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18
耳溫槍原理來看醫療騙局及商業手段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2009/02/06 21:55:14

1.jpg

 

 

◎商業行銷
人類體溫的控制中心是「下視丘」,在發燒時,這裡的溫度最早上升。而耳膜位置接近下視丘,充分得到頸動脈血流供應。這是所謂耳溫最準確的說辭,也是商業行銷的手段!
商業行銷的幾個重要手段步驟就是:生產製造→發明理論→取得專業人士背書→教育愚弄消費者→以各種廣告型態取得社會共識。

早期醫學教材,把體溫歸類為口溫、腋溫、肛溫,而以口溫最準確。因為焦電元件元件的商業化,耳溫槍被發明出來之後,又改口說是耳溫最準確。
耳溫槍的發明,根本不是為了耳溫而來,只是因為焦電元件的技術成熟、成本降低,正好可以應用在家居測量耳溫,才會有耳溫槍。
耳溫之後又有額溫,額溫槍在SARS期間被大量使用。在額溫槍還不普遍的時候,只有領導廠商製造額溫槍,此時耳溫槍公司宣稱額溫槍測量不凖,但是後來耳溫槍公司也都跟著製造額溫槍,因為那時候為了攻佔商機。

SARS期間,幾家快倒的耳溫槍公司因而發國難財,白痴政府派警察在公司門口站崗,不准耳溫槍公司出貨到國外,不但耳溫槍價格水漲船高,而且額溫槍應運而生,方便在公共場所使用,豈知額溫槍就是耳溫槍公司起初聲稱測量不準的玩意!最後SARS是怎麼消滅的,全世界的西醫都不知道原因,只剩下白痴民眾被政府恐嚇去乖乖的洗手,依照標準洗手程序,還要先用水去洗水龍頭咧。
所以不管什麼溫度測量方式,都只是商業行銷手法之一。對了,當顧客去買耳溫槍,看見琳瑯滿目的牌子,通常會詢問商家,哪種牌子比較好,商家會推薦某家,說顧客反應好。商家哪會知道耳溫槍原理?顧客的反應怎麼會給商家?分明就是賣這款,可以抽取更高的利潤。
家用消費型耳溫槍,只有Braun是可用的。Braun的厲害地方,是取得醫師認證標記,就是蛇杖圖騰的標誌,不過別以為醫師多有水準。在拆解各家耳溫槍後,Braun的確是考慮最周到。

◎耳溫槍原理
人體體溫熱源發出後,紅外線也會伴隨發出。耳溫槍的原理,就是掃瞄耳膜後產生的紅外線溫度。
耳溫槍探頭probe深入耳朵,藉由波導管wave guide,把紅外線能量積分到焦電元件。波導管最好是理想白體,不要吸收熱源造成溫升,ε越小越好。管內鍍金是最佳選擇,可以檢視管內是否為金色?
在探頭上會覆蓋一層耳套,防止異物侵入,耳套是LDPE塑膠薄膜製造而成(就是保鮮膜啦),可以濾過紅外線。有些會在波導管上加裝保護膜。所以在電子計算時,要加入薄膜的因素。消費者在使用耳溫槍測量時,如果為了省錢不裝耳套的話,會影響測量結果。
耳溫槍要吸收熱源,為了達到穩定的熱平衡,會將波導管插在熱電容(鋁塊)上,家用耳溫槍領導品牌Braun的熱電容比別家的要大。
紅外線經過了波導管,由焦電元件感應而造成電壓差,把這個電壓差,經過類比數位轉換AD Converter,轉換成數位信號。在處理器裡面作出電壓差和溫度的對照關係,就可以知道耳溫的變化。早期耳溫槍非常大,裡面裝一個電路板,但是後來整合成為一個晶片,讓體積縮小,降低成本。
至於溫度的原點,就必須要在廠內調校。在調校的製程,把耳溫槍放入恆溫槽,設定原點的溫度,然後依據溫升的程度,加以計算,得到正確的溫度。恆溫槽調校的速度,影響量產的速度。

◎盲點
●什麼叫做專業
專業耳溫槍,林北只在數年前的東元醫院急診室看過,那是那種有長長一根蛇似的探頭,耳溫槍專利文獻經常看到。醫生測量過病人耳溫之後,隨即擊發耳套,丟棄到垃圾桶,彈匣馬上又補充新的耳套。這種專業耳溫槍的體積也不小,可以避免環境溫度的影響。
以前唸專利,知道耳溫槍的英文有兩種:thermal meter和thermal scan。
最早的專業耳溫槍都是thermal meter,後來Braun把耳溫槍帶入家用消費,一切要能以居家使用考量,探頭短、容易攜帶,因為已經犧牲若干設計條件,所以改名為thermal scan。
所以所有網頁、市面看到什麼專業耳溫槍,依照衛生署的說法,都是誇大不實的假廣告!

●耳套
有些耳溫槍公司將耳溫槍便宜賣,主要是賺耳套耗材的錢。耳套材料不過就是保鮮膜,成本不到3元,賣到20元。好幾年前法國有公司早已把耳溫槍免費送,然後使用愚民政策,要消費者不斷的買耳套。
另外有專門賣便宜耳套的公司。耳套的加裝,會影響測量結果,每個公司都會為其耳套,制定溫度數據。耳套濾波膜的厚度,從0.5~0.8mm不等,買哪一家的耳溫槍,就得用哪一家的耳套。
依林北的看法,家庭用耳溫槍,乾脆不要裝耳套算了。用習慣了,就知道大約哪些溫度範圍是所謂的發燒範圍,反正自家人不怕傳染,就像寶寶的屎尿永遠不嫌髒。(中醫也沒有細菌的觀念)
其他所有診所,甚至於教學醫院,都是用家用耳溫槍,為了省錢,將耳套重複使用,不衛生也影響測量結果,很少有耳套插進去,而不沾到耳屎的。而且每個病人耳朵插來插去,依照西醫的細菌學觀點就是不衛生,哪個病人好意思去斥責醫師的不衛生呢?

●耳溫槍的溫度環境
耳溫槍是不知道標準溫度的,就像數位相機不知道顏色座標,必須作白平衡一樣。
耳溫槍說明書上會教導消費者,到別的房間取用耳溫槍,要等到外界溫度平衡穩定後,大約30秒,才開始開機。耳溫槍開機之後,會先取得環境溫度,作為基準溫度;然後測量耳溫,根據這個基準點To,加上耳溫造成的誤差△T,就是呈現的溫度。
手持部分,必須離sensor越遠越好。醫院經常使用耳溫槍,必須在下一位病人到達前,放在病人座位處,關機,遠離任何熱源。
醫師不可再手持或是放在口袋,因為這些都會讓環境溫度增加;醫師的檯燈照明,也是影響溫度環境的因素,所以必須遠離熱源。
耳溫槍體積縮小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手持耳溫槍,相當於給予一個環境溫度,會影響到準確性。一般在家庭裡面,小孩發燒了,從這個房間拿去另一個房間使用,環境溫度變化,測量的結果都不準確。有時候媽媽量這個溫度,爸爸不相信,又重新測量;經常遇到取樣不正確(插不準),關機reset後再量。這樣連續重複使用的結果,也會測不準。
除了溫度變動因素,就算手持太久、中耳炎、耳屎、插不準等,也會影響準確度。對了,耳鼻喉科醫師強調不要掏耳屎,然而他們又喜歡用耳溫槍測量溫度、信任數據,這算什麼呢?
而額溫槍的環境因素更大,受到風、流汗、臉上油脂的影響。

●一分錢一分貨
之前說熱電容來作到熱平衡。以前拆過TERUMO,這個設計,幾乎沒有熱電容可言,完全違反學理,沒有熱電容的原因,就是省成本。偏偏這個牌子特別輕巧可愛,市佔率也頗高,許多媽媽為了寶寶買耳溫槍,會挑選可愛型的。
商品講求輕薄短小,偏偏這就是耳溫槍的致命傷。在SOC(System on Chip)還沒流行以前,耳溫槍都長得很大;SOC之後,電路板體積減小了,各種成本減少了,但是越來越不符合學理。
幾年前,一般消費型耳溫槍的成本不到300元,隨著各種元件、晶片成熟,可能還更便宜,而且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不像數位相機動輒以畫素來吃定消費者。以前我們工程師不知道下一個產品是什麼,還會開玩笑,乾脆好好發展探頭,可以掏耳朵,以後還可以改做電動按摩棒。

●耳溫槍的學理
任何一家耳溫槍製造公司,完全沒有學理推導、驗證這一關。以前林北負責光機熱這部分,除了依樣畫葫蘆,還會去推導,想得到最佳設計值。但是式子列好之後,根本就無法代入條件。問Team Leader,這個Team Leader是物理系畢業,以為什麼都會,把自己捧在高高無上的位置,卻是可有可無的,每一家公司都有這個困擾,又,工研院、中科院出來的米蟲,簡直是業界毒瘤。
林北好不容易跟他要了他的式子,他唯唯諾諾的,推說不是你的職責、又說不重要,後來發現,他也根本推導不下去。Why?邊界條件沒辦法給、軟體沒辦法算;即使算出來,根本沒有辦法測試監控。只能全部製造完成之後,輸入溫度對應表,拿去送檢,送檢OK就OK了。調校和送檢,是根據目標物的標準溫度來測量,可不是針對人耳朵內的溫度來測量。

●探頭
說到耳溫槍插不準,又有一個問題點。探頭是人因工程,每個人的耳朵都不同,專業耳溫槍是長導管,比較能插進去;而家用耳溫槍不過是塑膠開模,怎麼適用每個人?
比較過各家消費型耳溫槍,Braun的探頭插得最舒服。Why?探頭是難搞的人因工程,必須作逆向工程及多人測試,才能找出最好的探頭形狀;然而這個探頭形狀,也不適用於每個人。
除了Braun,其他廠商是怎麼設計探頭的?林北就直接招了。先用CAD畫出探頭的曲線,曲線怎麼決定?就是根據造形設計,看要多長、多大,然後去任意畫弧線。至於造形設計又是根據什麼?就是看人家的探頭有多大,然後跟著抄。
設計完成,製作一次Mockup,插自己耳朵,覺得痛,然後把圓角改大一點,就直接開模了,這樣的話,只需要花1000元製作探頭的Mockup。如果要做逆向工程,至少要花個10萬,但是還不知道怎麼做;要做百人實驗作人因工程,那要花多少的時間金錢?

●校準
在耳溫槍送樣認證的時候,只在實驗室依照標準程序,驗證溫度正確,就pass過關了。可是家用環境可不是實驗室那樣單純穩定。
依照ISO的儀器規定,儀器應該每三個月或是定期回原廠調校,耳溫槍更是粗糙的儀器,更需要調校。那麼,還要耳溫槍作什麼?
林北家那隻Braun的耳溫槍,是愛妻尾牙抽獎的。隨便量都有38℃,這就是領導品牌。

●誤差
在醫師的觀點之中,38℃以上叫做發高燒,測到37.9℃就會說還好。
耳溫槍誤差:取樣誤差 + 環境誤差 + 設計不準確 + 儀器校準的誤差。
取樣誤差:耳朵、耳屎、探頭。
環境誤差:使用正確性。
元件不準確:各家內部設計、元件的不準確。
儀器校準的誤差:儀器需要定期調校。
這種累積誤差,會只有0.1℃嗎?0.1℃的讀值,是非常不準確的。我們看水銀體溫計,可以讀到0.05℃。
如果因為需要準確,所以測量耳溫,那麼代表孕婦使用的電子體溫計(讀值到0.01℃)會比耳溫槍差?

◎如何看待耳溫槍
家庭用耳溫槍的製造工法簡單粗糙,使用者不應該把耳溫槍的數據當作絕對溫度,在家庭使用上,可以多測量幾個人的溫度,作為比較標準,也就是耳溫槍只能當作相對溫度的測量儀器。
我們常常聽說37℃以上叫做發燒,38℃以上叫做發高燒。林北說這叫做發神經!
以前各種溫度測量方法都陸續被推翻,是否證明發燒的數據標準都是錯誤的?現在又來個耳溫。醫生量的溫度本來就不準了,何況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怎麼可以依據溫度測量結果來用藥呢?我們經常明明感冒痛苦的要死,結果醫師用耳溫槍一量,說沒有發燒。
幾年前發燒,想請假,公司用耳溫槍一量,36.5℃,沒生病;好吧,硬說很不舒服,不能請病假就請特休;出去看耳鼻喉科,醫師用耳溫槍一插,37.8℃,然後說還好,不算發燒。那要相信自己,還是相信耳溫槍呢?

彭奕竣醫師的醫鑰書中早已駁斥發燒的說法,並且說明如何測量體溫。我贊成醫鑰所說,測量相對溫度,而非測量絕對溫度。家中有耳溫槍的人,可以不用丟棄,但是只能當作參考以及心理安慰。
醫鑰:「相同的部位,相同的經絡,相同的時辰比較,才能測出體溫的正確差別,以診斷是否發燒。任何人與人之間,經絡相同,時辰相同,用自己的手掌心對小孩(病患)的手掌心,用手掌背對孩子的手掌背,不可用手掌心對孩子的手掌背,因不同經絡不同氣,用自己的額心(印堂穴)對孩子的額頭接觸,因經絡相同,時辰相同,正常的時候,大人、小孩的體溫雖相差半度或一度,卻不會有體溫差的發燒感覺,若有差別即為發燒。」

以前研發過耳溫槍,自從了解耳溫槍原理之後,就再也不相信體溫這回事了。而後每次醫生使用耳溫槍,林北都會告知,耳溫槍不準。這幾年從來也都不再用溫度計了。
醫鑰:「不要讓發燒39℃、40℃、41℃、42℃而慌了手腳,大眾常被體溫計誤了,口溫、腋溫、肛溫、早晨、中午、晚上的體溫,大人、小孩的體溫皆不相同,體溫計不能辨別時辰,也不能辨別部位、經絡、大人、小孩,更不能辨別發燒的原因。」

最新的西醫觀念,就是發燒不要去退燒,這是當年SARS時,我們所學到的,也讓西醫的幾十年發燒騙局不攻自破。自從SARS期間,被強迫發一個水銀體溫計,又來不小心弄破。現在手上還有幾支可用的耳溫槍,但是也不知道放哪裡,所以自從SARS那年起,林北已經好幾年沒使用溫度計了。反正不管有沒有發燒,有病就去看醫生,以前是以為健保好用,現在則是知道要去找對的中醫。

醫鑰:「發燒並不因為溫度的高低而對人體的傷害有所差別,錯誤的醫學觀念,錯誤的診斷,錯誤的用藥,才是發燒造成傷害健康的真正致命傷。…徒從發燒,降低體溫去治療疾病,人為的錯誤,常是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的更重要因素,家中最好不要保有體溫計,以免誤事,沒有體溫計要如何診斷疾病,計量體溫是否發燒呢?」

錯誤的醫學觀念,也是肇因於商業行為,在生技股當紅的今天,將會有更多的災難,隨著萬惡的健保制度,降臨在國人頭上。



http://tw.myblog.yahoo.com/omar.tw/article?mid=2147&prev=2183&next=2142&page=1&sc=1#yartcmt

最新創作
耳溫槍原理來看醫療騙局及商業手段
2009/02/06 21:55:14 |瀏覽 11292 回應 2 推薦 3 引用 0
山行玫瑰~
2008/05/19 14:30:01 |瀏覽 638 回應 0 推薦 3 引用 0
「綠色」降落
2008/05/16 10:57:48 |瀏覽 725 回應 0 推薦 6 引用 0
思緒的窗戶
2008/05/12 15:39:32 |瀏覽 542 回應 0 推薦 4 引用 0
人生的味道
2008/05/12 15:23:42 |瀏覽 620 回應 0 推薦 4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