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筆記張大千
2012/08/27 14:16:38瀏覽1145|回應5|推薦138

我國古代的畫,不論其為人物山水宮室花木,沒有不十分精細的,南宗北宗皆如此。元代倪雲林,清初石濤,八大,最初也是細針密鏤的功夫,然後才轉為簡古淡遠。並不是一開始便隨便塗上幾筆,便以為這是文人寫意山水。

中國畫自唐宋而後,有文人畫一派,不免偏重在筆墨方面,在畫理方面比較失於疏失。若把唐宋大家名跡細細的觀審,那畫理的嚴明,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簡直是體會無遺。董源畫樹,八面出枝,山石簡直有夕陽照著的樣子。

作畫要明白物理,體會物情,觀察物態,這才算到了微妙境界。例如畫山要了解南北氣候的不同,土質的各異,於是所生的樹木也就廻然不同。因此種種關係,山石的形成,樹木的出枝發葉,一切一切,各自成就它的姿態。如畫花卉,有向陽者,有喜陰者,向陽的必定有挺拔的姿勢,喜陰的必定有荏弱的意態。

由理生情,由情生態,由態傳情,這是自然的道理。體察萬物生意以宋人的花鳥畫境界最高,如宋徽宗,趙昌,黃荃,易元吉,崔白等人。

"潑墨"一詞據畫史記載王洽:"善潑墨,畫山水,時人故亦稱為王墨。。。",王洽之畫蹟早已失傳,因此王洽之"潑墨"究竟是何種技法及面目根本無由定論,但從記載可知,那是在酒醉後的一種快速之繪畫表現,而張大千的潑墨技法卻是先將畫面打濕,再緩緩將重墨蔭入,或牽動畫紙,或以大筆來引導,使成山勢之形象。

南宋牧溪,梁楷等人皆以減筆潑墨之風格著稱於世。(梁楷,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

張大千潑墨山水的特點:畫面有流動,沉漬,暈開等抽象自動表現之效果,並須一次一次地加疊,繼之以筆墨收拾點寫方能完成。

宋代郭熙嘗試在牆上用泥土擬造出形跡,藉以觀察營造出山水畫的靈感,西方的達文西也曾凝視玷汙的牆以誘發形象的聯想。

宋米芾開啟"煙樹雲山"的畫法(米氏雲山),元高克恭,方從義加以繼承發展以迄於明清兩代不絕,明吳派的沈周,文徵明都愛好此一題材,而董其昌亦有類似作品。

青城山通景:運用的技法是先以淡墨蔭過流動,再以重墨點染疊漬,造成濃淡聚散的效果,然後略加筆墨收拾細部,畫上屋宇山石,通幅多用水法,墨法,用筆之處較少。

相傳梁朝張僧繇畫山水擅青綠重色,不用筆墨,號稱"沒骨法",後世唯唐代楊昇傳其秘,明代董其昌亦號稱得其法。

張大千奉佛門"廣大"二字為人生治藝的不二法門。

中國的繪畫在唐宋以後逐漸失去色彩的生命。北魏,隋唐時代的中國壁畫,是濃艷精麗的風格。

中國傳統青綠山水之特質為設色精麗工整,頗受勾勒嚴謹的線條制約,是一種"工緻"的表現。

四季花卉,1967年:兼融了青藤,白陽,石濤,八大等四家宗匠之神采,墨色濃而不滯,用筆淋漓暢快,不見一絲猶疑遲怯之意,氣勢雄健奔放,特有一種強勁的生機。

石濤說過:"紙生墨漏,亦畫家之一厄也"。寫意畫要用生紙,因生紙能發墨,工筆畫要用熟紙,熟紙不滲,生紙易滲。古時的熟紙是本直堅潔,畫上去不板滯。現在的熟紙是用膠磐水來拖的,既不受墨,又且澀筆。若是畫工筆,絹是比較合作。

唐宋以來紙質大多堅挺,潔白,最能受墨。後有麻紙,稍粗,但仍是很堅實,畫寫意畫最相宜。到了明朝才有宣紙,是宣州涇縣所造,或謂明宣宗發明的,故又稱宣德紙。它的質料是用檀樹皮做的,宜書宜畫,傳到近世,檀樹皮用盡,以稻草替代,並不是紙放舊了就好畫,實是因為古人做事,不肯偷工減料,它的本質自然就好。

四川的竹紙很好用,受筆發墨,但不經久。貴州都勻的皮紙,能耐久,墨色卻不甚好。日本紙頗有可用的,墨色有染光,又是美中不足。綾子不上膠磐,可畫寫意畫。絹必須膠磐後才可使用,生絹極不受墨,寫意工筆皆不宜。

墨是油煙最合宜,松煙只是黝墨,且沒有光采,不宜於作畫,偶然用來渲染髮,鬢, 髭,鬚也可。墨是要陳饞好,古人搗煙很細,下膠輕重合適,近日粗製濫造,下膠又重又濁,並且用洋煙,甚至有用煙囪煤煙的。

欲找好煙,要光緒十五前所製的,乾隆御製更好,因宮中多有明墨,因風碎裂,加膠重新製造,所以又黑又光亮,用起來真可以墨分五彩。古人說:"輕膠十萬杵",這就是做墨的要點。

古人曾說:"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

筆法的要點:要平,要直,要重,要圓,要轉,要拙,要秀,要潤。

用筆:拿中鋒做主幹,側鋒幫助它。中鋒把體勢建立起來,側鋒來增加它的意趣。中鋒要質直,側鋒要姿媚。勾勒必定用中鋒,皴擦就用側鋒。點戳用中鋒,渲染則是中鋒側鋒都要。

濕筆要重而秀,渴筆要蒼而潤。 

硯池要時時洗滌,不可留宿墨,宿墨膠散,色澤暗敗。

印章以方形的最好,圓形還可,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工筆宜用周秦古璽,元朱滿白。寫意可用兩漢官私印信的體制,以及皖浙兩派,就中吳讓之的最為合適,若明朝文,何都不正宗。

名號印而外,間或用閒章用來做壓角的用場,印文要採古人成語,和畫面或本身適合的。

印泥是硃砂最好,硃膘第二,硃砂紅紫,硃膘略帶黃色,這兩種越久越覺得沉著古艷。

流傳的故事:畢卡索曾質問張大千說"你的畫在哪裡?"。1956年畢卡索看了張大千的畫展後,當面批評他說你的畫都是模仿古人的影子,沒有大千自己的風格,大千聽後倨促中無詞以對。

現代畫中國畫的人,不應該再依傍在古人的巢臼裡討生活。 

宋元以後,形成一山水畫派號稱"雲山",是由宋代畫家米芾父子所創"米家雲山"之畫法所衍生。元代高克恭,方方壺等人繼承他們的畫風。所謂"雲山畫派"是專門描寫山林之中雲水變幻飄逸的效果。古人常說:"夏雲多奇變",因為夏天經常有驟雨(陣雨),因此山林中的浮雲變幻莫測,故元明兩代"雲山"一系的畫家亦多好畫雨景,號稱"雨山"。

然而,"雲山"一脈的根源必須上溯至十世紀時,五代宋初的山水畫家董源和他的學生巨然。

張大千從石濤取"氣",從八大取"韻",再由宋人得體察物情之"理"。 

唐宋以前注重視覺經驗,用重色重彩的傳統即已逐漸消逝。元明清以來畫院內外之畫家雖亦從事設色之畫法,但多不過是色相的舖陳,無關發揮色彩本身不同之特殊性質。 

凡設重彩必先以他色打底,如畫石青則以淡花青打底,畫石綠則以赭石打底,而打底及染色皆至少各兩次以上。

張大千藝術創作生涯大致可由早年之文人水墨,清新秀逸之畫風開始,一轉而為盛年時精麗雄渾,工緻古典之風格 ,再變則為晚年旅居歐美時所創浪漫自由之潑墨潑彩風格。

張大千:譏人臨摹古畫為依傍門戶者,徒見其淺陋。臨摹如讀書,如習碑,幾曾見不讀書而能文,不習碑而能善書者呼? 

巨然茂林疊嶂圖:畫面所呈現的圓巒,礬頭,風浦,披麻皴等造型特色,以及那種深邃濃鬱,蒼潤渾厚的筆墨韻致,俱是一派畫史上所述稱的巨然風貌。

潑墨畫風的淵源可能:1.觀察山水自然的實際感受。2.旅居海外接觸新文化領域的視覺刺激,如西方現代抽象繪畫之表現技法。3.敦煌佛教藝術用青綠重彩表現之進一步發揮,所謂傳梁朝張僧繇,唐代楊昇一系之設色沒骨山水,北宋王希孟一路大青綠著色山水之精麗畫風,乃至於明朝董其昌,藍瑛等人後來所倣之設色沒骨山水的發展,還有傳唐李思訓父子所著稱的青綠金碧工筆山水等皆可謂其根源。另外,唐代王洽的"潑墨"山水,及北宋米芾所創"雲山"一脈之山水畫風理念,亦給於相當份量的影響。

米芾嘗謂:"山水有無窮之趣,尤是煙雲霧景為佳"。

若不能把握住"欲雨"的含義,也就不能了解"雲山"畫派真正的內在精神聯繫。

古人觀察自然常說:"觀夏雲變化無常",很早便體認四時節氣之不同特徵,所謂"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寒松"。

好勝而不樹敵,爭名而不見妬。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plus1997&aid=6772204

 回應文章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筆記張大千
2012/08/30 10:23

乖乖,為了成就國畫中的意境與神韻,

背後的學問忒多啊。

感謝馬蹄兄這篇筆記張大千的力作。


事事有定時。耕耘有時,播種有時,沉潛亦有時。有亦時,時亦有也。

鄧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出神入化
2012/08/28 17:17

馬爺與馬嫂夫人

您把張大千描述得出神入化

寫得真好


隨寫人◆ 不一樣存在的美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學問
2012/08/28 10:53

是真學問

受益頗多


the dreamer 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得
2012/08/28 09:39

您對中國歷代的繪畫藝術瞭解得如此透徹

已經是大師級的境界

想必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

才能得到這麼深刻的領悟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義大利-摩德納(Modena)


航迷老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的作品富有生命力
2012/08/27 17:56

我有時也會附庸風雅的看看畫展,

國畫和西洋畫我比較傾心於國畫,也擁有幾幅不錯的作品,

汪亞塵老先生的錦鯉,我曾經推有過一幅他的作品九如圖。

國畫中等山水畫,畫中充滿自然山水的元氣,

欣賞國畫領略它的美感,好的作品是富有生命力的。

分享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