠說,小時候常在附近的糖廠圖書館看書,對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金閣寺》尤為深刻,再加上國高中不少學長接觸佛教文化,在他們的影響下堆累對佛教的因緣。他說,大學畢業創辦唐山樂集,推廣國樂也因緣際會成為開闢梵樂的先驅。後在成都時期開始接觸藏民,發現他們經常拿些藝術品在賣,本來就有收藏古董雅好的他,便開始關注藏傳佛教的藝術。陳百忠說,這20年來全心投入收藏和研究藏傳佛教,現在的志願是在台灣成立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把這麼美麗的、具藝術性和精神內涵的藏傳佛教文化流傳下去。

從《寂靜與忿怒》看藏傳佛教

從對佛教文化的純粹興趣,到成為知名的研究學者,《寂靜與忿怒》這本書應該是轉折點。陳百忠說,2000年接受一位企業朋友的委託,想把他收藏的佛像出本大型巨作,前後找了二位專家,花了二年時間,始終沒寫出來。陳百忠想既然答應人家,只好自己撩下去吧!沒想到這檔事足足花了他二年半的時間,當時幾乎足不出戶。他說,當真正進入研究領域才會發現,若是零碎的事件或許可以當作期刊文章撰寫,但書強調的是流傳有序、引經據典,而西藏文化是沒有系統化、具信度的史實可以參照,神話和歷史在透過上一輩口述或野史流傳下來後,往往同件事各家說法不一。

陳百忠笑說,為了這本書還開間書局,就為研究藏傳佛教藝術的來龍去脈。於是他開始系統化的從小乘佛教經典開始研究,一直到藏傳佛教,光是這樣就花掉他一年;接著著手考究難度更高的工藝美術史,西藏美術派系繁多,自成脈絡,且代代傳業時或多或少都有些許變化,即便是現在勉唐畫派的代表人物,在面對勉唐畫派老唐卡時,都無法確定該唐卡是勉唐畫派。於是,藉由國外有系統的學術書籍,以及寺院和喇嘛的實地考察學習,就成為他重要的輔助來源,也讓陳百忠擁有一般佛教學者難以企及的國際性專業領域。

雖然96年就開始收藏佛像,但完成這本書後讓陳百忠有個全新的高度和不同的思惟。他解釋佛像在中國的近代發展是很奇特的,原本具文化價值的佛教藝術品,歷代都是金字塔端的群體在把玩與收藏。娛樂城但文革十年將這些藝術瑰寶打入凡間,也讓古董市場的發展從底層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改革開放前後有那麼多國外的買家來淘寶。他說,很難想像當初的佛像一開始都是拿去煉金煉銅的,文革後才由專家學者們開始搶救,現在的北京故宮及首都博物館的藝術精品都是那時候挑選下來的。

修行目的在追尋生命品質

談到佛像發展的過程,陳百忠把它切割成七代。他說,第一代做佛像生意是當銅來賣;第二代主要是回民在買賣,他們把鎏金佛像的金子洗出來,大發黃金財;第三代是中國的拍賣市場興起,強調的是個頭和品相,愈大愈貴,35~60公分搶著要;到了第四代是藏家們進來收,北京古玩城更應運而生,成為拍場找貨、藏家收貨及賣家出貨的重鎮。同時,也強調精品與重視工藝性,整體市場及平台日趨完整。陳百忠說,第五代才算是真正的收藏,包括藝術家及設計家等,強調的是藝術性;而現在正處於第六代,注重特殊性及學術性,藏家們比差異,學者們引領收藏趨勢;他預測第七代還是要回到宗教性、神聖性。也許是某任薩伽法王的用具,也許是宗薩仁波切的法器等,這種教科書等級的超級藏品。

訪談末了,問陳百忠收藏和修行的意義?他說,「我在追尋『生命品質』,說白了你能不能過的更快樂、更健康、更幸褔,而佛教則是讓我淬煉『自覺』,提升『生命品質』的管道。」雖然言簡意賅,仍讓人品味良久。

娛樂城

藝術典藏圈【快來加入粉絲團按讚】

百家樂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velynmartq&aid=11313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