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9 02:29:04瀏覽358|回應0|推薦1 | |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是有名的大願王。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也是菩薩道的典範,歷來佛弟子也以普賢十大願為修行的目標。
普賢,又譯「遍吉」,
梵名叫「三曼多跋陀羅」。
普 -- 化無不周;
賢 -- 鄰極亞聖。
菩薩悲願,廣度眾生,所以說「化無不周」;普賢菩薩的道行,已非常接近佛,所以說「鄰極亞聖」。
《大日經疏》云:
「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
文殊騎金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
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
《華嚴經》「入法界品」提到,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智慧啟發,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而悟道,第五十三位就是「普賢菩薩」,可見聽經聞法之後,必須要有「起而行」的執行力,才能圓滿生命。
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普賢十大願可作為現代人修行的方法。內容如下:
1. 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2. 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讚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說好話,布施善言的重要。
3. 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4.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裏,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如佛世時,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達多,最後也經由懺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5. 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隨口、隨心功德。
6. 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
7. 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8. 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1,250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
9. 恒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須達拏太子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恒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10. 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淨,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 #普賢頌 》
峨眉銀色世界中,長子遍吉承佛統;
大行大願普賢王,行願無盡超虛空。
法華行者常護佑,六牙象王現虛空;
十大行願歸極樂,禮敬佛始迴向終。
縱使親離諸根散,十大願王不離中;
頂禮大士我皈依,無窮願行我亦同。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
一心頂禮南無
峨眉山銀色界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普賢十大願王,有一個隨喜功德,隨喜別人的功德,我們自己就能得到相應的功德,這個真的很難理解,說難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隨喜別人,我們就能得到,原因很簡單。
此時你的腦子裡面一定盤旋著一個想法,只要隨喜就能得到,是不是太簡單了點?就是因為太簡單了,所以很少有人相信,因為我們現在社會上的人總是認為「成功」就是要費勁苦心,其實不然,所有成功的事情都是從簡單開始的。
成功來源於,不斷的堅持。堅持,說的簡單,就是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有幾個人能真正做的到的。。有多少人在堅持的時候,發現堅持其實並不容易。
隨喜也是一樣,表面上理解很簡單,認為隨喜就是隨便的歡喜別人一樣,那不叫隨喜。真正的隨喜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看到別人有好事,就好像自己有好事一樣,這個可能不夠明白清楚。舉例說,如果您是有小孩的,別人的小孩子,比你家小孩子考的好,你由衷的替別人開心高興,不是面上口上敷衍,心裡也要舒服。那才叫真正的隨喜,從心底裡感覺就像自己的孩子成績好一樣。
您一定在想,看來隨喜真的不是說的那麼簡單,真的很難做,還是不學了吧。
其實覺得很難,那是因為你沒有真的相信佛說的,隨喜的功德有那麼大,所以,自然不能遇到事情就隨喜,就像堅持一樣,最後放棄了,你從來就不相信,簡單的每天跑一公里就能減肥。或許這樣說,你信的不夠深。這就是80%的人為什麼不能減肥成功的原因,我看到最好的例子就是,我身邊有個朋友每天堅持做10個仰臥起座,現在身材非常好。堅持了3年,這樣看似簡單,但又實際上不簡單的事情。
好了,您肯定又想,那麼我怎麼才能真正的隨喜呢?
我們看什麼才是真正的隨喜,比如說,我們看到身邊人,自己不如他,那我們那種沒有一點妒忌的隨喜,才叫真的隨喜,因為妒忌最容易來源於,對身邊的人。好像身邊的某個親戚,本來沒有你有錢,現在比你有錢,你肯定妒忌的咬牙切齒。如果你能隨喜,你想,他肯定是積累了什麼大的福報,大的佈施,才會得到這樣的果報。因為,凡是都有因果。
這樣你可以讓你的妒忌心沒那麼重。但是完全徹底沒有一點妒忌的歡喜,隨喜,還是很難的對吧!
其實並不難,因為你沒有想通。
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我們宇宙的所有的物質包括身體都是從心想生,內心邪惡,相貌就不好看,兇惡,就是這個道理,相由心生,心就是念頭。
所以我們知道了,法從心生的道理,那麼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為什麼隨喜就能得到和別人一樣的功德,就像上面說的,親戚比你有錢了,你隨喜他有錢的那個佈施因,如果你能不但隨喜,而且還自己也跟著做了,那就更好了
因為我們在隨喜的時候,心裡是這樣想的他肯定是積累了大的福報大的佈施,所以他能這樣。我為隨喜他的積累福報的這個因。要是我能這樣就好了,就是一個念頭,善的念頭,念頭一發出來,法(福報)就生了,也許立刻得到,也許過一段時間。
所以,別人得到好的妻子的時候,我們妒忌,果報就是我們得不到好的妻子,因為我們的念頭是,他怎麼能得到好的妻子呢,這個念頭一生,馬上法(自己的婚姻)就朝這個方向發展
如果隨喜,說這個人真有福報,像他學習。羡慕,念頭是,他有福報,我要是有就好了,你看,這個念頭造的法就是我以後就會得到。
所以,不要妒忌,要隨喜,做個會隨喜的人。就是這麼簡單,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根源。就是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看過了凡四訓的都知道了凡先生是求到的,是改掉自己的妒忌的毛病的。
有理有據,隨喜是占大便宜的,不是迷信,別不相信。記得一切法從心想生。用隨喜對質妒忌吧!你越妒忌什麼,你就越得不到。
隨喜是最好的、最快的積累徳的方法。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我們學佛的人,要明白道理。學佛,就是學習佛的做法。讀經不是讀給佛菩薩聽得。福菩薩希望我們讀經,讓自己明白道理。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去行,做到,才是修行。如果心裡還是裝著貪嗔癡,這樣就不會有進步,就迷了,就學成了佛呆子,還是跟父母發脾氣,妒忌別人。
所以,我們知道很多事情,知道,不能發脾氣。很多道理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為什麼,因為自己從來就沒有開始做過,自然就得不到感應。不是佛菩薩不給你,而是你沒有做。多少人吃這個虧,所以,當下從隨喜開始做吧。不要再等明天了,當下隨喜,當下就是修行。
【─ #普賢行願品 ─】
白象形象為粗鼻垂地,具有六根象牙,四足健碩,腳踏三尺蓮座。
自古以來白象即為珍稀之生物,力大無窮,卻又性情溫順,能夠堅忍負重,正象徵普賢菩薩擔負普渡眾生的責任。
白象的六牙,代表著 #六度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波若」
《#認識普賢菩薩》
【 ─ #普賢行願品 ─ 】
古德云:
大乘佛法的目標是成就佛果,這必須依賴六度萬行所累積的福、智資糧。所以修行者必須具備廣大圓滿行、願,否則難以在長時間裡集聚功德。
有關行、願最完整的說法是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裡,普賢菩薩為善財稱歎如來勝功德後,說了十大行願: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何等為十?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普賢行願」包含六度的修行,可以累積福德資糧,可以增長智慧及慈悲,開發你的菩提心,培養禪定,修行永無疲厭。因此,要成佛就得修普賢行、發普賢願:
虛空邊際無盡故,所有眾生亦無盡;
一切眾生無盡故,業與煩惱亦無盡 ,
業與煩惱無盡故,我此行願亦無盡 。
讓我們一同向普賢菩薩學習,不要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將念念擴及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苦難眾生!
【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
恭 迎 聖 誕
普賢菩薩,梵名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
#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與文殊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吾輩學人可傚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內容如下:
1 #禮敬諸佛
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2 #稱讚如來
是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讚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讚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3 #廣修供養
是結緣的實踐。在修學佛法中,供養父母、師長、三寶,有二種供養、三種供養、四種供養、十種供養,無論任何一種供養,都是最好結緣溝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4 #懺悔業障
是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裡,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因此,需藉著「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來清淨身心。如佛世時,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達多,最後也經由懺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5 #隨喜功德
是心意的淨化。信者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例如毘舍佉因聞法心生歡喜,隨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得建造。可見心意淨化之隨喜功德的成果。
6 #請轉法輪
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
7 #請佛住世
是聖賢的禮遇。請佛住世對人間非常重要,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8 #常隨佛學
是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可見追隨智者,常隨佛學的重要。
9 #恆順眾生
是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須達拏太子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恆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10 #普皆迴向
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淨,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
《#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他掌管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與「行」。據說他有延命之德,發過十種廣大心願,決心要為佛教做弘法工作。
普賢菩薩的尊號是「大行普賢」。白象是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普賢菩薩的聖像大都是頭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執鈴,右手執金剛杵,騎著六牙白象,這頭白象是大聖天王的神體。
另外普賢菩薩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兩手合掌,或左手執青蓮,右手伸掌;而在金剛界則為右手執青蓮,左手握拳。普賢在金剛界又稱作「金剛薩埵」,即金剛手菩薩,是佛陀的護法神,也是各種金剛的首領。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十種廣大的行願,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十大行願是普遍面廣大的修學原則,是佛法中一切行門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課程。一切眾生依此行願而圓成佛道,一切諸佛依此行願而教化眾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薩稱為位前普賢,位後普賢是倒駕慈航諸佛的稱呼。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是代表普遍而廣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賢菩薩,因此不能執定他只是一尊菩薩而已!
中國的信眾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游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徵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象是白色,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同稱為華嚴三聖。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踏踏實實的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與智慧。所以四大菩薩代表著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弟子學習的典範。
普賢菩薩讚嘆如來的殊勝功德,如來的功德,就算十方一切諸佛在無數劫中相續演說,也無法說盡。
若要成就此功德門,實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
受持讀誦普賢十大願王,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值此殊勝日請大家持清凈、發廣大心,依身、語、意三門廣行善業、戒殺、吃素、護生、放生、供燈、持咒、念佛、誦經、煙供、施食、施藥 ...集資淨障,恆時吉祥!
迴向 世界無有災難、刀兵止息、離諸疾疫,眾生無病離苦、消災增福、早證菩提。
並迴向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願眾生能遠離一切天災人禍!願世界和平安寧!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恭迎 #普賢菩薩聖誕
往生極樂世界最終是為了利益眾生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普賢行願品》---
願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現前成就一切普賢大願,令一切普賢大願都恢復圓滿,之後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普賢行願品》中的一個願文。
《極樂願文》中也講到,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天前往楊柳宮,普陀山,鄔金剎土等淨土,在諸佛菩薩面前聽受大乘妙法,之後以各種方式利益眾生。
大乘佛法的核心是利益眾生 ,只有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成佛,這種力量才不可思議。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