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功德,成佛之道。
2014/11/28 16:51:33瀏覽442|回應0|推薦0

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再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達摩祖師說「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這就是在人間可以得到回饋的福報,因為福報會因別人對你行善或因為自己為惡而抵銷,因為會抵銷而且抵銷常在不知不覺中,就像是漏水一點一滴常不被發現,所以達摩祖師稱其為有漏之因,也稱為有漏福田。此福報雖如影隨形在你身上,但終有用完之日,所以雖有非實。佛家常告誡人所有事物因為終會消失,所以不要執著在當下的一切。當壽命終了時,即使一切仍未消失,但你已消失,這一切存在物也不再屬於你,現在雖有,終究會沒有,故不真實,終究是空。

 

即使知道終究是空,可惜人卻常執著在短暫擁有的事物,如青春、美貌、財富、權力等等,其實是很愚癡的,而修行學佛者如梁武帝又常常執著在福報,以為這樣就可成佛,所以,達摩祖師說毫無功德是給予當頭棒喝,但似乎是不易喚醒痴迷的梁武帝。

 

那我不貪求真實的福報,追求得到真實的功德嗎?如何追尋呢?當年六祖惠能遇到五祖弘忍時,就告訴五祖弘忍他來學佛的目的就是成佛。世人會覺得好大口氣,成佛豈是如此容易?但如果不為成佛,為什麼要學佛?佛,是一種境界,這境界本在每個人之心中,只是世人不解常以為要往外求,結果求的都是人間的福報而已,當然,因為有求,至少過程是對的,在人間有福報,貴人會多、生活會比較順利,如果轉世,來生仍會享有。 但對於成佛者而言呢?這些福報已無用處了。譬如:你在台灣賺了50億的新台幣,拿到一個不用貨幣的仙人島,仙人島的仙人是不用錢的,這50億雖存在你的戶頭,但已無用,故說欲成佛者毋庸在乎這些福報,因為已不需要。

 

好了,那麼如何是功德呢?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簡單解釋,清淨、智慧、美妙、圓滿,是無形體的,來自空性與寂靜,這樣的功德,不在世間求得。以此說法,功德也是不存在,如不存在,那又如何來求?____ 說不存在其實處處都在,功德就在心念之間,你的善念、誠懇、守諾等好習性,無一不是功德,它是源於自己,不是外求,本來就具足在你心。也可如此說,成佛者,他也不知道功德在何處或者說他已經習慣,一切都是自在與圓滿。當你了解這道理,學習了自在圓滿的心性,心靈不再有染濁之物,也就清淨,清淨以具體形象來解釋,就是一塵不染,如同無物,此即為空,以心性來說,無雜沓思維在心,自然能理出頭緒,能善解事物,稱之為空性。空性是在人間法修行基礎,具空性者,不會因外在之染濁而受干擾,凡事能因心中清淨產生合理的邏輯,也就是不會執著所學、所讀、所識,能看清事物真象,不會人云亦云,故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但因為不會執著,了解凡事不會是絕對,故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當達真正清淨時,則「是山是水,是水是山」,已無差別,一切了然於心,不受干擾,此即智慧,故曰:空性產生智慧,而空性是成佛的基本悟性。()

 

從上面的說法,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其實就是修行成佛的法門,學佛者,當然要成佛,跳脫輪迴,了卻生死,這一世有幸為人,又知道如何學佛,豈能不在此世即成佛呢?佛,在人間裡即是覺者,眾善知識應先悟道,產生智慧,逐漸不再執著,當成為自然習慣時,則離佛不遠矣!

 

 

註:「見山不是山」,譬若經濟,人常說調低匯率會造成熱錢外移股市會跌,反之,則漲,故當年台幣升值,熱錢湧入,股市大漲;但日本安倍讓日幣大貶日本股市並未大跌反而大漲。所以,學識理論並無絕對,故見山是山……乎?反而是見山不是山。空性智者不會在所學知識裡執著,才是智慧,以上淺解供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hyoungwu&aid=1939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