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姆河畔的艾瑪後記
2009/06/19 23:11:55瀏覽859|回應0|推薦5

在此我們就要告別阿姆河畔的艾瑪了。這一別,不知道何時能再見面。在基督裡,我們是一。然而畢竟在時間空間裡,我們還要受許多限制。

馬克欣弟兄豪情地說,有一天,讓我們從海參威開車去莫斯科,沿途一地一地走訪。他說,他認識俄屬遠東與西伯利亞幾個大城的基督徒,他們和他一樣,一直在探求聖經中的真理。

主若許可,我們真願意就這樣一地一地,一城一鄉地去為祂傳揚福音,尋找清心尋求神的人。

年復一年,我們累積越來越多的城市名單,都是來信要求我們前往探訪的弟兄姊妹。然而,我們是受限制的。雖然全球眾召會一直在人力物力以及禱告上不斷扶持,面對前蘇聯地區廣大的需要,我們的腳蹤還很難向東越過烏拉山。

人到不了的地方,書報卻到得了。

我們既越不過烏拉山,那麼這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尋求者,又是怎麼知道我們,以致來信要求幫助的呢?

早在1991年鐵幕打開之前,蘇聯有一度允許基督教書籍往西伯利亞送。在美國的幾位多年為俄羅斯的福音禱告的弟兄們得知此事,經過交通之後,即刻尋找俄文翻譯人才,將幾本倪柝聲﹑李常受兩位弟兄的書,緊急翻譯成俄文。當時總共印製了上百萬冊,捐贈給蘇聯。這些書,連同其他基督教團體捐贈的書報,一起被打包裝進一個個的貨櫃,搭著火車,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從莫斯科一路向東開,並沿途分贈到各大城鎮中。

因此,在我們登陸俄羅斯之前,這些書報早我們幾年,已經在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靜靜的分賜生命給千千萬萬的人們。許多人在閱讀之後,也會按著底頁所附的信箱號碼來信。最多的是感謝信函,感激這個職事將真理解開供應所有神的兒女,也有不少邀請我們前去看望他們的。

蘇聯這麼大,再多的人力都像杯水車薪,雖然每封來信都扣動我們的心弦,但我們常常只能誠摯地為他們禱告。

在眾多的來函中,有一個城市是滿特別的。這個城市叫密爾內(Mirny)

密爾內,位於西伯利亞的正中心。

下圖一所見的照片,就是這密爾內(照片來源:Google Earth)。請大家先下去看看那張照片,你會馬上明白,為什麼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嗎?猜得出來那個大坑是怎麼來的嗎?

隕石擊地?核彈基地?

都不對。

那一個大坑,是一個鑽石礦!

西伯利亞雖然冰天雪地,不適合人居住,卻是一個大寶庫,蘊含並出產許多寶貴的礦產。俄國名作家,莫斯科大學的創校人羅曼諾索夫曾說,俄羅斯的強大,在於西伯利亞的富饒。

西伯利亞的中心地帶產鑽石,但是開採這些鑽石需要開鑿相當巨大的礦坑,有幾個城市就是因為採礦而存在的。密爾內就是其中較知名的。

有一天,我們收到了一封來自密爾內的信。

顯然的,那些沿著鐵路發送的書報,有一部份也送到了密爾內。

他們是一群基督徒,讀了書報之後大得開啟,來信中除了感激這個職事的事工之外,他們竭誠地邀請我們去看他們。

我們攤開地圖一看,才發現這城竟座落在西伯利亞的正中心。

不僅如此,很快的我們又發現,它是一個「封閉性」城市。

在俄羅斯,有一些城市是外國人不許進入的。這些城市統稱為「封閉性城市」。這些城市大多是軍事重點城市,如核子潛艇基地,米格機研製學院所在地;也有的是重要礦產所在地,如這個密爾內等等。

這些城市是嚴格禁止外國人入內的。

我們很有興趣去拜訪這群弟兄姊妹,便開始與他們通信。

他們告訴我們,外國人還是可以去密爾內訪問的,但是需要專案伸辦特殊簽證。他們說,只要給他們姓名資料,他們可以替我們辦這簽證。

我們在事奉會議上談了好幾次,卻一直無法騰出人力來。

就這樣半年又半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把那兩個名字給他們。

於是,我們又收到他們的來信,說,不用給他們名字了,他們已經找到管道,打通環節,已經替我們辦好兩張簽證,現在是誰去都可以,就等我們決定了。

於是,我們選定了兩位弟兄,定好了日期,準備出發。

就在出發前一週,工作上有了臨時的需要,他們又去不成了。

那兩張簽證就這樣過時作廢了,我們真是滿心虧欠。

不久,他們又來信了。

你們不能來,我們去吧!

於是他們送了兩位姊妹到莫斯科來參加為期兩年的全時間訓練…

兩年之後,那兩位姊妹結訓了。其中一位還加入了我們同工的行列。

但是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沒有去拜訪他們。

就在去年,在莫斯科的水流職事站收到了從密爾內寄來的一張訂單,訂購職事站的所有俄文出版品,包括書報,影音帶,磁碟片,詩歌集…

從莫斯科到海參威,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

**************************

上圖一:從海參威到烏拉山

下圖一:密爾內

下圖二:礦坑中環繞而下的車道。照片中紅色箭頭所指,那個針頭般的小黑點,是一輛像砂石車般大的大卡車。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vchang76&aid=305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