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6 18:36:55瀏覽533|回應0|推薦0 | |
【聯合報╱孫中英】 工商業發起簽署「愛心企業」約定,宣示在不景氣中不會任意裁員。但在發起的七大工商團體中,看不到具代表性的金融業者身影;銀行業為何不敢保證不裁員? 先是卡債風暴,然後是全球金融海嘯,台灣銀行業接連遭到重擊。國際信評機構甚至稱,台灣仍有多家「殭屍銀行」;意即,雖仍在營運,但實質已破產。由於處理問題銀行的「金融重建基金」早已用罄,主管機關擔心處理不慎反牽連無辜,目前是一動不如一靜,利用「存款全額保障」政策的羽翼,維持表面的穩定。 正因為「維持金融穩定」這頂大帽子,政府可以看著中小企業倒店、歇業;但銀行再怎麼爛,卻不能隨便關,免得引起擠兌,又爆發社會問題。何況,政府此時還要銀行挺企業,若連金融業都要接受紓困,政府要找誰挑起挺企業的擔子? 也因此,在各業宣示不裁員的聲浪中,台灣國內外銀行卻有恃無恐,從去年下半年起以各種理由大肆裁員、減薪,說裁員才能維持經營、才能逆勢生存、才能控管成本等;動作之多,歷年僅見。 換個角度看,金融業無力招架風暴,以致虧損累累,並讓客戶飽嘗惡劣國際金融產品之苦果,這都是金融專業能力不足,應該感到汗顏。現在,業者還要藉口大環境不佳,以裁員、剋扣員工薪水福利等招數來減少支出,掩飾自己的經營無能,這樣的金融專業不該檢討嗎? 全球金融界領高薪卻捅樓子的「肥貓」們,現在已成眾矢之的,歐巴馬更要求限制華爾街紓困企業的經營階層年薪。 台灣經營績效不彰卻坐領高薪的金融業負責人很多,包括二次金改用賄賂手段購併金融機構,那一大筆爛帳都還沒算完;資方及高階管理人士卻仍坐領高薪,以資遣基層員工為能事。 工商團體推動的「不任意裁員」宣示,能否落實,仍待觀察。然而,銀行業連宣示「不裁員」都不敢,他們的道德標準真的很與眾不同。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