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8 14:52:46瀏覽532|回應0|推薦2 | |
《神農經》曰: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弊,日月並列。 《老君道經》曰:穀神不死(河上公曰:穀,養也,能養神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于人為鼻;牝、地也,地于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故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複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老君德經》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尋無窮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矣,又為以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務智之所無奈何(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秉生順之理,窮所稟之分,豈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莊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黃老經玄示》曰:天道施化,與萬物無窮;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轉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於神。不以精施,故能與天合德;不與神化,故能與道同式。《玄示》曰:以形化者,屍解之類。神與形離,二者不俱,遂象飛鳥入海為蛤,而隨季秋陰陽之氣。以氣化者,生可異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嚴君平《老君指歸》曰:游心於虛靜,結志于微妙,委慮於無欲,歸指于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大有經》曰:或疑者雲:始同起於無外,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 《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泆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時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洛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體泉,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臟,系之在肺,終身無患。 《孔子家語》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類);食氣者,神明而壽(仙人、靈龜是);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無思慮)。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鍾。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複生,離者不可複返,故乃聖人重之。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具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暗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 《小有經》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此十二少,乃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無多者,幾乎真人大計。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遊子多患,事務繁簡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胡昭曰:目不欲視不正之色,耳不欲聽醜穢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氣,口不欲嘗毒辣之味,心不欲謀欺詐之事,此辱神損壽。又居常而歎息,晨夜而吟嘯不止,來邪也。夫常人不得無欲,又複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慮,先去亂神犯性之事,此則嗇神之一術也。 《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名曰飲食自然。自然者,則是華池。華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則不饑也。 《老君尹氏內解》曰:唾者,漱為體泉,聚為玉漿,流為華池,散為精汋,降為甘露。故口為華池,中有體泉,漱而咽之,溉藏潤身,流利百脈,化養萬神,肢節毛髮宗之而生也。 《中經》曰: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易御,躁難持,盡順養之宜者,則靜亦可養,躁亦可養。 韓融元長曰:酒者,五穀之華,味之至也,亦能損人。然美物難將而易過,養性所宜慎之。 邵仲堪曰: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素問》曰:黃帝問歧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謂血氣猶盛也);今時之人,年所始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之失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術數(房中交接之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度,不妄動作,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夭命,壽過百歲;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心)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陰陽,治生起居無節無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用,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義,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無謂幽冥,天和人情,無謂暗昧,神見人形。心言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千,地收人形。人為陽善,正人報之;人為陰善,鬼神報之。人為陽惡,正人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響。 老君曰: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凶禍者,受先人之餘殃也;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餘福也。 《名醫敘病論》曰:世人不終耆壽,鹹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體,外乏筋肉,血氣將無,經脈便壅,內裏空疏,惟招眾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矣。不異舉滄波以注爝火,頹華嶽而斷涓流,語其易也,甚於茲矣。 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不思色,不思勝,不思負,不思失,不思得,不思榮,不思辱,心不勞,形不極,常導引、內氣、胎息爾,可得千歲,欲長生無限者,當服上藥。 仲長統曰:蕩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體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遷,樂之而不愛。以之圖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彭祖、老聃庶幾,不然彼何為與人者同類,而與人者異壽? 陳紀元方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張湛雲:凡貴權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心死亡(非妖邪外侵,直由冰炭內煎,則自崩傷中嘔血);始富後貧,雖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痹為攣(貧富之於人,利害猶於權勢,故屙疹損於形骸)。動勝寒,靜勝熱,能動能靜,所以長生。精報清淨,乃與道合。 《莊子》曰:真人其寢不夢。 《慎子》雲:晝無事者夜不夢。 張道人年百數十,甚翹壯也,雲: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聽,莫強食飲,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墓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複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蹙,面目黧皺,必損年壽也。 皇甫隆問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達,其養性法則可施用),大略雲: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人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理,常壽一百二十歲。不得此者,皆傷之也。少複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複微加藥物,可得四百八十歲(嵇康亦雲:道養得理,上可壽千歲,下可壽百歲)。 彭祖曰: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疾;美色妖麗,嬪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游觀,弋獵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謀得戰勝,兼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蓋聖賢或失其理也。然養生之具,譬猶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 彭祖曰:人不知道,經服藥損傷,血氣不足,內理空疏,髓腦不實,內已先病,故為外物所犯,風寒酒色以發之耳。若本充實,豈有病乎? 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讒。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誡勿施精,施精命夭殘。勿大溫消骨髓,勿大寒傷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驚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樂,勿念內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長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