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媽咪們快筆記!使用這兩種材質的新生兒奶瓶時必定要留意「沖煮溫度」
2021/09/28 14:19:39瀏覽60|回應0|推薦0

新生兒一出生到開始成長,清洗奶瓶及消毒奶嘴,都與孩童的日常作息有緊密的關係,請問各位媽媽們對於孩童現今使用的奶瓶還滿意嗎?你覺得值得評比嗎?縱使一支只需幾百塊,可是添購到不實用的商品,還是讓人感受嘔氣吧!購買奶瓶及相關週邊商品有Tips,立刻來看看孩童達人的專業評比,讀完本文章一定讓你大有收穫吧!

mobile01育兒達人評比:挑選奶瓶容量

不論是食用母乳的孩童又或是飲用成長奶粉的孩童,在成長之中,奶瓶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市面上的孩童奶瓶容量從 120 c.c ~ 300 c.c 都有 ,根據mobile01網友的評比,可以從孩童的食量和哺乳方式來判斷,照常理而言,0 到 1 個月的孩童最少要 120 c.c容量的奶瓶,大奶瓶最少 240 c.c,運用時間較小奶瓶(120 c.c)長,因此大多數人建議第一次添購以 2 大 1 小【親餵母乳】或 4 大 1 小【配方奶粉】為主。

mobile01評比:怎麼樣選擇奶瓶的孔洞?

mobile01評比:通常 3 個月前新生兒建議挑選圓孔 S 號,3 個月能夠選擇圓孔 M 號或者是十字孔。不過這只是我自己的心得,大家可以斟酌參考哦,要依據孩童的成長狀態來挑選,例如還未滿 3 個月的新生兒喝奶時十分費力,就能試試看 M 號。沖泡好成長奶粉以後,將孩童的奶瓶倒著觀察流速,一秒一滴即為孔洞的大小缺少,孩童吸吮兒童奶粉要十分費力,並且會吸入過多空氣,引發孩童疲累哭鬧或者肚子脹氣。孩童的飲用時間略 10 到 15 分鐘,假使飲用太久,孩童達人推薦換大孔洞的奶嘴。若孔洞太大引發流速太快來不及吞,孩童十分容易嗆到。

奶瓶 ptt

添購孩童奶瓶,小心選擇材質!

市面上孩童奶瓶的材質【矽膠、塑膠、玻璃、PPSU】、奶瓶大小【標準型及寬口瓶】,甚至於奶瓶上的奶嘴都不相同。選擇適合孩童的奶瓶必需隨時觀察與更動,不過每一個奶瓶類別的特徵都不一樣,因此爸媽要仔細幫孩童做好把關囉~

■ mobile01評比:挑選合適尺寸

奶瓶根據口徑大小分為加大型、6~7.5公分、6~7.5公分,開口直徑分別為6~7.5公分、3.5~4.5公分、6公分,口徑大的奶瓶泡奶粉的時候較方便,但是新生兒沒辦法握太大的寬口奶瓶,因此建議 1 歲以上的孩童再使用寬口或者是超大寬口奶瓶。

■ mobile01評比:注意耐熱溫度

不建議的塑膠材質類別:聚丙烯(PP),其瓶身霧面;聚碳酸酯(PC),其瓶身完全透明,兩者耐熱度略為 100度-120度,大於 120度來消毒有釋放致癌原素的概率。

■ mobile01評比:矽膠耐熱度高

聚次苯基醚碸(PPSU)以及聚醚(PES)材質的瓶身透明微黃,與 PE 和 PC 同為塑膠材質,可是PES、PES耐熱度提升至 180度,煮沸或者是蒸氣消毒都不會大於此溫度而釋放出有毒物質,相較於聚碳酸酯(PC)材質,現在 PPSU 多數人是推薦的,大多廠商也運用 PPSU 當作奶瓶材質。

mobile01評比:教你消毒孩童的奶瓶!#玻璃 #塑膠 #矽膠

將孩童奶瓶的奶嘴與奶栓分開,清水清洗乾淨以後,即能消毒了。假如運用自備煮鍋,事前在冷水的時候放入玻璃材質的奶瓶,使玻璃瓶身都泡浸在水當中以後煮滾 10 分鐘;再將塑膠材質的奶嘴及奶蓋放入鍋中再煮 3 至 5 分鐘即可【塑膠奶瓶則在水滾之後才一同放入煮 3~5 分鐘】。最後將鍋內水倒掉,不要開啟鍋蓋,使用鍋內熱蒸氣蒸乾以後再取出。這個是由mobile01網友評比出的方法,各位在家可試看看哦~

嬰兒 奶瓶 推薦

mobile01評比:奶瓶多久換一次才安全

孩童每一天都用到奶瓶,爸爸媽媽們能夠觀察奶瓶的使用情況,假如有刮傷或者是汙垢,便要立即替換,醫師提出,假使奶瓶瓶身產生裂痕,細菌髒汙很容易藏在刮痕隙縫之中,要是是塑料材質,建議大約每 6 個月替換一次。但是奶嘴的使用時間比奶瓶更加短,假使是材質老化變質又或是奶嘴霧化變形,就必需拋棄,能根據使用狀態適時丟棄,約略2 ~ 3 個月替換一次,mobile01網友的評比提出,隨孩童的發育,也需選擇適合的材質與尺寸大小給孩童。

玻璃 奶瓶 推薦

推薦更多

每一日早晚少不了他們~哺乳孩童最合適的奶嘴推薦

抑菌產品推薦│用了加護靈筆型好安心

*奶粉比較*PTT奶粉評比大PK∥成長奶粉比較∥推薦新生兒奶粉!

【已結團】嬰幼兒都愛的Pigeon貝親奶瓶開團囉~迪士尼版本 ...

Tag

寶寶 奶瓶 心得,寬口 奶瓶,奶瓶 材質 推薦,新生兒 奶瓶,防脹氣 奶瓶

**轉發請事先聯絡**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intdbzx8&aid=16858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