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05 17:23:25瀏覽9055|回應0|推薦2 | |
相對於片名的複數:「我們」,與片名類似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是電影主角:蔡博藝(她是中國第一屆留學台灣學生),在台灣讀書見聞的著作,這本書也在中國出版,但,蔡博藝真正廣為人知的事件,是2014年,她主動參選就讀的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的選舉。 究竟為何蔡博藝不能選淡大學生會長呢? 好了,最後校方使出撒手鐧:停辦。 後來事情繼續鬧大(明顯本片拍攝也參與其中),校方不得不再開辦!原本的兩個候選人,只剩蔡博藝一個,然後她很堅持的繼續選,發表政見。她的理直、氣壯、強悍,完全展現她對民主機制操作的了解。(可證於電影最後一段,蔡博藝指使攝影師,不要放過拍攝正在哭泣的導演) 所以,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發現,主角不只蔡博藝,也有馬來西亞、印尼後代:導演,當然還有台灣代表:陳為廷。陳為廷是電影主線,從各種導演跟拍的抗議活動開始,一直到318成功的佔領立法院,導演一路跟拍陳為廷參選立委,再因為性騷擾案件而黯然退選。 在直線的時間軸線下,可看到主角們心態、動作、反應、身心明顯轉變,導演甚至於在最後打破規則讓兩位主角觀看,再以詢問蔡博藝、陳為廷的反思來加入作品成為一部份。其實從電影第一秒開始,導演的旁白聲、影像的取捨、剪接排比,都採用了直接大膽毫不掩飾直白式與觀眾交流。到最後觀看者與被觀者角色互換,這個侵入性十足的作法,也非常赤裸的省思了拍攝目的究竟為何? 這是電影的最高潮! 相對於其他318事件紀錄片,傅榆導演將電影回歸到創作初衷,以做為這個對政治紛亂年輕人世代的反芻!將政治成份減低,反而真正讓大家看到年輕的心靈可愛的一面。這也同步完成了作品一開始標榜,想達成對於兩岸三地,以及她個人華裔身份認同的追尋的動機,導演非常聰明的警覺到身處於大時代下,小小的個人,應迴光返照到自身,那才是安身立命處。 那麼影片裡,是否仍有意在言外的幕後黑手呢? 也許第一個是想讓自己客觀,但又不得不介入的拍攝團隊,最終她們沒有置身事外,也成為整個成果討論的一環。也可以是,那個背對鏡頭的大黑影,熟悉的聲音,應是當時尚未步入政壇的黃國昌,他命令式的要陳為廷選到底。當然也是,蔡博藝不論在台灣,中國,與父母多次關懷的對決、拉扯。更大的黑手,是陳為廷內心的陰影面積,被赤裸的撕開(包括住處、父母、個人性癖好、自我剖析……),他是天生好手既不隱藏,也在鏡頭前盡情表演揮灑,這些都是豐富活化剪入作品的導演手筆。 至於與318遙相呼應的香港雨傘革命裡,與陳為廷短暫接觸的學生們,他們又展現了一種不同於台灣的抗爭模式。香港直接面對的大黑手,當然是讓陳為廷在入境香港時,忍不住自我審查起來的中國,這個大黑手也成為,導演在金馬獎上,只消說出自己本懷,就被撻伐至今的邪惡力量! 中國似乎不在,但也無所不在。 回到本文開頭特別關注的蔡博藝選舉事件,她的問題在於,在異地台灣如果她可以被選舉,那麼是否會被擴大成將來台灣其他選舉,中國人也可以當候選人嗎?(就算她只是學生之類的)現在中國滲透的花招,已經有中國、台灣兩國皆擔任公職的村里長,這會成為新的模糊地帶、敏感地帶嗎?值得觀察!中國嫌選舉太慢了,我直接送給你比較快(台灣不知所措)。 如果說蔡博藝身為一個中國人是原罪的話,其實非常貼切。這就像,你對中國民主有幻想,那麼台灣學生可以在中國選學生會長嗎?你被當成樣板,那當然就可以!不然,中國再來一次六四事件看看,除了驚嚇,任何學生組織應該都會讓中國理智線斷吧。 我們的青春是因為你在台灣,所以才有可能性!這場導演的實驗,最終成為參與其中的人的試煉,這個沒有結局,也不知道最終到達何方的旅程,大家都還在學習匍匐前進摸索著。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