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歡迎來到這個探討能源時事的部落格,請將武器交出,我將為您保管。人非完人如果對內容有疑義歡迎交流,請引用非新聞的數據,讓大家都可以增廣見聞。

文章數:9
Nature和華爾街日報說台灣核電廠是世界危險?(新增作者說明)
知識學習其他 2013/04/12 07:14:37

反核媽媽團日前提出美國華爾街日報曾點名全球有三十四座危險核電廠,台灣四座核電廠全部上榜,Nature雜誌報導全世界最危險的核能電廠在巴基斯坦,第二危險是台灣的核二廠,核三廠位居第三。如果危險就等於一定要出事,評量了半天這些上榜的電廠平常沒出事、九二一地震沒出事、三一一大地震也沒出事(福島不在列詳情見後),到底文章裡面說了什麼。

這兩篇文章都是寫在三一一大地震之後(所以福島不在內,的確沒有作弊…),華爾街日報的Score of Reactors in Quake Zones就 在2011年3月18日發表,探討的是核電廠與地震帶的關係,此篇文章提到三十四座核電廠位在地震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就是你我熟的不得了的台灣與鄰 居日本,如果仔細看讀者討論,大家紛紛關切福島是因為海嘯而不是地震的關係,一般核電廠的設計都已考慮耐震度的問題,所有核電廠在地震後就緊急停機進入安 全冷卻狀態通過考驗,福島也與其他電廠一樣在地震後緊急停機進入安全冷卻狀態,卻因海嘯牆過低加上緊急發電機位置設計不良導致後續一連串棘手的狀況,那麼 這篇地震文到底對福島的lessons learned有什麼幫助?(正解:海嘯帶、核電廠海拔、核電廠防洪、防海嘯措施、緊急冷卻系統的餘裕度、緊急發電機位置、備用電池餘裕度與緊急支援計劃的配合、斷然處置才是真正我們學習到的一課)

(Nature原文摘錄)

Nature雜誌的Reactors, residents and risk探 討的是核電廠與疏散區居民數,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拿三十公里疏散區為例,列出疏散區內居民數,巴基斯坦第一,台灣核二第二,核三第三,在三十公里疏散區內超 過一百萬人口的有二十一個城市,接下來才說人口只是用來探討世界核災的其中一個例子,核能專家表示由於各電廠有各自已知與未知的風險,為世界各核電廠做 「危險排行榜」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核能安全重點在於「安全文化」,包括維修與訓練品質、操作員與勞動力的能力以及監督機關的嚴謹度。這意味著較優設 計、較新型的反應爐不代表它永遠是較安全的電廠。就像酒駕全新法拉力和嚴肅的F1賽車手開著30年的2CV誰比較危險呢?但專家還是認同一些臨界的風險因素以及局限這些風險的方法。這些風險為人口(population)、外在威脅(external threats)、設計與廠齡(design and age)以及文化(culture)

(Nature原文摘錄)

就人口而言,在三十公里的疏散半徑中,巴基斯坦有820萬人口、台灣核二550萬、核三470萬。將分析半徑擴大到75公里,廣東與嶺澳核電廠的75公里半徑裡有2800萬居民、紐約1730萬、印度Uttar PradeshNarora核電廠1600萬。核電廠的75公里半徑內有百萬居民者有152座,外加5座核電廠的150公里半徑內有超過百萬居民。東京的770萬居民也在福島的150公里半徑內。

(Nature原文提到的Nuclear Neighbors)

Nature雜誌─Nuclear Neighbors的圖中,可以看到Nuclear Neighber一文根據人口對各電廠所做的評估,台灣的電廠沒有如Reactors, residents and risk文中所評的那麼糟糕讓人鬆了一口氣,至少對不打算專心看的民眾比較好交待,反倒是對岸的電廠圈圈又大又紅,令人憂心。但在核安的世界看壞才是好,下一段將解釋原因。

(Nature原文摘錄)

接著Nature文 章又討論到一些外在威脅,像是地震、海嘯、火災、水災、龍捲風、恐怖攻擊對某些核電廠才是真正威脅,大多數核電廠的安全維護系統是針對假設或已知的電廠內 事件做設計並非完全針對抵禦這些外力而設計,如果核電廠設計時沒有考慮這些外力,那麼造成的事故就稱為超越設計基礎的事故(beyond design basis accident)。通常在危險地帶的廠區考慮得越多越詳細,內在的安全維護系統設計越是周全,低風險預測反而讓電力公司掉以輕心,例如福島在分析內屬於高地震頻率、大海嘯風險低的區域於是海嘯牆就蓋太低。福島後大多數的核電廠便專注在外在威脅的評估上。國際原能總署IAEA也開始注意到外在威脅的重要性,2007年日本西岸的柏崎刈羽核電廠因地震造成微量的輻射釋放,IAEA2008年成立了國際地震安全中心。

(Nature原文摘錄)

設計與廠齡,沒有絕對的安全與絕對的危險,有些電廠上線五個月就出問題,由於機件複雜與適應問題,電廠的事故機率曲線呈現浴缸形(頭尾高,中間很長一段時間是平緩期)。車諾比型的電廠雖說設計有問題,但在事發後徹底的檢討與補強,至今還有十座在運轉。另外,一個廠址有多座反應爐也會造成緊急應變時操作員調度困難與心理壓力。

(Nature原文摘錄)

最重要的還是安全文化,文中提到操作員有「過度自信」的問題,這跟一般人覺得操作員不夠熟悉環境才會出問題的認知完全不同。

(作者經驗)

核電廠的操作人員訓練是非常嚴格的,在與原廠一模一樣的模擬操作室中(甚至是同樣的電話跟電腦螢幕放在同樣的位置!!)模擬所有的操作,在德國,操作員每年要回模擬操作室受訓與考試,考不過的人要乖乖再接受考試,年度考試通過前不能操作電廠。長年反覆翻閱系統化的操作流程手冊/緊急操作手冊,就出現過度自信的問題,這得靠標準作業流程與操作員之間互相監督與提問的精神才能避免出錯。同行複查(peer review)被視為是安全文化中最不易接受的一項,因此從設計文件到電廠內的操作,標準作業流程當中還要加一項peer review簽名,才解決這個問題。

(Nature原文摘錄)

另一項文化的問題,出現在新興核能國家,像是中國、印度、智利、埃及、印尼等,這些國家缺乏監管單位或有嚴重的貪污,世界核電營運者協會WANO將加強對這些國家的電廠的同行複查制度。

(Nature原文摘錄)

在福島後,各電廠開始進行各自的風險評估,這項尚無法確認到底過去是不是完全做對,未來也不能,但是依據經驗,所有的核能同業能夠做好一起應付不可預見的事故,核能安全意外就不會發生。

(作者經驗)

請不要以為同行只能相爭,這種同業合作的事情不可能。在三次核安事故之後,大家開始了解核能工業同在一艘船上,出了一次事故是整個工業全毀而不是只有出事的電廠或國家毀了,就這個觀點,大家都會乖乖合作。核安這事沒有誰出事比較沒關係,誰都不應該出事。

 

原文連結

(Nature雜誌─Reactors, residents and risk)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421/full/472400a.html

(Nature雜誌─Nuclear neighbors)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421/full/472400a/box/3.html

(華爾街雜誌─Scores of Reactors in Quake Zones)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512404576208872161503008.html

=======作者的murmur=======

這 篇文章比較像導讀,撰寫本文的原意是這兩篇文章有各自的背景、爭議與價值。第一篇文章發表於福島數日之後針對此事件而來,詳細探討地震帶上的電廠,但飛彈 已經打偏了,福島已經通過地震的考驗,問題出在海嘯而不是地震,探討海嘯帶與海嘯高度比探討誰在地震帶上還有意義,或是討論福島出現的綜合症狀地震海嘯加 核災是否有妥善考量也較有價值。第二篇的文章以人口為切入,引入人因與超越設計基礎事故是目前核安最大的考量,看似無解的核電廠周圍人口分佈問題要靠詳細 的內外安全計劃做後盾,這是長久以來唯一的解答。

台電目前加上斷然處置的流程,真的讓我感動的痛哭流涕,人在危急的時候要斷尾求生需要多大的勇氣,日本一開始就是無法當機立斷、也沒有這方面的流程,操作員只能想辦法一直拖到上面下達指令才敢下手,試想你是操作員雖說知道一邊是五百萬人口、一邊是兩千億新台幣,拖下去有50%機會雙贏,手冊上沒說你該怎麼做,你要怎麼做?這種抉擇也太難了吧,或許差10分鐘結果就不一樣,斷然處置之前的世界就要靠該國的國運與操作員的經驗與判斷以及上頭政治角力的結果(是電力公司對政治人物不是電力公司內的鬥爭,通常電力公司很專業,政治人物很愛插手),加入斷然處置的用意就是讓操作員走到這一步的時,不要猶豫直接選擇五百萬人口而不是去賭那50%的雙贏,要是我一定邊按鈕邊哭,畢竟親手毀了兩千億一個人一輩子不會發生一次。既然台電有心加入這套絕對的流程,要檢閱的就是是否有維修與演練,無論核四最後如何,核一、核二與核三都還會採納這套流程,不要賭氣核四,其他三座就放著無所謂。

============作者說明==========

寫這篇文章還有個原因就是Nature那篇文章其實是很好的文章,但是引用的人斷章取義,把只佔不到四分之一篇幅的內容當成該文章最重要的內容,造成許多人的恐慌。網路上不斷看到「Nature說台灣核電廠是世界最危險的」,可是文章裡明明寫著"Nuclear experts say that an objective 'danger' ranking is almost impossible because each reactor has its own unique risk profile, and some risks are simply unknowable. Reactor safety depends above all on a 'culture of security', including the quality of maintenance and training, the competence of the operator and the workforce, and the rigour of regulatory oversight, says Mycle Schneider, an independent nuclear consultant based in Paris"。發言的人甚至說核能安全全靠「安全文化」,這點也沒被引用的人提及(或在新聞上什麼都沒提)。如此引用文章,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希望大家能發揮點追根究柢的精神,會發現很多東西只是謠言而已。

===========================

 

最新創作
Nature和華爾街日報說台灣核電廠是世界危險?(新增作者說明)
2013/04/12 07:14:37 |瀏覽 10160 回應 5 推薦 6 引用 0
核四廠5萬支問題錨栓是弊端?
2013/03/26 19:05:51 |瀏覽 1452 回應 0 推薦 4 引用 0
德國家庭用電計價方式(新增說明)
2013/03/25 16:48:41 |瀏覽 10522 回應 3 推薦 14 引用 0
德國再生能源裝置與發電量分佈
2013/03/16 06:36:44 |瀏覽 4685 回應 4 推薦 4 引用 1
德國廢核後如何因應供電(新增問與答以及補充說明)
2013/03/12 07:25:05 |瀏覽 4631 回應 2 推薦 7 引用 0

最新影像 27
2012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