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拜豈回君父道?─感《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2011/11/19 01:26:06瀏覽485|回應0|推薦2

  讀完《晉獻公殺世子申生》一篇,我想我是被那字句裡所捲的漩渦給震懾了。

  幾次想記下自己的心情,卻發現自己無法平靜,到後來記下來也只這七字:九拜豈回君父道。

  驪姬之亂於晉,是晉獻公執政時的一大汙點。相傳晉獻公早年勤於政務,為一賢明之君。然在納驪姬及其妹後,晉獻公的好色就使晉國淪入數十年的混亂中。

  驪姬生奚齊,欲使晉獻公廢申生而立奚齊,因此數次設計害申生,不果。晉獻公亦因驪姬而惡大子。後來驪姬使出了最後的手段,也是最絕的一步:陷申生於謀反之罪。

  自古以來謀反皆為大罪。驪姬一派這一棋走得險。若成,奚齊將少一個勁敵;但是若是申生否認,驪姬將落得一個欺君的罪名。

  而驪姬賭是賭對了。申生沒有否認,自縊而死。

  以下就是禮記檀弓有名的《晉獻公殺世子申生》一段: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我何行如之?」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於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苟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

  申生的行為可謂極盡人子之孝、人臣之忠。然禮崩樂壞,處於春秋戰國亂世,他的行為於混濁中卻也耀眼得可笑。《子魚論戰》一篇,以顯示出當時制度規矩的瓦解,死守舊制就如迂儒般不知變通。而《蹇叔哭師》一篇中蹇叔勸秦穆公不出兵的原因竟是以必敗為由而不是以禮樂倫理規範。

  而孔子對於申生此舉就大不認同,認為他這麼做只是顯示出晉獻公因好色而敗政。因為我了解不多、見識淺薄,這裡就略過不談了。

  而我對《晉獻公殺世子申生》一事記「九拜豈回君父道」一句,是我對當時的混亂、或說是人性最大的感慨。

  西周末年,各諸侯間的關係已逐漸疏遠。周幽王廢申后及太子改立褒姒及其子之舉無異於當眾表示不遵守舊有的制度。而後申后之父申侯引犬戎入侵,西周亡。平王東遷,啟東周,然而西周初年的宗法禮樂已難以維持。

  春秋亂世,古制已漸漸被人淡忘,或說是刻意遺忘。晉獻公不遵舊法之舉在當時代可能也不是首次發生的事了。生於不同之世,應隨環境應變。申生處於亂世仍謹守忠義禮法確實可敬可佩,然而為自己得來這樣的結局也著實令人感嘆。

  再者,晉獻公沉於驪姬、為外物所蒙蔽,申生的行為能使晉獻公清醒的機率有多少。豈只亂世,古來為外物所蒙蔽的人不知凡幾,而能醒悟的又有幾人。就算申生在太平盛世中向一位沉於外物的父君磕首至死也不見得有效,在濁世中向有影響力的大夫稽首墾求也難醒晉獻公。

  不論拜稽首多少次,申生又豈能拉回晉獻公一絲清明?若是禮制規矩已全然崩潰,又該怎麼面對丕變的人心?

  無論驪姬之亂背後牽涉了多少政治鬥爭、多麼的混濁不堪,申生無疑是春秋時代一道深刻的長影。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3366fg&aid=583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