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8 09:23:55瀏覽305|回應0|推薦3 | |
「我坐黑牢的時候,那些獨派在哪」,陳菊一句話道破歷史的弔詭,過去幾年來,高坐民進黨政府廟堂之上的、亦或近年來檯面上最為活躍的獨派大老,鮮有當年的政治受難者;所以,這幾年來常出現一個諷刺的畫面:沒坐過牢的獨派,譴責當年的政治受難者「不愛台」、「出賣台灣」。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施明德,由於不認同大陸的威權政治體制,到目前為止,施明德從未踏上大陸的土地,不論此一作法是否合情合理,但至少施明德言行一貫,這是許多將「愛台」掛在嘴上的民進黨人士都無法做到的事,但自從施明德二年前發起紅衫軍反貪倒扁運動以來,深綠人士「賣台」大帽子就如影隨形。 其實,這種「賣台」的政治戲碼,就是一種分割戰術,被視為納粹學者的卡爾.舒密特曾表示,所謂政治,就是分清敵我。對一心只有輸贏的政治人物而言,幾乎只要靠著本能及尖銳的嗅覺,就知道怎麼玩這種野蠻遊戲。回顧一下二○○四、二○○八年的總統大選,扁打他最擅長的議題戰,從柔性政變到中共代理人等諸多罪名,將場場選戰打得腥風血雨。 可怕的是,分割敵我的戰爭一旦開始,就是沒有終點的,二○○四年是民進黨將國民黨切割為不愛台,但是到了二○○八年,面對黨內競爭,民進黨又在同志中尋找敵人,圈子愈畫愈小,直到除了百分之五的極獨人士外、舉台都賣台為止。在這樣的發展下,連陳菊都會被獨派人士指不愛台,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如果陳菊今日被批評為「不夠愛台灣」,是一個荒謬可笑的指控,那我們可以檢視過去幾年來在政治權鬥中流下斑斑血跡的所謂「賣台人士」,是否擔得起這樣的罵名? 施明德任民進黨主席時代與新黨大和解,引發部分獨派反彈、出走,但是,扁二○○○年當選總統後不久就拜訪戒嚴時代主導情治系統的王昇,也沒有任何獨派因此辭去資政、顧問;許信良擔任主席時主張大膽西進,更曾因此被群眾痛打、因輕微腦震盪而住院;曾因海外獨派身分而選舉加分的沈富雄,之所以成為深綠眼中釘,也不過是他主張與藍營組聯合政府,來解決民進黨少數政府的問題。 到此還不夠清楚嗎?所謂的「賣台」,不過是鬥爭的手段。也因此,陳水扁政府時代,可以不反對以「中華台北」名稱,成為WHA觀察員,但馬政府真正落實,就成為讓渡主權的罪人;陳菊此次登陸,對著北京市長說「中央政府我們的馬英九總統」,其實無異是民進黨版的「一中各表」,但是葉金川以「一中各表」形式出席WHA大會時,卻遭到綠營上上下下的撻伐。 民進黨及極獨人士今日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對台灣現狀及主權的看法,台灣的民眾其實是有共識的,朝野政黨主張差別不大,但是,無法開拓新議題的民進黨,卻只能緊緊捉著主權議題,不但讓自己的路愈走愈窄,也由於「賣台」指控易引發對立,讓台灣政局一直無法走上良性的政策競爭。 陳菊此時登陸,可說是兩岸之間及台灣內部的一個轉機。一方面,北京及民進黨終於認知到,雙方不能再玩零和遊戲,而開始嘗試找出折衷點;更重要的是,當民進黨也認識到必須與中國打交道時,也許,黨內菁英應該調整政治語言及手法,畢竟,當民進黨與中共都不再是零和對立時,民進黨與國民黨有什麼道理,必須要你死我活、毫無協商空間的對抗? 要達到這一步,我們不妨將陳菊當成一面鏡子,她在台灣民主運動的分量,不只照出「昨是今非」的機會主義台獨;至於那些還算真實信徒的台獨運動者,也許必須更誠實一些,當他們稱讚陳菊登陸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至少不該對國民黨雙重標準。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