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雄碳足跡管理 台北ISO 14064碳足跡查證 推薦碳足跡快速檢驗的公司
2022/03/18 05:05:24瀏覽47|回應0|推薦0

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本公司為專業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與碳足跡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我們擁有在電子電器、家用電器類產品、電池類產品與機械設備類產品等認證經驗,亦熟悉各國法規要求及驗證標誌申請作業流程,與各國官方驗證單位直接配合,幫您快速取得各種驗證標誌。

碳足跡是什麼?

產品的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或稱產品碳足跡)的計算,需要有一套一致性的方法來引導與規範計算的過程。自2008年英國標準協會公布第一個針對產品碳足跡計算的規範—PAS 2050後,國際間目前已發展與發展中之產品碳足跡相關標準/規範。

一個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內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過去幾年間,這個問題變得愈發重要。“產品碳足跡”可以給出答案。

產品碳足跡統計了一個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各個階段產生的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例如從資源開採、前體製造、成品製造,到成品離開公司大門過程產生的碳排放。

產品碳足跡使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得透明。

同時,博翔科技們採用環境、經濟和社會標準對產品進行全面的可持續發展評估。

英國碳足跡計算準則—BSI PAS 2050
BSI PAS 2050「產品與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生命週期評估規範」為英國標準協會(BSI)制定並集合碳信託(Carbon Trust)與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Defra)之力發展而成,2008年版於2008年10月29日正式公布,為第一份針對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而制定之規範,亦成為國際標準組織(ISO)發展碳足跡準則之參考文件,同時也是目前我國計算產品碳足跡時,最多也最常被採用的標準。目前已修訂為2011年版。

國際標準組織(ISO)的碳足跡計算標準—ISO 14067系列
ISO 14067標準由國際標準組織負責制定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系列標準的第207技術委員會(ISO/TC 207)下第7子委員會(SC 7)負責制定。ISO 14067的發展目的是為提供產品溫室氣體於量化與溝通方面之要求事項。
ISO產品碳足跡標準歷經多次的委員會議討論,終於定案,於2013年5月21日以 “技術規範” 方式正式公布為 ISO/TS 14067:2013。而近年在2018年8月20日又發佈了ISO 14067:2018國際標準正式取代了技術規範 ISO/TS 4067:2013。
Note: ISO/TS被歸類為ISO的技術性文件,即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技術規範)的縮寫,其與「Specification(國際標準)」在本質上仍有一些差異。

碳足跡盤查認證流程:

博翔科技獲得許多機構認證標章,專業度值得信賴

而博翔科技輔導產品眾多,CNC、包裝機、塑膠機械、壓出機、滾輪機以及PCR檢測儀器,皆可以透過博翔科技的輔導,取得相關認證。

我們的六大服務

全球權威認證機構
可協助取得全球相關認證標章,讓您的產品可以出口全球各地取得當地銷售資格

擬定認證方案與組合
爭取一次測試,取得多個或多國認證;把握認證過程環節,及時反饋進度,縮短認證週期,提高效率

CB轉證服務
協助獲得處理電氣電子產品和元件的安全、電磁相容性和能效的相關認證,並可以獲得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器產品合格測試

防爆認證專區
針對使用在礦區或潛在爆炸危險環境的電子設備及非電氣設備,舉例:石化業、加油站、印刷廠、塗料廠及麵粉加工業等存有易燃易爆類氣體、蒸氣或粉塵的場所,我們提供產品認證需求。 有此類需求請撥打分機104

協助準備各式技術文件
總裝圖、爆炸圖、電路原理圖、材料清單、標籤、說明書等;協助客戶準備測試樣品,提供預檢、預測試服務

檢測領域廣
涉及電子電器,無線通訊,醫療設備,汽車類檢測,能最大程度滿足到客戶需求

成為博翔科技的服務客戶,不只是博翔科技永續的客戶,更是擁有博翔科技專業的國內外證書團隊服務。

不論是在海內外入關問題方面、買家對認證問題釋義方面以及相關各國法令的專業知識,博翔科技服務眾多不同產品類型客戶

皆能一一替您解答。博翔科技不只是為客戶解決認證問題,更致力於提供客戶在取得認證之後更多產品行銷全世界的多元服務。

立即與我們聯絡:
網址:https://protect-safe.com
電話:04-23598008#106(國際轉證)
住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771號7樓

加入LINE立即諮詢

加入好友

GREEN715ER15E

洋眼豆  湯碧峰  離菜場不遠的人行道上,一老漢擺兩塑料袋在賣菜,有一小袋洋眼豆,我問多少一斤?老漢說四元一斤,這兒八兩疲點,算三塊錢。四元不貴,菜場內要買六元,本不打算買的,貪便宜買下了。  洋眼豆,學名白扁豆,別名洋眼豆、揚岸豆。一年生攀緣莖草本植物。花期7至9月,果期9至11月。性喜暖潮潤,宜旁樹臨水而栽。種子含脂肪油,蛋白質,煙酸,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數。常食對人體肌肉、骨酪及神經功能等的生長發育與代謝有益。  小時候沒吃過洋眼豆,不知為什么,農家從不種植這植物,也沒見菜場有賣的。我猜想這豆不好吃,粗糙,豆子像北方的黑豆,硬而難吃,炒菜只能是豆節。如正規種植,不如種四季豆、毛豆之類,似乎它列不進莊稼名錄。  我第一次見這豆能吃,是在小鎮財稅所工作期間,在財稅所的院墻上爬滿了這藤本植物,上面掛滿洋眼豆。后來見書記在采來煮飯吃,想必一定是書記種的。這豆種植很容易,墻邊土里放棵豆子,不用肥料,澆水就行,自己爬墻上長得茂盛。(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書記姓何,叫何銀炎,同事告訴我老何有嚴重的糖尿病。他將洋眼豆采下來,和蕃薯葉、南瓜等亂七八糟食物煮成一鍋子,當飯吃,我曾開玩笑說何書記你怎么吃得像豬食。他很自卑,也不生氣,說也就這樣了,不知什么時候去見馬克思。  何書記是個好人,那年區工商所辦“投機倒把”案子,要去海南外調,讓財稅所派一人,所長派我去。到廣州后,工商所那老同事非要乘飛機去海南,他事先就有準備,從案子所在的公社開了介紹信。一張飛機票42元,那么大金額我不敢乘,怕回去領導不給報銷。  那老同志說:你就說買不到船票,只能坐飛機,我那么大年紀了,從沒坐過飛機,以后也不知有沒有機會。我是跟班,完全沒有自主權,盡管心里忐忑不安,也只能隨他。那天是1978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的那一天,我們在飛機上。  回來后,局總務科果然不給報銷,說不夠級別。是何書記打電話給局領導:小湯是協助的,外調以工商所的同志為主,人家報銷了,我們不報說不過去,這是特殊情況。據說領導簽發后,總務科的人大發脾氣。這之后,我對何書記一直心存感激,盡管我調離小鎮前何書記早就回縣城家里養病去了,可我終究記著他。  結婚后,自己開伙倉,看見地攤上有洋眼豆,我總會買來。開始妻持懷疑態度,這豆能吃嗎?我說能吃,還有清香味。我還告訴她,這豆不需要施農藥、化肥,自然生長,沒環境污染,屬于綠色食品。其實我也只見過財稅所墻院上的洋眼豆,后來的農民怎么種的,有沒有施藥我也不知道。(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早些年,家里只有我會買這豆,吃的時候也是以我為主,妻不怎么喜歡,后來吃習慣了,妻也說口感不錯。這洋眼豆有兩品種,紅色的和綠色的,口感各有特色。紅色的糯,綠色的要鮮,時間長了妻的烹調技術也有經驗,先用油煸透,再用醬炒,吃起來不會感覺粗糙。  洋眼豆屬于鄉野菜,不承想現在喜歡鄉野菜的多了,吃的人多,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菜場里的洋眼豆并不便宜,反而比其他菜貴些。不過我吃洋眼豆,不僅僅是喜歡它的口感,更有一層懷念在里面,那是我青春時代的一段序曲。  二〇二一年九月四日 +10我喜歡

廣州|奚真     上篇:閱盡人間春色     一別十多年,道不盡對故鄉的眷戀,說不盡對故鄉的深情。那年,剛二十歲出頭,出于內心的靈動,出于感情的沖動,我認根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我的江南。   我的故鄉就在常州漕橋與分水墩兩鎮區域內,這就是我在故鄉的活動空間。         周 家 塘     我騎車投舅家的所在村叫周家塘,這里北去漕橋有三四里。   周家塘以河浜為界,河西是十幾戶原住民的房舍,這里人家櫛比鱗次,一律青磚黛瓦粉墻。河東是常熟籍程姓弟兄住宅,南邊壩頭   還有些散戶,村里就這樣的布局。   周家塘人家進深(長),有好幾進,最后一進是豬圈、羊舍、茅房等在其中,每家都有一個存稻谷、雜物的閣,開間(寬)相同。就是這樣的格局。   這個自然村盡顯了江南水鄉特色。自此,我開始認真閱讀起周家塘這部“大書”。       鄉音裊裊,沁我心脾   周家塘與我出生地分水墩口音是吳方言的一類,近似漕橋口音,婉婉的、綿綿的。一激靈,我不由得聯想起北宋詞人柳永《雨鈴霖》中“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陰柔之氣。   在村里的語言環境中,我口音中的家鄉元素迅速激活,于是,在與村人語言交流中,所操家鄉口音日漸嫻熟。   鄉俗種種,印我腦際   在與村人的朝夕相處中,我體會、體驗了這一方的習俗。   涂烏鼻。初來乍到,舅婆(外婆)硬是要用鍋灰涂我這大外孫的鼻,也許是圖個吉利吧!可在眾目睽睽下,我多少有些掛不住,顯得不自在。   團只待客。我的到來,三個舅舅家輪流管飯,每輪一回管二日。且不談中午的佳肴,只談每日早餐因循習俗的白(米)粥團只。   團只(北地人稱圓子),用糯米粉做皮包餡芯,做成比湯圓大幾倍。皮有本色,綠色(綠苧麻葉加生石灰密封于壇,用時將生石灰汰盡,再將苧麻葉與糯米粉糅合)之分,餡芯有甜、咸之分。炊時,待鍋中粥沸,即將現做的團只下鍋,待團只氽起后,再悶一會,則起鍋。   蒸團只。年前每戶人家將團只作過年應時食品。不過,團只咸餡芯鹽量稍重,以解決日長后咸味滲入皮變淡。團只做成半圓球形,以籠蒸之。結束時還要用紅糖泥嵌入兩條長方體的年糕中,以增美觀。糕上還做幾個小元寶。糕取諧音“高”,小元寶其意也自明。待團只冷卻后,將它們入盛器里,為防團只開裂,盛器上蓋棉物。   釀米酒。年前,一些人家自釀米酒,以款待年頭來客。具體做法:將糯米飯按比例拌酒藥若干,再加適量溫開水。缸中央置熱水瓶的竹殼,以便取酒。缸口蓋棉被密封。待到一定時間,掀棉被即可聞酒香。   村婦浣紗。村里女姥(女人)在河埠頭彎腰濯洗。于近水大石板上用右手使勁揚著棒槌,左手在不停地翻轉衣服和床單。“梆、梆”聲極似打擊樂聲。細看那些用結實雜木制作而成的槌,長不足兩尺,胸圍與手柄(約七寸)相連。日久天長的緣故吧,手柄油光光的。這種古老的洗衣方法,我感到十分的新奇!   鍋浴。村里有幾戶人家,在屋的最后一進的屋角有一如單眼灶頭。用磚砌起,形式四方,高約三尺,有一生鐵大鍋,口徑約莫四尺以上,隱于三面墻構成的凹宕內。這究竟作何用,我心里著實納悶。后來,才知是浴鍋(據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軍營中,后來“軍為民用”了)。   沒過幾天,我就見識、親歷了江南農家沐浴的這種獨特方式。   浴前,將水入鍋,然后生火。向灶膛塞一個個草莙(將一把稻草尾部繞過去打結,酷似蝦狀)。   浴者入鍋,腳踩防燙的圓形木板(俗稱烏龜板)沐浴。水溫不夠熱,只要喊一聲,守在灶口人“遵令”往澡堂中塞草莙。   浴者依序,先男佬(男人)帶細佬(小男孩)、細丫頭(小女孩),然后才是女姥(婦女)。   我入浴時,有些怕,在有朋友的鼓勵下方釋懷,痛快地浴了一把。   暖圈。冬令時節屋內的豬圈不再用水清洗了。每當圈內潮濕,即撒一層碎土,再撒一層稻草段,這叫墊圈。泥、草、豬屎與尿發酵,圈內自然增溫。這種特色,我先前未見,長了見識。       鄉情款款,滲我胸懷   周家塘人多是親連親,即使不是親,也有絲絲縷縷的關聯。因此村上大凡來客,就是全村人的客,一種淳樸民風!   我的到來,且不說長者的垂愛,單言年輕人不顧及輩分高下,視我為友。他們中一些人雖“各有事務,各有忙”,他們也時不時地加入尋著趣,尋著樂的行列。   在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鄰村上演錫劇《沙家浜》。年輕人不安分的心躁動起來,呼朋喚友,一行人抄近路,走田埂前往。縱觀整個過程,我們上演了魯迅先生小說《社戲》的現實版,雖說背景不同,情節各異,但意不在觀戲而在嬉鬧的特質一致。   且看歸途中舞火把:眾人在田間稻草垛上拔出草把,拿出火柴,點上火,于是大家舞動火把或成群,或分散,或追趕,大喊小叫的樂,盡興。   憶起小時候大哥哥大姐姐在水車棚背著家人煨蛇肉的事,何不是相似的心態!       在周家塘,我幸遇了村上的品姨,她是小舅母養父家的女兒。如若不是回江南,我哪識得這八竿子打不著的“爬藤”親,緣啊!   初到村,小舅母囑我過兩日騎車去學校接她歸,哪知,第二日午前,清秀端莊的女學生形象就出現在村口,為未能為她效力而感遺憾。認親時一聲“品姨”,令年齡小我三歲的斯人面紅耳赤,顯得尷尬。后來習慣了,也就成了自然。   我倆是同屆高中學生,運交“文 革”,擔當“職業革命人”有一年半時間了,“運 動”無完無了,我們滯留學校。究竟何時離校,離校后有何去向,全在迷茫中。同樣的命運,有著共同的語言,相處十分投機。   因為美好的善待,因為美好的被善待。是流云對藍天的繾綣,是桃花對春天的留戀,是鳥兒對綠樹的深情,是游魚對大海的忠貞。我倆情愫暗生,感情的碰撞,激起了火花。   按常理說,年輕人之間情感自然會有多種的選擇和發展,可我們畢竟是有長幼輩之分,彼此又是清純、樸實的品格,哪會兩情相悅,而出格?   品姨的父親雖是農人,但很有儒雅風度,品姨的母親雖無文化,但待人非常熱情,他倆對我這個大外孫十分疼愛,他們樂見我們姨甥的和善相處。到這三口之家中,我感到很舒坦。   品姨家的閣,比別人家略高些,有窗牖。這個閣成了我倆的小天地,無有干擾,無拘無束。在悠閑,恬靜中彼此有說不完的話。溫柔的陽光,清新的風,從窗口走入,愉悅的心境中,每每時光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倆身旁流逝。   我倆常在村前田埂上踱步,感知田野的空曠,我倆常在河浜邊佇立,欣賞幽靜的夜色……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是上蒼的恩賜,我倆成了知音。         漕 橋 鎮     日落西山紅霞飛,到江南我騎車進了離太湖七華里的漕橋鎮。在向兒童詢路時,方知漕橋有“一河分兩鎮”的地理特征:河北武進的漕橋鎮,我足下宜興的南漕鎮。我想,漕橋肯定有段古,有意去揭開她的面紗。   一日,晨曦微露,朝霞隱約,紅日升華,光線越來越明亮、飽滿,這時村上那只去鎮上的船,在眾人說笑聲中起航。   在狹窄的,彎曲的河浜里,“老大”手中的篙時而左點,時而右點,撐著船,穩穩地向漕橋行。   船過絳西。磚場上等村時,見河浜兩岸,或草木葳蕤生香,或濃陰密密,或兩岸樹枝連理,于我來說有著美感,有著愜意。   上岸,我與品姨別了那些購物的人,觀光起那漕橋。   走入南漕老街。但見青石鋪就的街道,有了年代。街面狹窄,過客擠擠扎扎,不少人將籃頭舉過頭頂,長者將搭籃掛于肩,以免碰撞。   南漕老街之北是一條三角街,逼仄,卻很熱鬧,充滿人間煙火氣。在這里,我發現“一河分兩鎮”說法并不精準,三角街才是真正的界址。   漕橋河像一根扁擔挑著宜興和無錫。兩人沿漕橋河南岸行。兩岸如今已褪去了舊時的繁華喧囂,古建筑一律的灰墻黛瓦靜靜地臥著,它們大多依水而建,房屋的基礎立在水中,一派水鄉風韻。   走近漕橋石拱古橋(原名復興橋),河因它得名,鎮因它得名。原來漕橋處太湖之陽,稱為“陽湖”的名稱被人們淡忘了。   橋不算大,有些陡。橋身、欄墻由大青石和青磚建成。橋兩側共有四十個石階,東邊扶欄豎刻繁體的“憲奉禁止燒鍋賭攤”八個字。       幾經滄桑,始建者失考,據說這橋在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7年)由趙星五重建。   日本鬼子占領期間,在橋上架起機關槍不少中國人。這橋是慘案的見證。   過了橋,就到了以“復興”命名的充滿古韻的東西兩條街道。這里街況無異南漕古街。   隨后,我們慕名來到1906年成立的養根小學(現為漕橋小學)。   人杰地靈的漕橋鎮,河南清末出了著名官商盛宣懷,河北在乾隆年間出了被稱為“天下奇才”的孫星衍。   這次“邂逅”了余光中,知曉了其母孫秀貞是孫家后人。   余光中小時候生活在漕橋東街孫家園弄,就讀于養根小學。這樣說來,余光中舅家就在漕橋。而我呢?舅家在漕橋之南。歷史上南漕、北漕統屬常州府管轄,我倆的 “母鄉”同出一處。兩人都有深深的鄉愁情結,時光凝固,感同身受。言為心聲,行為情出。   我唱著:“多少年的追尋,多少年的叩問,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云,鄉愁是一生情……”走進了時光隧道,見識臺灣著名詩人、作家余光中。   余光中說:“常州是我的‘母鄉’,也是我的‘妻鄉’(其妻范我存,常州人),‘母鄉’加‘妻鄉’,那份鄉情也不下于‘父鄉’了”。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鐵軌無盡,伸入江南溫柔的水鄉,柳絲弄晴,輕輕地撫著麥浪”,故鄉留給余光中的是落霞秋鶩美如畫,更是笑聲歡樂和朦朧的愛情。   余光中說:“常州給我的安慰與印象,從小就充滿女性的嫻雅與柔美,這一切加上江南的水鄉,歷史的傳說,鶯飛草長,橋影櫓聲,妖媚了,充滿了我的藝術感性,我的江南是以常州為典型,更以漕橋為焦點的。我的《鄉愁》一詩中郵票與船票的另一端,裊裊牽動我年輕心靈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親,常州新娘。”   余光中7部詩集和12部散文集,其中不少作品都是以故鄉常州為背景創作的。“我的作品有陰柔和陽剛兩種風格,陰柔的風格大半是江南的。而常州就是我愛江南的一扇窗戶。”   對余光中來說,鄉愁就是夕陽下漕橋老宅門前那條波光粼粼運河里拉出漁網網住的笑聲;就是老鎮上那所養根小學里小伙伴的朗朗讀書聲;就是在舅家大院里品月餅,看圓月,和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歌聲。詩里的江南常州是余光中魂牽夢縈的故鄉,是跨越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鄉愁”。   2002年,闊別家鄉50年的余光中回到了漕橋,為漕橋小學題“采天地之精華,聚日月之靈氣,以養莘莘學子之根”。其后回鄉是接二連三,可見其人鄉情之濃郁。   走出隧道,望見的是湛藍湛藍的天。   我與品姨再北行,見鎮北有三條寬闊的馬路,東往無錫,西去宜興,北走常州,這里無疑是交通的要沖。   游罷漕橋,日已偏西。我和品姨饑腸轆轆,又無意在市井消費,于是打道回府。   鄉間道,是黏土路,雨天留下的坑洼,太陽一曬,硬實得很,路實在難行。好在,近見了張欄橋,遠眺了大東城。這些村落雖算不得風景,但也見了有不同的輪廓。也是可圈可讀的“文章”,也就不在乎坑洼的硌腳了。       下篇:風景這邊獨好     懷念故鄉是一種胸襟,懷念故鄉隱藉著一種精神。   走動在故鄉,切換著鏡頭,攝入了不少故鄉的信息量。只要我在走動,我的心也在動。故鄉多令人激動!       分 水 墩     年前,我自周家塘東行四五里,來到分水墩。   縣域西南部是高、偉、險的天目山余脈。有善卷、張公、靈谷三個名洞。在一馬平川之東,太湖邊的分水墩獨獨有兩座山(其實是丘陵),實在是奇。   這里非但有山,而且還有水,形勝之地,風景優美。有副傳世名聯,精準顯示了地理特征。上聯:“分水墩,墩分水,墩分三路水(墩在鎮東南,匯了太滆運河水,漕橋河又稱武宜河水,太湖水);下聯:“山隔路,路隔山,路隔兩重山(鎮東北有小茅山與大茅山)”。   在姑表兄的引領下,我尋幽探古。   有風雨浸透的歷史痕跡,也是一段天籟之音,穿透時空。盈盈款步,老街巷口。古樸而蒼勁的過去慢慢掀開,靈動的旋律渡水而來。   老街有古韻悠揚的輝煌,窄而長,連綿一里多,卻只有一扁擔寬。坐在家門口的街民,說話的兩人看得到雙方眸子的影子,后人給它一個形象化的名字“扁擔街”。   凝望著寂靜,沉思的老街,傾聽著來自時光左岸的熟悉音律,不禁吟起前人的詞:“湖上風來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行吟中盡情陶醉于老街,走了半個小時。   分水墩鎮中河上,架著名為中和的單孔石拱橋。   明朝時,分水墩出了兩都堂杭濟、杭淮弟兄。這座橋是杭濟出資建造的。橋上石碑刻“明朝嘉靖年間重建”,悠悠訴說著橋的歷史。小時候,我常與伙伴們在橋上嬉鬧、追逐。   姑表兄言:因水利原因1955年此橋拆除西遷100米,初為木橋,后成水泥橋。   清凌凌的水,藍盈盈的天。佇立橋上,見橋下鱗波跳躍,水浪輕拍緋色的石條河埠,讀它寬闊的臉,蒼桑卻顯剛強。兩岸木樁成排,猶似兵伍隊列。   東望河中綠色的墩,(分水墩因此墩而得名)。想起了老年人的談古:墩有鐵拐李鎮妖處的傳說,有周處堆墩的傳說,有黃龍(鱔)頭在無錫,尾在分水墩的傳說。   墩有過輝煌,墩有過王的氣勢,俠的氣概,平民的樸實。尋找她的倩影,依稀光暈明光。上世紀七十年代開拓太滆運河,墩被開除了,這是后話。       橋南為鎮區河南村。我的舊居是第10組第15戶。站橋頭望東南,斗轉星移,物是人非。那里沒有了昔日“壟坊”(碾米作坊)屋隆隆軋米的豐收樂曲。記憶中的河邊木柵欄也無影蹤了。提不起走近它的興趣。   近晚,我與姑表兄去了鎮區北我師巷村。細問“我師巷”頗有文化色調的村名淵源。方知古代這里出了一個讀書人,后來,他在京城做了大官,不忘村里老師而題名。   此次是拜見山泉老先生。他是我小時候的寄父。有一紙寄單:寄單長二尺,寬一尺。書曰:天官賜福,承禮所寄何所屬,富且貴兮壽而福。更姓取名杭x信,百年長享千鐘粟。承寄父母按款待上乘客習俗:端上粉絲、肉圓、荷包蛋一碗。   晚飯前,心血來潮,在鎮區東北下沿橋伯伯(姑母)屋后,我獨自登青翠郁郁的小茅山。山上,無途徑可走,順山勢攀援。在極頂,近見山那邊他縣城灣,遠眺東邊太湖。暮色蒼茫,山水入畫,我在畫中。       第二日,應堂叔之邀,在姑表兄作陪下去就午宴。   叔公,他對我自然是噓寒問暖。閑聊中他言及手中紫砂壺,稱此壺夏日泡茶,可幾日不餿。真是名件(精貴),陶都人的驕傲!   午餐時,品姨在鎮上閨蜜陪同下尋將過來,可知我在品姨心中如此分量!年輕人么,無沉著而言,向叔公、堂叔打過招呼,匆匆離去。   分水墩,清澈獨特,和諧蒼勁,永遠是懷舊的篇章。   分水墩,在悠悠長河中,彈奏中獨特的樂章。細細品味,旋律中分明聽到了永恒的歌聲伴隨著歲月,自在飛行……   別了三路水,別了二重山,別了分水墩!       鄉野徜徉   百瀆。我仨在負陰抱陽的小茅山下太湖灣向東南約摸二里的陳墅、百瀆行。   陳墅、百瀆這里是分水墩河水流向太湖的出口,潮起潮落,日夜不息。這里是分水墩的門戶,在歷史上這里曾有過兵戎相見,刀光劍影:岳飛與金兵的大戰;朱元璋與元兵的短兵相接;太平天國時的戰事。   陳墅屬宜興、百瀆屬武進,這里是縣界。我仨選擇了百瀆。與縣城外的東氿,西氿,團氿的“氿”一樣,“瀆”也是這里的特色名稱。瀆是太湖之濱村莊的稱法。瀆之始是瀆上,我的親娘(祖母)生于斯。百瀆是瀆之末(后來部分失傳現存七十二瀆)。   瀆是神奇的土地。這地,白天干爽如香灰,一到夜晚,便水意氤氳,因此這地被人稱為香灰地、夜潮地。   我仨見了得天獨厚,名聞遐邇,美好記憶的瀆地之一。瀆產白菜、蘿卜、番茄,尤其是百合等瓜果菜蔬的豐盛,自然可想而知。   來江南時,經無錫西的十八灣。路左是太湖之北岸。因山路高低而上下,因山路彎曲而左右,行之匆匆,騎車觀太湖;在太湖西岸小茅山上遠眺太湖。領略了太湖浩瀚渺茫,風帆點點。而今,在百瀆近水、親水,真正體會了太湖風光旖旎,碧波起伏。放松心情,自得其樂。   電灌站。離了百瀆,我仨北行到了為了灌溉便利,以電為動力的電灌站,這是鄉村頗為新鮮的時髦的玩意。   想起了小時候見到的古老提水灌溉工具龍骨水車。   水車車高10米多,有一根長5米,口徑0.5米的車軸支撐著。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裝水。河水沖來,借著水勢的運動慣性,緩緩轉動著輻條,一個個水斗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臨頂,水斗自然傾斜,將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農田里。   對這一過程,我并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那蹬水車的情景。岸上豎兩柱,柱間有一橫木。車軸有四副木蹬(蹬與自行車踏腳相似)。四人上車,配合要默契,若是踩空了,重者腳蹬打足面,輕者,人伏于杠,“吊田雞(青蛙)”。令人忍俊不禁。       在電灌站,雖不聞隆隆機聲,不見嘩嘩流水,但為時代變遷,社會發展之必然的電灌站,由衷而喜。   其時,品姨的閨蜜拿出可算稀物的照相機,照相留影。我第一次接觸了那快門。后來,品姨的閨蜜辭別回了鎮。   潭上。我和品姨一路北往好幾里,來到漕橋的潭上。其時已是傍晚,品姨領我走進一戶人家,她與屋主人十分熟稔。經品姨介紹,老婆婆是我小舅母的親生母親。   小舅母有個姐姐,全家去了縣城。老舅婆住農村慣了,仍在鄉間。來了客,舅婆忙著張羅晚餐,盛情招待。   晚飯畢,就墻上掛著的毛澤東簽名的革命烈士證書,舅婆開動了話步。講述了舅舅為革命的犧牲,也講起了自己被“忠義救國軍”抓去受刑,十個指頭都被釘進了竹釘……   前馮溝。第二日,我隨品姨拜訪沾親帶故的魏家,遇見了獨自在家的麗華。   麗華是華東紡織學院的學生,她在大學門內。而我倆應“文革”原因,決定了在大學門外。命運捉弄人!   三人世界盡顯年輕人的特性。不知不覺近午了,于是三人齊動手,辦了午餐。菜肴并非太佳,可三人吃得很有滋味。飯后,三人又是熱聊不已,我們盡享快樂!   下午四五點鐘,與麗華別過,我倆向漕橋行,然后回周家塘。   這次走鄉野,其實是始于周家塘,順時針走了一個圈,又回到周家塘。   我的江南,炊煙裊裊,雄雞高唱,綠樹村邊合,農夫荷鋤歸。   我的江南是一盞昏黃的舊燈,在月光黯淡的黑夜,悄無聲息的點亮我的心房。是一束淡雅的花香,在清風里,含情脈脈的彌漫我的心田。是一潭漣漪的碧水,柔情似水的波動我的心弦。微風梳理著我如煙似絮般飄蕩的思緒,一縷一縷在記憶的城池中靜好如詩。   游子總有歸期,家書催我啟程。在江南生活近一個月,我滋生了對鄉韻的癡情。   載著舅家珍貴的糯米和路糧(團只),載著姑媽家兩只江南籃,兩只陶都罐,揣著大表姐贈與的糧票和日記本,我告別親人們,告別我相處甚密的品姨,告別我的江南。  +10我喜歡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不會想到,我這樣一個拿水果刀都沒力氣的大學生竟然會進了黑社會。還在里面一呆就是十五年。   帶我入會的不是別人,正是我自己。   在入會之前的那個晚上,我興奮的一夜沒睡,在頭腦中想象著入會的場面,燒黃紙,喝雞血,拜關公。可到了入會的這一天,仿佛沒事發生一樣,一個好像領導模樣的給我個工作證,說了句讓我晚上去****酒吧看場,就走了。只剩我望著工作證上保安這個職位,在風中凌亂。我真的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入了黑社會。   一旁帶我入會的浩哥看出了我的疑惑,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了句讓我哭笑不得的話。看開點兒,誰叫你沒有紋身呢?   有紋身就是黑社會?難道紋身是黑社會的標配。哦,Soga!   啪!老大的爺爺老紅軍,最討厭說日語的。以后別說了啊。   好吧。   趁著時間還早,我鉆進了一家刺青店里,牛哄哄的問老板。   老板,你們這兒什么紋身最牛,給爺紋一個,爺不差錢。   紋身師傅轉身看了看我,笑著搖搖頭。   怎么?這么大個店,連牛b紋身都沒有?找干那?   師傅坐回原位,一邊給客人紋身一邊說,客人,我們店不是沒有牛b的紋身,是您這身子骨太薄,把給您刻漏了。   你在說,小心我先把你腦袋打漏了。   那,客人,您要是非要紋身也可以,不過話說前面啊,出了什么事,我們概不負責啊!   放心,我不是碰瓷的,不能訛你!   花樣在那邊,客人請自己挑吧。 +10我喜歡


高雄碳標籤認證高雄碳足跡環境資訊盤查台北減碳標章查證台南產品碳足跡管理
台北企業碳足跡管理 台中碳排放量盤查 推薦讓您快速取得碳足跡驗證標章台中碳足跡環境資訊認證費用 台南ISO 14064碳足跡認證費用 推薦碳足跡輔導認證的檢驗公司台北企業碳足跡管理 台北碳權規範認證 推薦碳足跡輔導取得的檢驗公司
( 時事評論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67f4am33374&aid=17205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