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SI戰勝心智圖、戰勝速讀、戰勝快速記憶
2011/02/08 23:58:18瀏覽279|回應0|推薦0

ESI戰勝心智圖、戰勝速讀、戰勝快速記憶- 政大地政系李霈涵

在高中畢業後,就開始我五年的軍旅生涯,這五年內,因為工作比較規律,生活也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加上我自已對學習的動力又不是很強烈,所以動頭腦的機會可說是少之又少。

之後,我的考驗開始了!我進入了政大地政系就讀,但是整整五年沒有碰到書,有一種和世界脫節的感覺。

地政系必須要有民法、土地法、土地經濟學、土地稅……等法條的背誦和記憶,加上我又是轉學生,學分數又抵得不多,課業壓力十分的重,所以會常常看到我跑圖書館,看著厚厚的法條,一字一句的抄下來,但是通常一整天,可能只有看一個小節,而且還不是每個重點都背熟的。

那時心裡面想著,只要有心,逐字地抄,就算不懂書本意義,也一定會有少部分的記憶,但結果看到,效果真的不是很好,而成績也是在及格邊緣。

直到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廣翰思惟,剛開始,我也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進來,一開始,我就先報了「 眼腦直映快讀班 」 ( 全腦式速讀理解特訓 ) ,我原本會以為,一定是叫我們大量的閱讀,然後一直計時,看的字數最多,就是真的進步了,但是,結果卻令我很驚訝!

這裡的教學方法是將 訓練眼球移動的速度,加上不逐字閱讀和關鍵字的配合 ,使你閱讀的速度不再停留於某一個點,而是知道文章的主旨之後,再將你先前不懂的關鍵字再作一個回想和分析。

這個方式的優點就在於你不用拘泥於每字每句,而且可以使 你不用再把閱讀當作是功課,而是知識的吸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可以使你的專注力集中 ,而不是因為看不懂文章的某一段,就放棄學習,或是走馬看花地看完卻不懂文章的內容在說些什麼。

後來我在上完「眼腦直映快讀班」後,發現雖然能掌握一些關鍵性的重點,但是我還想要能好好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來和其他人來探討議題。這對我來說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簡單地來說,就是缺乏系統及和別人懂你在說什麼的能力。

所以我又問了胡老師,要怎麼樣才能使你所吸收的資訊,能有邏輯和以你自已創意的想法,來讓大家知道你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在老師的建議之下,我報了「 mind map 心智圖訓練 」,它是一種化繁為簡的方式,首先他是先利用「眼腦直映快讀」的基礎,把關鍵字圈選出來,再依其屬性分類,將一段又一段的文字,濃縮成百字以內的 summary ,而你在對別人作簡報時,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你要說的是什麼?你要做的是什麼?而別人也可以由你所畫的心智圖中,知道其中心主旨,這不但可以縮短會議的時間,也會讓與會的人更有參與感。而當你在對別人做簡報的時候,別人是真的了解你的想法而認同你的觀點,這個 對自信的提升更是不在話下

一直以來都是在我背不起書來時,我的自我安慰的話就是-人的記憶力是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衰退。我的頭腦空機了五年,要再讓他暖機後再運作,的確是要花費比別人多的時間,所以在上「 mind map 心智圖訓練」的同時,我沒有再問第二句就很毅然決然再報名「 超強記憶訓練 」。

在坊間上的記憶力,多是用「圖像記憶法」為主,所以我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就在想,這一定是和「圖像記憶法」差不多,但是在上完這個課程之後,我發現他 不僅僅是用到右腦的「圖像、想像」功能,而且還配合左腦的「分析、邏輯、判斷」的能力,它比較厲害的是,能運用生活上的小小事物,也啟發你對記憶的初衷,它是一個能在生活中學習和記憶的一個方法。

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無一不是死背死記,只要把空白的答案紙上,填滿所謂的「標準答案」,那便是取得高分的保證。所以在這個制度下,養成了我們一個習慣,就是缺乏 創造力和聯想力,但這個卻是「超強記憶訓練法」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什麼事會令你印象深刻,一定是最特殊最誇張的事你會忘不了。 創造力和聯想力,可以使你在記一些枯燥無味的法條、法規、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時,多加了很多樂趣

其實在上課之前,我也有在書店裡,翻過相關速讀、記憶、和心智圖的書,但我覺得書內將其方法寫得太聱牙,你們要了解其精髓實在不容易,更不用說要去運用它了。

而在 胡 老師身上,我學到的是你能用很簡單的方式,去完成一些你之前覺得很困難的學科;而你在上課時,也不用想這到底要怎麼去學習,你只要把自已當作是小學生,老師有什麼問題,你都很踴躍的發問及回答,發揮你之前都沒有發現的創造力和聯想力,直覺性的說出你內心的想法就可以了,千萬不要覺得自已的答案不好,因為 學習這個東西,是你自已的;你的想法、思考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只有你自已最清楚,相信自已,學習這個東西永遠不嫌早,也永遠不嫌晚,只要你有心,你一定可以做得到!!

ESI課程網頁 http://esi.iproducts.com.tw/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si1314&aid=48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