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0 10:52:28瀏覽1031|回應0|推薦9 | ||||||||
舊城生活緩慢,但仍有其步調。 如果起得早,從舊城南門口起,沿中山路而行,會先遇見南館市場的買菜人群和攤販的叫賣聲,這裡和大多數的傳統市場一樣,雞鴨魚肉,蔬菜瓜果,日常用品,衣飾鞋襪,有固定攤販也有月來數次的流動攤販,無論是位在地面或是大樓地下室,都有其忠實老主顧。 前來買菜的婦人算得精,很難騙過她們的眼睛,這裡不是大都市,雖然有公訂價,但也能靠交情或是殺價換得好價格,家庭主婦們有的是時間,在市場小巷裡,經常可見討價還價的情景。 客人與攤販之間的感情,經常也是靠此交流而起,非常有趣,這絕對是在統一訂價的大賣場裡看不見的。 南館市場規模並不大,地下室和建築外圍巷道是主要賣場,範圍不大,半小時就能逛完整個市場,買足需要的日常所需菜肉,比較惱人的是一到假日人潮湧擠,經常寸步難行,更糟糕的是小偷猖獗橫行,老是聽見客人皮包被扒,老闆只好拿著擴音器大喊:「小偷請出去,客人請注意……」 曾見過幾回失風被逮的小偷,難為情地哀求原諒,看熱鬧的婦人們總是將老闆與小偷團團圍住,你一言我一語地,有的勸老闆放人一馬,有的則是義正嚴詞地大聲疾呼直接送警局,熱絡程度就像是隔壁鄰居發生事情似的。 北館市場與南館市場隔著光復路,規模比南館市場小多了,風貌也截然不同,從日據時代便開始經營的北館市場,彷彿是戴了頂遮陽的大帽子,裡頭的商家像是在洞裡營業似的,經常得穿過幽暗小巷,才能找到店家。 但也正因如此,始終保持著數十年前街道的氣味,除專門販售豬肉的集中地外,附近都是僅供摩托車、腳踏車通行的小巷,這裡販售的東西都充滿古味,布疋店、草藥店、雜貨店、糕餅店……,在擁擠狹小的店面裡,卻能容納非常多數量的商品,只要向笑容可掬的老闆詢問,他就能像個魔術師般在你面前變出來。 北館裡還有幾攤小吃店,清晨就開張,簡單小菜外加麵食熱湯,溫暖了一早就出門做生意、工作的人,別看店面不起眼,餛飩、乾麵、魚丸米粉滋味可令人難忘,每天都有固定的主顧上門。宜蘭著名的肉品加工店「三源行」也是從這發跡,其販賣的肉鬆、鴨賞,一向是宜蘭人送客的著名伴手禮。 在舊城街道來去,知道柴米油鹽在哪可買,也知道那個菜販、魚販信用可靠,總是在固定的商店購買衣服鞋襪、修理鐘錶眼鏡,看診的小兒科診所也在這裡,五金雜貨、美容理髮、電腦資材,樣樣不少,生活彷彿被定格在此,只需要舊城裡的商店,便能自如地存活下來。在過去的時光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並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有劇烈改變,但時間卻無法不著痕跡。 舊城有著新舊時代交替的氣味,中山路1號的台灣銀行宜蘭分行就是一例,日治時代這裡曾是城內與城外人的分界,並且是日本人控制宜蘭經濟的地方;再過來一點的中山路9號,嵌在牆上的斗大招牌「林屋商店」,雖已有歲月痕跡,但仍醒目,這裡是宜蘭歷史最優久的老店「林屋鐘錶眼鏡舖」,創業於1918年,除鐘錶眼鏡之外,在1927年到1945年間還兼賣唱片、留聲機,在2003年金馬獎得獎紀錄片「跳舞時代」中,提及唱片演變史,也還出現林屋商店老板林平泉的身影。 商家畢竟是要做生意的,儘管再怎麼充滿舊風貌,壁花圖案再怎麼特別,醒目的招牌還是得掛上,許多房舍牆上漂亮的紋路隱藏在招牌夾縫中若隱若現,運氣好的話可以看見磚牆頂端高聳的尖塔,有如鳳凰展翅的圖騰,中山路第一銀行的屋舍算是保存最良好的,巴洛克風的外貌依舊清晰,甚至不因歲月痕跡而削減魅力,但大多數的都已經隱沒在招牌、鋁門窗、廣告帆布之下,被時代變遷的產物所遮掩取代了,如康樂路與崇聖街交岔口的三角窗,玩具店的上方可看見「蘭陽旅社」,以及更上方「楊」的字樣,但當然也沒漏掉其牆面雜草叢生、窗櫺破舊的荒涼。 更淒涼的莫過於同在康樂路上曾風光半世紀的宜蘭戲院,再更過去一些與和睦路交岔口不遠處的陳土金醫師宅,也有相同的情境,陳土金醫師是光復初期宜蘭市第一位領有醫師執照的西醫,陳宅雖已離開舊城範圍,但視其外貌仍能些許探知當時繁華一二。相較之下,一樣是位在康樂路上的老舊宅所,經菸酒公賣局修復完工正準備出租的賣捌所,運氣似乎好得多。
歲月流逝,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武營打鐵街的處境,當初專以打造務農鐵具為主,後因無法維持生計,改以開鎖維生,雖然打鐵舖仍在,掛在架上的把把利刀仍在,但光景卻已不復返,這是個正在逐漸消失中產業。
舊城生活緩慢,信仰比什麼都重要。
清朝時代便已存在的城隍廟、文昌宮、昭應宮如今仍保存良好,後來進士楊士芳等人籌建的碧霞宮(岳武穆王廟)、孔廟也都完好,宜蘭市街內的「石敢當」數量堪稱東台灣之冠,尤其以崇聖街和聖後街的兩座尤有特色,舊城時代留下的信仰,依然支撐著舊城生活。
宜蘭不若羅東、礁溪燦爛繁華,僅像個說話慢條斯禮的書生,不懂得裝扮自己,也不善於高談闊論,但從現今的舊城仍可對過去生活窺之一二,尤其是在地小吃。如今遊客到舊城來,都知道得先到北門蒜味肉羹、木瓜牛奶排隊,若是傍晚來到舊城,便可看見昭應宮前的攤販紅糟魷魚,已經高朋滿座;中山路上的十六崁瓜仔麵和隔壁的六十年愛玉冰店,都是掛有老字號招牌保證;文昌路的炸醬麵,還有信利號魚丸、貓耳朵都是風味絕佳的小吃;台灣銀行旁小巷的小吃麵店也有其特色,南館市場旁的排骨麵更是許多在地人的最愛;新民路上的大麵章、開水製冰的豆花粉圓、糖蕃薯等等……很難不讓人撐破肚皮。 回程也不忘走訪一趟老字號的老增壽、老元香,帶走蜜餞、牛舌餅,當然鴨賞、臘味等名產也不會錯過。 舊城生活緩慢,仍有其變化步調,它並不等待任何人長大,而是以自有速度朝歲月流去。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