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摘錄淨空法師宣講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2011/12/05 22:09:28瀏覽798|回應1|推薦7

摘錄淨空法師宣講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詳細文章內容:http://book.bfnn.org/books/0158.htm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彌勒菩薩見到會中這麼多業障深重的初學菩薩,非常感慨的說,這些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佛門有句話說,「初發心者,成佛有餘」。初發心的人非常勇猛,真有道心。同修們發心皈依、發心受在家五戒、菩薩戒。初發心出家,那時心是真誠的,真的是成佛有餘。若能保持不退轉,那還得了!可惜保持不久,所以又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加速度地退轉了!有幾人能保持不退轉?這是佛門四眾弟子修行的現象,彌勒菩薩見了,生起大慈悲心。

 『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我們要特別留意這句話,此即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若非成熟,不可能發心皈依、受戒,不可能發心剃度出家。這確實是善根福德因緣俱會。『皆已退轉』,業障深重,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使我們的道心像閃電一樣,亮一下就沒有了。雖然只閃亮這麼一剎那,已非常難得。無量劫來都在黑暗裏,忽然有一道閃光,就很不容易了。彌勒菩薩發起慈悲心,要幫助這些菩薩,也就是幫助我們這樣初學的人。

 他很慈悲的問大眾,「你們為什麼退轉?為什麼不能精進?」這些菩薩們也都很誠實,對彌勒菩薩說,「我們現在對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的確沒有增長,只有退轉,因為我們的心常有疑惑。」他們於無上菩提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沒有透徹瞭解,所以常懷疑自己該不該學佛,該不該作佛;於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也常生疑惑。佛說我們今天所作所為是墮落,我們到底是不是墮落?因為這個緣故,善法生起時也常被這些疑惑障礙了,所以修學佛法不能精進,唯有退轉。

 彌勒菩薩非常高明,並不直接教導他們,而向他們建議,「我們可以一同到佛那裏,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佛成就無障礙!我們去見佛,佛一定有方法教導我們斷疑生信」。這些菩薩眾中有六十位,人數並不多,他們就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佛,見佛時自然就生起慚愧心,表現非常悲痛。此時,佛首先勸他們不要悲傷,說明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因果非常複雜。

 『汝於往昔造作惡業。』這句是總說,你們在往昔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佛將它歸納為四樁事,『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暢悅心」是自己痛快,罵人罵得很痛快,造業造得很痛快。「瞋罵」是以瞋恚之心罵詈一切眾生,對自己看不慣的、不順己意的,就動瞋恚。「毀辱」是毀謗、侮辱。「障惱」是障礙、惱害。這些都是對於善法,看到眾生做好事,嫉妒心就生起,想方設法破壞他、障礙他,不讓他成就,讓他生煩惱。這就是對於眾生種種的損害。

 『隨自分別』。「隨」是隨著自己的意思。自以為這樣做是對的,其實皆是利己損人,造作種種惡業。不知道真實法中「無我」,而將此身當作「我」,凡是與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障礙、損害它。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不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我們在般若經上得到一個總結論,「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轉變與相續是不空的。「諸法」是世法與佛法。佛家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任意的造作,果報現前時才知道害怕,然已無濟於事了。菩薩畏因,菩薩覺了,不怕果報;果報現前,只好承受。因為菩薩明瞭惡報之可怕,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十分小心謹慎,不造惡業,不惱害眾生。 

『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縛。於諸善法不能修行。』你們知道這是善法,可是欲塵境界一現前,自己作不了主,還是造業。有時造作之後後悔,就是一點善根發現,諺語說「良心發現」。這一點良心很可貴,此即是善根。有些人造作惡業之後,不曉得自己做錯了,還以為是做對了,這就是愚闇到了極處,確實佛菩薩也無法救他。世尊如此提示,這些菩薩們也非常難得,他們真正懺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詳細說明自己的業障。

 唯有佛陀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所作所為。一般人不知道來生與過去生的事。阿羅漢只能知道五百世,超過五百世,就沒有能力知道。遇到佛,機會太難得了,求佛說明。自己明白這些事,真正求懺悔,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一個人在佛前發願,真的求懺悔,知道過失,以後不再造了,這是佛的好學生。中國古聖先賢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人不怕有過失,怕的是不能改過,「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些人願意改過自新,佛當然歡喜為他們說明。佛為他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仔細思惟、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過失。如果有,也要學這些菩薩,發願從今而後更不再造。

 佛告訴他們,『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俱留孫」是釋迦佛的前一尊佛。他們曾經在俱留孫如來法會之中,『出家為道。』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多聞」是聽經聞法的時間很長,大小乘佛法皆通達,自以為很了不起,又能「修持淨戒」,多聞是慧解,淨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雙修。這樣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難得,會有什麼過失?

 『常懷驕慢傲逸之心。』這就是他們的習氣病根;自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德行時,為人還很謙虛,樣樣不如人,謙虛卑下。經讀多了,學問增長,如從前李老師所說,學問大了,眼睛慢慢長到頭頂上,看不見人了,甚至對父母也不敬。父母是種田的,沒念過書,自己大學畢業了,就瞧不起父母;自己得博士學位,老師沒有得博士,連老師也瞧不起。真有這樣的人!

 出家造作的惡,自己不知道,經讀得再多,種類、遍數再多,並沒能體會入心。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卑下。《論語》中,孔夫子從未對任何人表示自己很有學問、有德行,未曾表示傲慢的態度,對於童子也很有禮貌。釋迦牟尼佛對待任何人都恭敬、謙虛,連傲慢的念頭也沒有。

 多聞、持戒,都是表面工作,沒有實際體會,四眾同修犯此毛病不輕。我們念佛、誦經,自以為將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與事實往往有相當的距離。以上是第一類過失。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這是一類修苦行的苦行僧。「頭陀」是苦行。這很難得,如住茅篷、住山,與外界社會很少接觸,算得上是真修行。『於是功德復生執著。』以為自己有道行、有功德,執著在此。幾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不執著?說實在話,如果沒有這些功德利益,他就不肯修了。一定要懂得,「執著」就壞了,得不到真實功德,只能得一點世間有漏的福報。功德變成福報,而福報相當麻煩。

 多聞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慢心,而且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生到阿修羅、羅剎、鬼道享福。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而生的。阿修羅福報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長,造業就更重,死後墮落地獄。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惡,第三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剎,墮落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與魔的區別,佛心清淨、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兩者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以上是第二類過失。

 佛講這兩類過失,都是原則。事例太多了,不勝枚舉,希望我們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細細觀察自己到底錯在那裏。佛舉例說: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當時,有二位出家人發心講經說法,『多諸親友名聞利養。』因為聽經的人多,也就是法眷屬多,擁護供養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慳嫉心。』你對於這二位法師起了嫉妒心,這是從慳貪而生的。『妄言誹謗行婬欲事。』你在外惡意的誹謗他,說他破戒,離間聞法的大眾。因為你的破壞,造謠生事,惡意誹謗,『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這是將眾生聞法的機緣破壞了,罪過很重。

 天臺大師引用佛經說,講經的法師,「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尚且要尊重他,他說的是正法,並沒有說錯,聞法依教修行,能得大利益。又說「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是國家之寶。能說不能行是國家之師,他能教化眾生,自己做不到是另一回事,這就是古人講的,「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學生為什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能說卻做不到,而學生聽了之後,能說又能做到,所以學生的成就在老師之上。

 『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惡意破壞講經的道場與法師,令眾生對法師疑惑而不生信受。我們學佛要從此處細心體會,境界現前時,立刻憶念佛在本經的教誨。深知斷一個人的法緣與法身慧命,果報都墮在地獄,何況破壞許多人的法緣,如何得了!

 『是故汝等由斯惡業。』佛說,因為造此惡業,其果報,『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六十百千是六百萬。因為他生嫉妒心,惡意破壞弘法的道場,已經在阿鼻地獄受了六百萬年的重刑。『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從阿鼻地獄再轉到等活地獄,罪報比較輕一點,受罪四百萬年。兩處合計一千萬年。

 『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黑繩地獄的果報比等活地獄又要輕一等,受罪兩百萬年。這些地獄的狀況,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很清楚。『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這是更輕一點的燒熱地獄,罪報六百萬年。別以為只造誹謗說法這麼一點罪,殊不知須在地獄輾轉受罪一千八百萬年。《大般若經》廣說謗法之罪,千佛出世,救之猶難。善現請說苦報,佛竟不說。若欲說其所受之苦,聞者當吐血而死。是知謗法之罪,非可輕也。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受完地獄罪報,再得人身。『五百世中生盲無目。』「生盲」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這是因過去世所造的罪業,還有五百世的餘報。讀了的確令人寒毛直豎,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千萬不能以為自己不順心、不滿意,就任意障道,卻不曉得果報之可怕。『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這就是愚癡、魯鈍,沒有智慧。「生盲無目」是身體上的缺陷,「蒙鈍」是心思昏暗,沒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由是餘殃苦報,使一般人見了不會生歡喜心。又以『誹謗輕賤,戲弄欺嫌。』欺負他人、嫌棄他人。『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以致出生在文化落後的地區,受不到好的教育。他的生活也很困苦。這些經文皆不難懂,很清楚的描繪他在人間的貧窮下賤,受盡種種苦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喜歡他。

 『從此歿已。』五百世身為貧賤之人,這是地獄的餘報;離開地獄後,還要受五百世的苦報。報盡了,『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末世五百歲中,是指現在這個時代,『還於邊地下劣家生。』這比前面情況好得太多了。『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餘報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設欲修行,多諸留難。』偶爾遇到佛法,想發心修行,障緣特別多。皆因過去障礙很多人聞法,所以他這一世得此餘報。佛說他的餘報有五百世,可見他障礙人愈多,果報就愈嚴重。『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這六十位菩薩,過去生中造種種罪業,所以雖發心出家修道,卻有許多障礙。『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可見罪障消滅需要很長的時間,歷受許多的苦難。菩薩有智慧,怎能不怕!眾生實在愚癡,竟敢造業!

 『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他們曾經念過「阿彌陀佛」,業障消滅之後,遇到善緣了。此時身心清淨,再不會有惡意對待一切眾生。自己學佛的功夫如何?有沒有進步,還是退步?最容易檢查的是,我們過去對那些人事看不慣的,不喜歡的,今年遇到這些人、遇到這些事,會不會淡一點。過去十分恨他,現在只有五、六分恨意,這就進步很多。過去最討厭、最恨的人,現在一點也不恨,也不討厭,機緣就成熟了,因為業障消了。貪瞋癡慢是業障,看到合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順心意的想排斥,這都是貪,都是瞋恚,都是愚癡。對待別人是自讚毀他,自認為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這種觀念即是業障。

 大乘經上說明原則的很多,如「心淨則土淨」。心淨的程度如何?自己以為心很清淨,境界一現前,該喜歡的喜歡,該討厭的還是討厭,這不是清淨。本經的好處在此,讓我們讀了之後一一反省,自己有沒有這種過失,對此世間,心清淨,對一切眾生,心平等,以清淨、平等、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就為你授成就無上菩提之記,這與《無量壽經》所說的相應。

此時這六十位菩薩,『聞佛所說,舉身毛豎。』聽得寒毛直豎!『深生憂悔。』「憂」是憂慮,「悔」是後悔。過去生中造這麼重的罪,現在還有習氣,看人不順眼、看事不順眼,雖沒有發作去障礙它,遇到時心裏還是忿忿的,這就是習氣。如果發作,就是造作罪業,即是現行。現行所造的罪業,又要經歷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罪報。如果只有習氣而沒有現行,就沒有那麼重的罪,但是障礙自己修行,障礙自己的智慧,障礙自己的法緣,造罪也就輕得多了。這些菩薩們非常難得,聽佛所說,真的生起懺悔心,向佛發露懺悔。我們讀了,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

 『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後不再造,才是悔過。現在一般人都弄錯了,在佛菩薩形像前修懺悔法,結果惡事照做,這是罪上加罪。「懺悔」二字是梵華合譯。「懺」是懺摩,梵語音譯,意即將自己所做的過失說出,讓大家都知道;「悔」是後不再造,此是華義。兩者意義很接近,古人翻譯時就合用為「懺悔」。

 『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這句是總說。菩薩乘人,指發大乘心,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但自己學佛,也勸別人學佛,這樣的心量就是「菩薩乘人」。彌勒菩薩說:「若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若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數萬,即是阿彌陀。」中國人學佛,菩薩乘人最多,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國盛行。小乘法在隋唐時曾一度興起,但是沒多久就衰了。中國人確實是大乘根性、菩薩種性的人。我們對於這些菩薩種性的人,過去世曾輕視他們,傲慢、嫉妒、瞋恚,以及種種對他們造成的障礙,現在於佛前發露懺悔,後不再造。下文是別說所發誓願,歸納為十三條。

 第一:『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菩薩乘人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包括出家說法與在家說法。在家居士升座說法,出家人總是嫌棄他是在家白衣,往往就輕慢在家說法的菩薩。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過失,所以這段經文主要說明出家人。這些菩薩在俱留孫佛時都是出家人。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現代人瞭解得太少了,縱然有人說明,大家也不相信、不能接受。總認為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這觀念就是罪業,就是墮落。世尊當年示現成佛,就明白顯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

 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文殊、普賢示現的是出家等覺菩薩,而賢護示現的是在家等覺菩薩。出家與在家沒有分別,升座講經是代佛說法。不敬講經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就是輕慢三寶,這是地獄罪業。因為我們的觀念錯誤,所以極容易犯戒。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培養弘法人才。內學院學生以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師只有幾位,太虛法師是這所學院的旁聽生。歐陽大師在內學院訓裏講得透徹,「佛法是師道,老師第一大,老師不一定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老師」就是佛門稱的「和尚」,和尚第一大。和尚、法師、阿闍黎不一定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一定是出家人

 居士若是老師,出家人跟他學,就要尊重他,這是很多現代人不懂的。我出家之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他是在家人,老師第一大,我見老師也要頂禮。很多出家人看了奇怪,出家人怎麼可以向在家人頂禮?其實他們忘了,維摩居士講經說法時,舍利弗、目犍連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正是世尊在世時就表演給我們看了。現代的一些出家人,穿上僧服就認為了不起,不明道理,不知是非。

  居士升座講經也是代佛說法,出家在家講經皆是代佛說法,所以講臺前面一定供養佛像。大眾禮拜法師時,佛像在前面,法師在佛後面,大眾拜佛,法師不敢當。說法的人若有過失,不能說他,一定要讓聽眾對他有信心,信仰他所說的,依教奉行,大眾就得利益。他雖有過失,不可以舉發他的過失,不可以宣揚,目的是希望大眾得真實利益。他個人有過失,自有因果,如果宣揚而破壞整個法會道場,罪過就大了。何況他的過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因為高境界的聖人,有時行持與下愚差不多。

 譬如金山活佛,他的生活行為有點像濟公,真的是聖人。一般法師跟他相處,都輕慢他,以為他不守清規、不守戒律,隨隨便便地,而他是四相皆破除。我們是凡夫,怎能看出聖人的境界,因此對於一切眾生,無論在家出家,皆應常存恭敬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發心修行,照顧自己都來不及,那有閒功夫看別人的過失。如果我們見到這些菩薩乘人有所違犯,而舉發其過失,這就是欺騙世尊。

 第二:『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佛功夫得不得力,就看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眾生,恭敬心是不是與日增長,輕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們的功夫就得力,真有進步。如果處世待人接物的毛病絲毫也沒改掉,念再多佛號、經文,也是白念,正是古德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消化,沒有體悟,沒有將經典的理論與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讀經就白讀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造惡業。造惡業的果報太可怕了!

 第三:『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四眾弟子發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因為他們是代佛說法。居士講經說法也稱之為法師,只要上臺說法都稱「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若稱比丘、比丘尼,就一定是出家人。如果惡意誹謗他們,就是謗佛、謗法、謗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僧是「僧伽耶」,梵語音譯的,意思是「和合眾(團體)。」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的團體,遵守六和敬,皆稱作「僧團」。寺院許多出家人住在一起,假如不依六和敬修行,出家人也不夠資格稱「僧」。「僧」一定是和合的團體,被尊稱為「眾中尊」。「皈依僧,眾中尊」,就是一切團體中最尊貴的。團結合睦的團體值得社會大眾尊敬。

第四:『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五:『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六:『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七:『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八:『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九:『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十:『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十一:『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鬥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修學弘法凡是遇到鬥爭的地方,一定要知道避開,否則別人誤認為你也要爭權奪利。避開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礙自己的道業;縱然是弘法,經沒有講完也可以離開。

第十二:『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則很有名的公案: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是律宗初祖,持戒精嚴,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養,所以他不需要托缽,吃飯時間,天人送供養給他。有一天窺基法師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法師在這裏精進,就去拜訪他。

 窺基是修學大乘的,富貴家庭出身(叔父是唐太宗的大將),人非常聰明。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後,度他出家,傳說中稱之為「三車法師」。玄奘大師要他出家,他提出三個條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帶一車黃金;他喜歡讀書,要帶一車的書本;還要帶一車的美女來伺候他。當然,他對於戒律、清規,就不太拘執。道宣律師聽說窺基來拜訪他,對於窺基大師的學問當然很佩服,但是對於他的行持就生起輕慢心,所以想藉此機會教訓窺基法師,讓他看看中午有天人送供養。他想表演給窺基法師看看,顯示嚴持戒律的德行感應。那裏曉得等了很久,吃飯時間都過了,天人竟沒來送供養。

 窺基大師離開後,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你為什麼不送供養來?」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這山上,護法神圍得密密地,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滿身出汗,生慚愧心,才曉得自己的念頭錯了。有一念想炫耀自己,就錯了。這樣的大德還有這種煩惱習氣現行,凡夫稍有一些長處,甚至未必真比別人好,都感覺值得驕傲,還能有什麼成就。所以,我們一切的修學,不能跟現代人比,而要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比,就覺得自己相差太遠了。

 修學佛法,應當依據一個榜樣,這對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初學佛時(還沒出家),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他就告訴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別學梁啟超。」這兩位都是佛門大德,堪稱為佛學家。老師警告我們何以不能學他們,因為他們皆是有解無行,所以兩人都不能往生,還在六道打轉,不算成就。

 第十三:『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斷惡修善」。所做的惡業要發露懺悔,所修的善法要能保持。菩薩法中,布施、持戒是修善,忍辱是能保持。修學善法不須宣揚,不須大眾讚歎。讚歎也是福報,積了一點小善,這人讚歎一句,那人讚歎一句,福報就報盡了。而所造的惡,總是想盡方法隱瞞而不讓人知道,惡愈積愈深,後果不堪設想。

世出世間的善人、聖人,教我們要懂得懺悔的真實意義。惡業儘量讓別人知道,這人罵你一句,那人罵你一句,惡業就報掉了。所做的好事知道積陰德,就是不要讓人知道,如此,善愈積愈厚,才能得到大善報。愚癡淺見之人,其想法與做法恰恰相反,他能欺騙現前一切愚癡的眾生,而無法欺騙果報。果報不可思議!這些菩薩聽佛說明自己過去直至今生,因果報應的事實,於是發了十三條大誓願,真正改過自新。

 『爾時世尊讚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這是世尊讚歎這些菩薩,能發真誠之心懺悔改過。由此可知,業障重並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悔改。其實改過就在一念之間,將念頭轉過來。凡是造罪業的念頭,都是起於「我執」,就是「身見」。《金剛經》說四相,著了「我相」,於是與我有利的就起貪心,與我不利的就起瞋恚心。貪心、瞋心都造惡業,都是從此身見而來的。如果知道這個身見是假的,身不是我,即是高度的智慧。《大般若經》正是說明此事真相,這才將此身及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看清楚明白,不再為身造業了。如果明瞭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就能大行菩薩道,清淨心、平等心就現前,即是大善。此處全是從事相上而言。

 佛告訴彌勒菩薩,假如菩薩想獲得清淨心,消除業障,應當學習本經這六十位菩薩所發的大願。世尊對彌勒菩薩說,實在就是對我們講,我們的業障與經上所說,的確沒有兩樣。我們應當多多讀誦這十三條,常常反省,將它變成自己的誓願。這些誓願歸納,就是四弘誓願之「煩惱無邊誓願斷」,這十三條說的皆是煩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2903572&aid=5902189

 回應文章

無怨無悔無畏無忌--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反省與懺悔
2011/12/06 14:15

心生歡喜昨天無意中看到淨空法師宣講的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轉貼摘要內容做為自己的反省檢討。

還有要跟師父懺悔,如文章中提到,

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維摩居士講經說法時,舍利弗、目犍連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正是世尊在世時就表演給我們看了。總認為出家比在家人高,這觀念就是罪業。

在此跟師父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