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06 19:22:43瀏覽360|回應0|推薦2 | |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185經、《別譯雜阿含經》第98經、《中阿含經》第93經、巴利聖典《中部》第7經《Vatthasuttaṃ 》等經文的內容都完全相同。 臺灣大學中文系的蔡璧名老師在介紹莊子的課程時,她提到莊學的「心齋」,蔡老師說莊子最厲害之處就是罵人於無形,而且同時還罵了一票人。蔡老師在課堂上舉了一個很發人深省的實例,她回憶說她有一位吃素的大學學妹,每次看到蔡老師吃雞肉時總會酸她個幾句。有一回,蔡老師與這位學妹走在走廊上,迎面來了一個男子。突然間,蔡老師感到一股寒冷的殺氣與敵意從學妹的身上散發出來。當她們與這名男子擦身而過之後,蔡老師很好奇學妹為什麼對那名男子橫眉豎眼?後來才得知這名男子是她學妹的前男友,他甩了她,她說她真想將她的前男友給碎屍萬段。 蔡老師解釋莊子也講「齋」,但莊子重視的是「心齋」,也就是心的乾淨,不留負面的情緒與雜質,而不是徒有虛表的外在表面儀式、祭祀、....甚至是吃素。如果吃素就是修行,那麼一切草食性動物,例如牛、羊、 馬、兔等等,應該全部都早已成佛作祖。 本經的重點便是「心的淨化」。心的淨化便是將心中原本藏汙納垢的二十一種心結給清除淨化,猶如將骯髒的身體給洗乾淨。但經中的外道不明就裡,總以為應該遵照過去印度的傳統,將身體浸泡在河水中,以聖河的神奇力量將一生的罪孽給洗乾淨。但如果在恆河水裡沐浴便可洗滌一生的罪過,那麼河裡的魚、蝦、水族眾生,也都應該早已生天成聖。 佛陀在本經中也很詳盡地教導了我們如何修持四無量心以及成就四不壞信的方法。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13品第5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8/8/26農曆七月十六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這是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中發生的事。 有一次,有一個住在江河畔的婆羅門,他身挑重擔,來到了世尊的面前,然後卸下身上的重擔,安靜地站在世尊的面前。 這個婆羅門其實看不起佛陀,心中驕慢地暗忖:「這個沙門瞿曇有甚麼了不起?雖有成千上萬的信眾前後圍遶聽他說法,但其實我的修行遠比這個沙門瞿曇還要清淨,因為他吃的食物都是上好的粳糧及各種美食佳餚,而我吃的卻是蓏果蔬菜等素食,光憑這一點,我就已經勝過他了!」 這時,世尊以他心通知曉了婆羅門心中的所想所念,於是對在場的諸比丘說:「如果眾生的心被以下的二十一種心結所染著、黏著、繫縛、綁架,那麼此人死後必當墮入惡趣,不得往生善處。 什麼是二十一心結?分別是:瞋心結、恚害心結、睡眠心結、調戲心結、疑是心結、怒為心結、忌為心結、惱為心結、疾(嫉)為心結、憎為心結、無慚心結、無愧心結、幻(詐欺、詐騙)為心結、姦為心結、偽(虛偽)為心結、諍為心結、憍為心結、慢為心結、妬為心結、增上慢為心結、貪為心結。 諸比丘!如果『心』被此二十一心結所染著、黏著、繫縛、綁架,那麼此人死後必當墮入惡趣,不得往生善處。猶如一塊白布新衣,久久未曾清洗漂白,於是白布或白衣上便有多諸塵垢;如果想把它給染成青、黃、赤、黑等其它的顏色,都不可能成功。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白布或白衣上已沾有諸多塵垢之故。 反之,假設心中無此二十一心結所染著,那麼此人死後必生天上,不會墮入地獄中。猶如一塊新的、乾淨的白布,可以隨意將其染成青、黃、赤、黑等各種顏色,而且都不會失敗。這是因為白布乾淨、清潔之故。 如果有某聖賢弟子的心中一旦生起瞋恚心結時,他可以『四念住』中的第三『心心觀念住』【正念】去『觀照』心中的垢穢染著,當他念念分明,能客觀如實以觀智清晰觀照這些心中的垢穢染著,這些骯髒的心結便能自動止息消失。其他如心中生起的恚害心結、起睡眠心結、起調戲心結、起疑心結、起怒心結、起忌心結、起惱心結、起疾心結、起憎心結、起無慚心結、起無愧心結、起幻心結、起姦心結、起偽心結、起諍心結、起憍心結、起慢心結、起妬心結、起增上慢心結、起貪心結……,也都可同樣以『四念住』的『心念住』【正念】來止息消除。 當這名聖賢弟子的心中已無瞋、無恚、無有愚惑,心意和悅,這時他便可以進一步修持四無量心。 他可先以慈心散射普滿一方,然後專注於慈心;再對第二個方位、第三個方位、第四個方位也都如法炮製,將慈心遍滿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都充滿無限、無量、無法計算的慈愛之念,心中無瞋恚、憤怒、怨懟而專注於慈愛之念,以此慈心遍滿其中,當心中產生了歡喜,心意便得扶正。 然後,再分別以『悲』、『喜』、『捨』等散射普滿一方,然後分別專注於『悲』、『喜』、『捨』心;再對第二個方位、第三個方位、第四個方位也都如法炮製,將『悲』、『喜』、『捨』心遍滿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都充滿無限、無量、無法計算的『悲』、『喜』、『捨』之念,心中無瞋恚、憤怒、怨懟而專注於『悲』、『喜』、『捨』之念,以此『悲』、『喜』、『捨』心遍滿其中,當心中產生了歡喜,心意便得扶正。 若能修到了這個地步,他便能對於如來成信根,而且堅固不移,猶如豎起了高聳明顯且不可移動的法幢,他對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等佛陀的十種聖名產生了歡喜,心意便得扶正。 接著,他對於如來甚為清淨、人所愛敬的正法,也產生了不可移動的信心,他對於正法產生了歡喜。 然後,他對於甚為清淨、性行純和、法法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的如來聖弟子眾,也就是可敬愛、可尊敬,可受到恭敬、奉事、服務的四雙八輩,心中產生了歡喜。 他再以此清淨無瑕的禪定之力,使心中的諸心結斷盡,心無沾污,性行柔軟,由此開發出神通,他可以自識自己無量宿世前生的往事,例如自己是從六道中哪一道投生而來,他都能清楚知道,他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一生、前二生、前三生、前四生、前五生、前十生、前二十生、前三十生、前四十生、前五十生、前百生、前千生、前百千生、前成敗劫、前不成敗劫、前成敗不成敗劫、前無數成敗劫、前無數不成敗劫等等等….以前的往事。不管是哪一生哪一世,他都能知道自己的角色為何,例如我曾在哪一世出生,那個時候我的姓名是甚麼,我的家庭背景、我吃的主食、我承受的苦樂、壽命長短,從那一世死亡後又投生於另一世,從另一世死亡後又投生於下一世,如此能自識自己過去無數宿命的前塵往事。 他再以此清淨無瑕的禪定之力,開發出他心通,能知曉眾生心中所想之事。 接著,他再以禪定之功開發出天眼通,能清楚觀照一切眾生,有生者、有死者,有的英俊漂亮、有的醜陋,有的生在善趣、有的生在惡趣,若好、若醜,一切都是隨眾生的善惡業行而各自感招不同的善惡果報,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過去善惡業力的繼承者。他也能清楚知悉: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心行惡,誹謗賢聖,邪見,造作邪見愚痴的惡行,因此死後轉生於三惡道,墜入地獄中;他也清楚目睹或復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正見,無有邪見,因此死後轉生於天界善處。 他可再以清淨無瑕的禪定之功,使心無有結使,心性柔軟,獲得神通,然後以漏盡通而專注思惟『四聖諦』,他清楚洞悉、觀照這是『苦』,苦習、這是『苦集』、這是『苦滅』、這是『滅苦之道』。當他已如實諦觀『四聖諦』,欲漏煩惱心便得解脫、有漏煩惱心、無明漏煩惱心皆得解脫。 當此人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知見):『我此生已是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我已成就最高、最圓滿的梵行,我該修行的功課都已完成,我很確定我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以上,比丘們!如果聖賢弟子已心得解脫,那麼就算他吃的是如須彌山一樣多的粳糧及各種美食,他也始終沒有任何的罪過或過失可以指責,因為他已無欲、斷盡一切貪愛渴愛之故;他已無瞋、斷盡恚之故;他已無愚癡、斷盡愚癡之故。 以上就是所謂『比丘中的比丘』,這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內在(心)沐浴淨化。」 這時,這個以河水沐浴修行的婆羅門聽不懂世尊的弦外之音,竟還對世尊說:「瞿曇沙門!我建議你最好去孫陀羅江畔沐浴修行。」 世尊說:「婆羅門!我問你,為什麼那條河叫做『孫陀羅江』?」 婆羅門說:「因為孫陀羅江水是福之深淵,世間的光明,其有不可思議的神奇之功,凡有人或動物在彼河沐浴者,一切諸惡皆悉除盡。」 這時,世尊說了以下的偈語: 「此身無數劫,經歷彼河浴,及諸小陂池,靡不悉周遍。 這個婆羅門有宿世善根,他的波羅蜜如今已成熟,他聽到世尊說的偈語,猶如醍醐灌頂,澆醒了蟄伏已久的善根;亦如暮鼓晨鐘,敲醒了沉睡已久的智慧。 他對世尊說:「好了!好了!我已經明白了。瞿曇!猶如駝背者得以伸直背脊,黑暗中出現了光明,迷途者找到了正途,於暗室中點燃了明燈,為盲胞作眼目導盲。同樣的,沙門瞿曇!你以無數的方法為我解說此妙法,我願信受奉行。」 婆羅門表示他願出家加入僧團,他受了比丘具足戒,開始精進修無上梵行,沒多久他確定自己:此生已是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已成就最高、最圓滿的梵行,該修行的功課都已完成,他確定已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這名孫陀羅諦尊者如今已是一位阿羅漢。孫陀羅諦利尊者聽聞佛陀所說的法,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