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海寄東京18分航空郵資明信片~兼談上海吳淞路一帶的日本人街
2017/04/26 10:45:32瀏覽344|回應0|推薦5

 上海寄東京18分航空郵資明信片~兼談上海吳淞路一帶的日本人街

 

     193878日,為強化對華中方面之控制,日本以軍機開闢南京-上海-東京航線,使原本需要兩天的海運航程,縮短為一日往復,達成其強化控制的目標,同時也利用此條航線,收寄中日間之航空郵件,郵資起初以日本所製定之航空基價收費,即信函日金35/20克、明信片日金18/件折算成法幣收費,開辦之時法幣與日幣比率為1.14:1,故信函航資為40分,明片為20分,然193810月,法幣小幅升值,兩幣幣值來到了1:1,故自1015日起,信函航資調至35分,明片航資調至18分,此資一直執行到1940114日。

    此片明片郵資2.5分,寄日本航資18分,合計20.5分,1939129日由上海寄東京,以日本人印製之上海吳淞路(日本人街)街景片交寄,隔日寄抵東京,此18分航片在華北很常見到,主因在華北中聯券在1943年中以前一直與日金維持人為操作的等價關係,華中則因為日本不斷打擊國府法幣,故航資調整頻繁,也因此這18分華中寄日本航空明信片,10多年來筆者前後也只看過三件。

   上海虹口吳淞路,又稱為日本人街,修築於1856年,為上海工部局填浜築路,是虹口美租界最早開闢的馬路之一。 1863年工部局正式定名。清末,在塘沽路口建成三角地菜場。隨後兩側陸續建成石庫門裡弄住宅。武昌路附近曾是廣東移民聚居區。虹口的百老匯路、武昌路、崑山路、閔行路一帶則成為日僑與台灣人密集區。區境內形成一片“日本化”街區,有甚多日本人攤販賣醬蘿蔔,並供應從長崎運來的新鮮魚和蔬菜。一時之間,在當時虹口的繁華地段曾有“小東京”的稱呼。

     僑居上海的日本人原本不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上海日僑社會快速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日資進入上海,日本商社和日資銀行支店競相開設,上海迅速成為中日貿易的據點。在滬日僑數量大為增加。 1915年,在滬日僑數量增至11457人,首次超過英國僑民,位列上海外僑人數之首。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日僑數激增,1943年超過10萬人。

    日本人選擇在閔行一帶聚集,與日本領事館設於此地有極大關聯,隨著戰事不斷擴大,虹口地區中國人及其商店被日人驅逐,這一帶的日本人說日本語、住日式房屋、吃日本菜、娛樂時看日語電影、生病時上日本人的診所,日常生活保持完整的日式風俗,與其在日本國內生活可說幾乎無異。在三角地菜場,穿著大襟和服的日本商人沿街賣日本醬蘿蔔和醃魚,或者出售日式的豆沙丸子…..形成名符其實的日本人街,然而也隨著中日戰爭結束,一切也恢復了常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5593df&aid=10145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