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田轉作 善用2億經費
菸葉,今年是最後一次以保證價格收購,菸田也將走入歷史,菸樓在客家生活圈是顯著地標,富有很大「在地」保存意義,以觀光菸樓為主軸,連結夥房、水圳,形成特有菸葉文化。
高屏地區菸田產量,占全國總產量6成。美濃籍立委鍾紹和指出,政府有一筆2億多菸田轉作基金,應善加應用,菸田是美濃耀眼的「在地」景觀,不容被人為因素抹滅,或將菸田轉作為中藥材園區。
菸樓變身 供參觀、用餐
行政院客委會積極與高雄縣政府合作,完成400處菸樓普查;最近還花了400萬元,重整兩處「樣板菸樓」,做為保留文化產業根據地。
與美濃客家文物館毗鄰的「傅家菸樓」,是客委會列為重整菸樓之一;樓主傅錦章說,菸樓已有54年歷史,整建後將開放民眾參觀。
文史工作者蕭盛和認為,菸樓具有很特殊在地意義,也是客家人集體回憶的一部分,許多人為了菸葉賣到好價錢,曾經寒夜守著菸樓,深怕一個不小心爐火中斷、或「過火」燒壞菸葉,影響家族經濟來源。
景觀結合 串觀光鏈經營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認為,菸樓應轉化為具有產業觀光及教育資源的菸葉文化,不能只靠單一菸樓景觀,應結合菸田、菸田收購輔導站、水圳、伯公、夥房成觀光鏈,才可望永續經營。
「產業也許會改變,但是文化可以一直被創新」,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組長吳培暉就認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未來將規劃相關農村地區,以實際的菸田及菸樓等,再現昔日菸葉文化。
文化不老 藍衫染時尚味
再以客家藍衫為例,也許現代的客家人已經不穿藍衫了,但是透過藝術工作者的設計、再開發,目前藍衫等客家圖騰已躍上了時尚個性商品,包括黃子鐶等多位藝術工作者都認為,「文化永遠不嫌老,人才是關鍵因素」。
開設紫岫工坊的黃子鐶,將客家藍衫獨特元素,例如盤扣、大襟、琵琶襟、色彩等,加入服飾、包包、食具、軟陶飾品,以及各種藝術品,讓客家文化也成為一種流行。
另外,像高樹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把客家阿婆的傳統醃製手藝精緻包裝,重新以「瓶子菜」打造出客家風味,讓這項具有家鄉味的傳統客家手藝,為地方找回一些凝聚力。(系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