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18 18:21:07瀏覽937|回應0|推薦3 | |
1938年8月15日,偽『郵政總局』在北平成立,統轄日偽北平、河北、山西、山東、河南與河南代管的隴海鐵路以北之蘇北等五個郵區,總局局長初為國民政府聘任的意大利籍客卿巴地利,副局長由日本遞信省派任。並由日籍人員擔任要職,以圖劫奪郵權,自1941年6月開始,偽華北郵政總局發行仿烈士版郵票以及分別加蓋“河北”、“山東”、“山西”、“河南”、“蘇北”字樣加蓋票,與國府郵政總局分道揚鑣。 1942年7月,偽『郵政總局』改名為『華北郵政總局』,以示“尊重中央”,並與汪偽政權的郵政總局相區別。1942年7月16日,偽華北郵政總局正式辦理華北郵政人壽保險業務。並公佈《華北郵政人壽保險暫行辦法》。試辦3000元聯銀券以下的人壽保險業務,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26日國民政府交通部頒布《收復淪陷區郵政緊急措施辦法》、《接收收復區及光復區郵政辦法》。交通部郵政總局奉命接收偽華北郵政總局。 戰後國府接收東北與華北因中共與蘇聯作梗頗為不順,為免造成人民反感,除打著民族大旗接收敵產外,就原流通於華北地區之中聯券收回折算國幣一事,較處理華中、華南與蒙疆地區更加小心,戰後國府迅速劫收華中華南,並訂定200:1之比率解決中儲券問題,同樣對於規模較小的蒙疆地區以5:2之比率解決蒙幣問題,並限期3個月兌換期。華北方面,因其物價指數與幣值不同於其他地區,最主要者在共產黨勢力於華北地區極為龐大,國府接收若有不慎,必會造成人民反感,故除了河南與山東先行流通法幣外,要到1945年11月,國府行政院才正式宣佈以5:1之比率回收華北中聯券,11月25日,華北郵資與全國統一以國幣計價,因差價太大,果然造成華北民眾的示威抗議,政府為緩和矛盾,12月10日改正郵資,以1945年3月原華北郵政總局所訂之郵資,改以法幣計價,執行到1946年2月16日,才與中央政府一致。 從日本投降到收回中聯券這段期間,中聯券仍為華北之主要貨幣,民生事業與郵政大抵沿襲日偽,在國府接收華北郵政總局以前,原日籍與偽府人員仍被沿用,郵資沿用偽華北於1945年8月1日所訂之郵資。 這封山西太原34年10月2日—上海1946年4月19日—芝加哥1946年5月20日寄至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快掛封,雖然掉票兩枚,但不失其郵史價值,這封郵資反映了華北最末國際信函郵資—國際信函20圓/20克,掛號40圓/件,快遞20圓/件,合計中儲80圓,此郵資上海陳剛先生無資料,日本加藤高広先生資料有缺誤,日本小島義倉先生的資料較為正確,在此一併附上供郵友參考。 除該封郵資使用難得一見外,尚有如下幾個特點 1. 華北戰後混亂期寄國際信函,目前所見8至10月經華中寄外洋封,有為數不少在上海遭到滞留,就其時空環境試著分析其因,一是西伯利亞郵路中斷.至1946年方通,華北外洋郵件大多選擇由華中出海,又華中對外交通未全面恢復,才出現無論是寄歐洲還是美洲之外洋郵件滯留之情況,就實物來看,銷1946年4至5月上海戳者最多,1946年5月後方順利寄達美國,這封就是一個漂亮的實例。 2. 戰後混亂時期由華北寄往國外之郵件,除河南已使用國幣與中央一致不談外,以中聯券幣值郵資交寄,所見者絕大多數是由北京與天津地區寄出,次為河北郵區之其他局,此外還有少量由山東青島發寄者,不過筆者孤陋寡聞,從來沒見過由山西郵區發寄者,這封是筆者收藏日佔郵品十餘年來唯一見到者,故雖然掉票,仍不失其難得的郵史價值。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