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09 20:49:30瀏覽1058|回應5|推薦136 | |
吉昌,這將是我們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拜訪的最後一座寨子,它只是所有3296座自然民族寨中的一座,多數人對其一無所知,但吉昌也是最為樸實,保存侗族民俗最完整的一座寨子。我們並非特意尋找它,這更像是一種偶遇,毫無目的的闖入,並因而喜歡上它。 說到樸實,或許是因為它只是靜靜地藏身在山坳之中,鮮少有人對它多看一眼吧。也許是件好事,生活自在而平實,絕未多一分捨求,即便有外地人走進寨子,也鮮少能激起他們的興奮之情。 吉昌與其它3296座寨子絕無二致,那麼,它令人響往的特質是什麼?!我思考這個問題許久,它的侗族山歌並不出色,寨子的鼓樓並不特別突出,吊腳樓在其它寨子四處可見,但吉昌卻深深地吸引著我。 侗寨苗寨被譽為"人類心靈棲息的家園",我想,這就是我心中的答案,一直敲擊著我的內心的共鳴之聲。它太平凡,以至於給人一種寂然無聲的寧靜感受,它是素顏的,我能見其真正的美,村中之人總是溫雅含笑,給人一種亦可忘俗的輕快感。 年深歲久的老寨子,偶然聞到一股花香襲來,頗有纏綿的感覺。古老的靈魂,芳香的鼻息,感覺自己沉浸著一身山水,吐納著烟霞之氣。
吉昌屬程陽八寨之一,遠自清朝以來,程陽周遭逐漸形成馬安,岩寨,大寨,平寨,董寨,吉昌,平舖和平坦等八個寨子。據說,最早是由姓程和姓陽的男子分別從南北方向攜家帶眷到此地定居,開墾耕地,逐漸繁衍後代而成,隨後又有楊陳吳李等姓遷入,大家公認程陽兩姓是這塊土地的祖先,因此被稱為"程陽"。 我們一開始在S631上漫無目的的走著,過了岩寨和程陽大寨約2公里左右,見到一座老邁的水泥橋架在一灣綠色的溪水上,這是林溪河,橋頭孤立一棵高大的樟樹,一條土石路繞過一山脊即不見蹤影,這裡于人一種想走進瞧瞧的感覺,但我們並不清楚路的盡頭會是什麼景象,更不知這就是通往吉昌的唯一道路。 事實上,吉昌也是一系列徒步旅行的起點,可以利用數日的時間走完幾座寨子,晚上可以求宿在村寨中或是露營,全程徒步大約只需40小時左右,對於舖天蓋地的旅遊介紹,多數集中在程陽永濟橋等幾個著名景點,吉昌這一徒步路線就顯得安靜許多,更能享受純粹的山林野秀和原汁原味的侗寨。 建議徒步路線:吉昌--高弄--馬胖--歸片--玉馬--高定--大塘坳--林略--獨峒。 吉昌看似不怎麼富饒,吊腳樓多數集中在狹窄的淺谷地上,寨中幾乎沒有幾尺平地,耕地只得往山上發展,主要還是種植侗族最愛的傳統"禾糯",也會在山坡上種些茶樹,吊腳樓周圍則種些柿子,豐水梨或是板栗,平時難得見到年輕男性,連持家的婦女都少見,倒是許多老公公老太婆喜歡聚集在蘆笙場或是鼓樓。老頭子大多躲在鼓樓裡玩紙牌,而老婦就喜歡在蘆笙場上排排坐。
入寨當時,碰巧觀賞到一些工匠正忙碌著雕刻吊腳樓的樑柱,主要取筆直的楓樹幹,在柱頭雕刻簡單的菊花瓣,有些老婦則會仔細的掃走雕刻下來的木屑,可作為杜灶的燃料,還會散發出陣陣的楓香。
侗族男人多數會一些木工手作,只要村中有人新起樓房,多會互相幫忙。婦女一般不准碰這些活兒,所以閒著沒事就坐在旁邊觀賞,話些家常。
過去吊腳樓都是挨著蓋,一旦遭遇火災,整個村莊都毀了,近年則稍有改進,學會與鄰居保持一定距離,並且以矮石牆分隔,以免火勢蔓延開來。寨中平地也會開挖一些水塘,既可養魚,灌溉,調節谷地小氣候,也是消防用水。 我們在田埂上游蕩,居高臨下,可見吊腳樓錯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谷中,一陣驟雨襲來,像小石子般打在身上微痛,我們被驅趕著狂奔到谷底,躲進建築工人的布棚下,稀疏的雨勢很快就停了,地上不見水漬,可見土地極為乾燥。雨後,氣候更顯濕熱,身體反而微微冒汗,像是在谷中做蒸汽浴。 驅車離開顛簸的山路,繞過一個彎,兩座山脊相疊,吉昌的大門就這麼關上了。越過那座非常具有戲劇性的老水泥橋,我們轉而左轉,再往前約一公里就可見到沿著林溪河搭建的平舖侗寨,面向馬路的幾座吊腳樓釘著許多塑膠隔片,現代感十足的木板和磚石牆錯落,感覺這是座被"嚴重腐蝕"的寨子,我們隨即調轉車頭,返回三江市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