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議題,近數年來甚囂塵上,但是,看看這幾天歐洲酷寒造成一百六十人死亡,日本破紀錄的積雪和雪崩,「全球冷化」的危機也許更讓人「不寒而慄」吧?
去(2015)年夏天很熱、今(2016)年冬天卻超冷,平均下來,還有所謂的全球暖化嗎?全球暖化論述是個騙局嗎?
卅多年前,科學家曾警告,地球會變冷,可能要進入另一個「小冰期」,如果當年的預測還有效,我們豈不是應該多排放點溫室氣體來逆轉情勢?
這些現象令人迷惑,種種預測讓人抓狂。究竟是科學家卅年河東河西,還是地球氣候老是跳華爾滋,進三退二?
察看各地的長期氣溫變化曲線,有點像分析各地的股價指數,除了各有其長短期起伏與趨勢外,也有在地特色,有的逆勢上揚,有的領先衰退。
其實自「全球暖化」議題浮出檯面以來,廿多年來科學家做了更多更細膩的分析,反覆檢證氣候資料與模型,對目前的暖化或冷化的辯論而言,發現了一些以數十年為周期的起伏,如北太平洋震盪、北大西洋震盪等,推斷與太陽黑子變化、各海洋區域特性,及氣候系統間的遙連鎖相關。因此,當談論「暖化」或「冷化」時,首要釐清的,到底是在什麼時間尺度上論斷,以及所指涉的地區。
考量氣候系統的複雜度、各地的差異性,我們不應以一時一地的短期現象,而急急做出全稱式的結論,無論全球暖化或全球冷化等一刀切式的簡化論斷,都有害於問題的釐清,甚而誤導各國防救災以及能源政策的制訂。
值此台灣新內閣上任之際,行政院部會組織改造之中,我國尤應確保氣候研究中的時空特性與政策制訂的細膩度。
【2012/02/04 聯合報/魏國彥/台灣大學古氣候學教授,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