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6 21:29:25瀏覽7300|回應11|推薦39 | |
文 /安康高中 朱晉杰(小豬老師)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出爐了,小豬老師還是關注在自己的本科物理專業上,這次的得獎研究是石墨烯,很奇怪的是愈高階的研究,物理與化學的研究範疇愈搞不清楚,就石墨烯而言,很多大學的研究關注都是在化學領域中。 ↑諾貝爾像,參考自網路。 說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小豬老師之前有一篇相關文章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供參考。 至於諾貝爾獎的由來典故,簡單介紹一下: 諾貝爾終生未娶,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但他的發明-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累積巨大財富。
而有很多父子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諾貝爾物理、化學獎章,李遠哲先生也有一個,參考自網路。 這一回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將物理學獎頒給了51歲的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與36歲的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這兩位師生物理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碳的一種新形式)所做的開創性實驗,獎金為150萬美元。 他們研究初期的工具十分簡陋﹐就是用一些透明膠帶和普通鉛筆。 石墨烯是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的單層碳原子材料,海姆和諾沃謝洛夫把石墨分離成小碎片,從碎片中剝離出較薄的石墨薄片,然後用膠帶黏住薄片兩側,撕開膠帶,薄片就隨之一分為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最後得到單層碳原子的石墨烯。 ↑石墨烯的樣貌,參考自網路。 石墨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薄、最堅硬的物質﹐比最堅硬的鋼鐵還要堅硬一百倍。它基本上呈透明狀﹐但極為密實﹐氣體和液體都無法滲透。海姆博士說﹐石墨烯比鑽石還堅硬﹐但你卻可以像拉橡膠一樣對它進行拉伸。 ↑石墨烯的排列方式,參考自網路。 ↑電子顯微鏡底下的石墨烯,參考自網路。 石墨烯,硬度是鋼的100倍、厚度僅有一個碳原子,傳導速度比矽更快、用途之廣可能成為下一代塑膠,未來更快的電腦、功能更大的手機、更輕的飛機、透明觸控螢幕、超級防彈衣可能都要靠它。 ↑石墨烯的能量結構,參考自網路。 ↑石墨烯的應用,參考自udn網站。 ↑安德烈·海姆(左)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右),參考自網路。 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這對師徒的無限創意說:「他們把科學研究當成快樂的遊戲,在過程中學習,不經意間就中了大獎。」例如海姆的研究包括讓青蛙懸浮在空中、模仿壁虎腳的物質來製造膠帶,都能跳脫思想窠臼。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參考自網路。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曾為安德烈·海姆的博士生,雖然目前兩人都是教授,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始終尊海姆為師。 ↑安德烈·海姆(右)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左),參考自網路。 36歲的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有俄國及英國國籍,是1973年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他和老師海姆可平分一千萬克朗(約台幣4600萬元)獎金。
安德烈·海姆 出生 出生地研究領域國籍居住地研究機構獲獎搞笑諾貝爾獎(2000年) ↑海姆的搞笑諾貝爾作品─磁浮蛙,參考自網路。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出生 出生地研究領域固態物理學 國籍居住地母校博士導師最後,引用創用CC報導,原文轉載自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583有詳盡的介紹: 物理:2010諾貝爾物理學獎編輯 John C. H. Chen 報導 2010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Andre Geim及Konstantin Novoselov,以表彰他們發現石墨烯(graphene)。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單層碳原子所形成的二維片狀結構。最初發現的時候是用膠帶往石墨沾黏而將graphene黏在膠帶上,這個方法甚至被稱為"scotch method"(scotch是一種膠帶的名稱)。研究發現石墨烯不但是最薄的材料(僅有單層碳原子),同時也是最強韌的材料。 石墨烯本身就具有許多特別的物理性質,同時也開啟了許多應用的可能性。例如graphene基本上透明而且是良好導體,因此被認為很有可能可以用來作為觸控式螢幕或是太陽電池的材料。當與塑膠混合的時候,甚至可能將塑膠轉變成良導體,同時提升塑膠的耐熱性,未來將有可能應用在許多領域。 原始論文 參考來源: 這次的諾貝爾物理學家的得主教會了我們兩件事情,第一就是要將「科學研究當成快樂的遊戲」,當今學生學習科學很多人當成一種苦差事,越來越失去學科學作研究的樂趣了,為了追逐分數而不斷地解題背公式,渾然不知為何藥學科學;第二是「研究用的機器愈來愈複雜,他們卻靠膠帶拿下諾貝爾獎」,很多人在進行科學實驗與研究時,不惜動用資本進了很多設備與材料,而最佳的研究方法竟然那麼平易近人與生活化,如果有機會,請將本篇文章與你學科學的朋友或做科學實驗的朋友分享。 音樂純為配合部落格文章欣賞用;若有侵權,請即告知,隨即撤下。 延伸參考網站: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