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1 10:07:17瀏覽855|回應0|推薦2 | |
我一直希望閱讀量很大的兒子能接觸一些「古典的世界文學名著」,但是他告訴我,他曾經去借了幾本,但是翻譯太生硬,難以閱讀。我有些難以認同,我以前都在看,怎會難以閱讀。 「卡拉馬住夫兄弟們」,是我高中時曾看過的書。那天月考監考,在某班圖書櫃看到了遠景重新出版的版本,懷舊心情油然而起,就借來看了。 翻了幾頁以後,我體會到了兒子的說法。 的確,現在年輕人看的書如哈利波特、魔戒、大逃殺、天使與魔鬼、數位密碼、達文西密碼、、、、,雖是外文翻譯,但句型、口語都相當中文化,閱讀起來流暢自然。相較之下,早期的翻譯書很多地方句型相當「西語化」,閱讀困難度頗高,常需用英文句型去理解他的中文翻譯。(不懂英文的,有時可能看不懂。) 可是,遍查網路,所有出版這一本的,不管是「志文」或「遠景」,只要有掛名翻譯者的, 都是同一人(耿濟之)。如果想看此書,也只有此本,別無選擇。當然如果英文夠好,可直接看英文翻譯本(原文是俄文)那另當別論了。 現在更可以理解高中時看到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為何會如此愛不釋手的原因了,書的內容令人感動當然是重點,但詩人的文筆好,翻譯棒,應當是讓這本書錦上添花的原因。 牛頓曾說:「如果我有些許成就,那是因為我站在偉人的肩榜上。」科學如此,翻譯也是如此。 感謝早期的翻譯者,引介外國作品,讓不懂外文的我們有機會接觸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偉大作品。也因為他們的創作(翻譯作品也是另一種型式的創作),讓後來的翻譯者體會中文、外文基本句型的不同,逐漸改進,才有現在年輕人看的翻譯流暢的作品。歷史的足跡、人類的進步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只是,為何後來少有人(或出版社)願意重新翻譯早期的世界名著呢?是市場問題,還是人才問題?畢竟這些書內容冷硬、塊頭又大。 早期的世界名著對人性的描寫是深刻多了,與之相比,哈利波特不過是故事書罷了。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