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非5] 彩虹國度的故事
2013/09/01 10:57:30瀏覽1448|回應0|推薦6

以下是網路搜集來的資料,幫助您更瞭解南非....

雖然世界上很少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但是南非人種複雜的程度全世界恐怕無出其右者,11種語言同列為官方語言也是一項奇事;南非人口約4790萬(2007年統計),區分四大人種:白人(9.1%)、黑人(79.6%)、雜色人(8.9)及亞洲人(2.5%);黑人族群人數最多,混雜著南北非不同的族群,白種人主要為德、荷、法、英等國移民的後代,雜色人是人種大融爐的開普敦特產,主要為亞、非、歐三洲的混種,另外還有印度人,源於1860年英國人在那它地區種植甘蔗引進的勞工

真正的南非洲原住民是住在內陸草原的桑族(San又稱 Bushmen),以及住在沿海的科衣科依族(Khoikhoi或稱Hottentots),生活在這個地區已超過3萬年,歐洲移民稱為Hottentots(布希人),是生存在南部非洲地域的原始人種;不過,根據人體基因的排序,Khoi族和San族人跟世界其他人種的基因沒有不同,他們雖然體型或生活方式仍然保持著石器時代的生活,仍然使用簡單的石器工具 沒有政治組織,人口分散居住南非各地,但他們的生活社區及交易活動也隨著時代的演變而不斷變化。

第一個與南非三個原住民族裔接觸的歐洲白人是葡萄牙人,十五世紀的葡萄牙人一直不斷地往非洲海岸南下航行,藉以抵達亞洲,一四八七年狄亞士(Bartholmeus Dias)終於抵達南非的好望角,成功地繞過好望角往東航行至阿羅加灣(Alogoa Bay)。十年以後,迦瑪(Vasco Da Gama)繞過好望角繼續往北航行終於抵達印度。此後兩百年間,荷蘭人及英國人跟著展開海權競爭,由好望角轉入印度洋探索,沿途自然經常停留以獲取淡水或物資交易,在這裡的海岸建造出今日非常有名的南非港澳。

荷蘭人是第一個歐洲白人在南非建立永久屯墾居住的貿易強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於一六五二年首先在開普敦建立補給站,做為荷蘭船隻往亞洲航行的供水處或船員休息治病的地方,本來,荷蘭人並沒有預期這個屯墾區會變成大聚落,而上岸的居民多為船上奴工,漸漸地,荷蘭東印公司允許合約期滿的奴工永久落戶在開普敦,這項政策的改變使荷蘭的航行補給更加方便快捷,這些留置的奴工成為最早期的白人移民,他們提供用水給他們母國的船隻,荷蘭船舶不再依賴沿岸Khoi族人的供應,船隻也從荷蘭運來他們所需要的日用品,這些早期荷蘭人在開普敦地區開發成獨立進步的新社會,更多的奴工選擇定居南非,一六八五年更立法案反對日漸增多的海牙移民潮(稱為Huguenots)

歐洲荷蘭人不斷移入,屯墾定居的範圍不斷擴張,自然地跟原住民Khoi族時常發生衝突,Khoi人發現他們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放牧的農場不斷消失在荷蘭人的掌握中,荷蘭人以先進的武器使Khoi人不得不屈服,有的變成荷蘭人農場的奴工,Khoi族人也慢慢融入荷蘭人的家庭農場,而San人本來經常偷竊Khoi人及荷蘭人的農作物或牲畜,往往變成被活抓處置的命運,加上,移入的荷蘭人及亞洲印度人帶來的傳染病,使許多KhoiSan族裔都不治而死亡,到十八世紀以後,南非已經大部份為歐洲白人所統治,KhoiSan人只留存在Kalahari山區或沙漠荒地。

荷蘭人本來在開普敦附近屯墾的,移入的歐洲人增加以後,原來的荷蘭人開始往東及內陸遷徙,內陸的地理不適合農作,較適合開發成為牧場,他們變成在廣大莽原放牧的農民,半遊牧民族式的生活,再把生產出來的農作物像釀酒,鴕鳥或羊肉牛奶到開普敦貿易交割,換取自己牧場須要的東西,這些農民被稱為trekboers,即為流動農民的意思,他們在遊牧期間自然會遭遇到原住民,尤其是Xhosa人,有的Xhosa被收買成為他們的農場(牧場)工人,有的Xhosa人也會攻擊他們的牛羊,這些荷蘭人跟Xhosa人的交易則通常是以武器交換農產品的,Xhosa人對武器有特殊的偏愛,彼此之間經過很長時間的戰爭,很多Xhosa相信他們被擄掠的族人都被賣到美洲去當奴隸。

歐洲的早期白人都是船上的奴工,在南非定居以後,禁止實施奴工制度,一六五八年葡萄牙人在安哥拉運來一批黑人奴工,在開普敦上岸後,很快地變成歐洲白人農場的奴工,把許多粗重的工作都交給這些黑人奴工,歐洲白人不斷增加後,對黑人奴工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些奴工多半來自馬達加斯加或亞洲,他們多歸屬於農場主人,所以,在開普敦的奴隸人口和自由人口的數量相差不多,不像同時期的南美或印度,奴隸比自由人還多。

當然,早期歐洲白人的船工移民都是男性多於女性的,奴隸主人和女奴役之間的性行為經常發生,有的奴隸主人甚至娶女黑奴為妻室,他們所生下來的子女即被稱為有色人種(Colored),種族隔離政策期間的教科書把有色人種敘述成早期船員和黑人奴役的後裔,事實上,許多有色人種或歐洲非人(Afrikaner)都有共同的祖先的,有些其它有色人種,尤其是東開普敦及北開普敦一帶的有色人種,則是Khoi人的直接後人。

十八世紀期間荷蘭人的海權勢力開始退化,他的權威也被堀起的英國人挑戰,一七九五年英國人進入佛斯灣(False Bay),跟荷蘭人爆發Muizenberg戰役,荷蘭人戰敗,佛斯灣的荷屬殖民地被英國兼併,由於,英國跟法國正在交戰,英國為了取得荷蘭的支持,避免背腹受襲,把殖民地還給荷蘭,一八零六年再發動攻擊,把它取下,於一八一六年荷蘭在南非的霸權,正式被英國勢力介入。

* * * * *

英國真正的興趣在把開普敦建立成拓展亞洲東進的中間站,以保護英國在亞洲的貿易帝國主義化,英國認為南非殖民地並不具有經濟效益,英國政府沒有治理的興趣,直到鑽石及黃金的大量發現,這才改寫了後來南非的歷史。

英國統治南非另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廢除奴隸及奴隸買賣的制度,奴隸制度本來是行之多年的社會制度,本來南非的奴隸是工人與主人的關係,不是大規模的奴隸制度,英國國會提議廢止不人道的奴隸制度,也不會對殖民地的經濟有特別的影響,一八三四年英國提議廢止在英國及所有大英國協的奴隸制度及奴隸買賣,南非在一八三八年也包括在內,奴隸主人獲得所屬奴隸價值三分之一的補償,這些奴隸獲得解放以後,即使擁有新的生活自由,許多奴隸依然選擇原來的生活方式,一樣繼續在開普敦一帶的農場從事粗重的勞力工作。

這項解放政策卻造成原有的荷蘭白人極端不滿,英國政府並把所有奴隸(Khoi黑人)一視同仁,一律解放,加上荷蘭農民屢次遭受Xhosa人的侵犯,英國政府都未能即時有效的處理,荷蘭農民又沒有訂定規範法案的力量,荷蘭農民的奴隸補償金還需要向英國倫敦申請,許多荷蘭人把奴隸轉讓給奴隸代理商,加上許多長期的不滿,荷蘭農民跟英國統治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荷蘭人決定集體脫離英國人的管理,於一八三五年至一八四零年間有五千多戶荷蘭人離開開普敦,往南非東部移民,這就是有名的大躍進(Great Trek)。這個大躍進對南非的政治社會有深遠的影響,這些人肯吃苦,敢冒險,許多跟他們同行的是Khoi族的奴工佣人,一些被解放的奴隸也選擇跟他們一同打天下,這些移民在東開普敦一路屯墾定居下來,使東開普敦成為美麗的農場或牧場,歐洲白人的文化也在南非內陸生根發芽。

荷蘭農民的往北大遷徙不能算是有組織有計畫的運動,遷徙的過程遭遇到許多困難,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對抗南非黑人的偷襲,都使他們的遷徙無法事先預期擬定計畫,經過慢慢的演進,這些荷蘭農民在兩個地區建立成獨立自治的共和國,一為自由省(Orange Free State),一為川斯瓦省(Transvaal State),一八五零年英國南非政府承認這兩個共和國,又稱農民共和國(Boer Republics),在橙河(Orange River)以東的高原地域,不過這並不是荷蘭農民願意安頓定居的地區。另外一股荷蘭農民則穿越恐龍山脈,往東遷徙,冀望找到一個海港做為共和國的出入口,諸魯國王並不信任這些新來的白人,而且,誤信傳言這些歐洲白人曾與叛離敵對的Ndebele族人合作,諸魯國王把前來對話談判土地的白人領導殺害,幾個月後,歐洲白人展開激烈的反擊,雙方損失都很慘重,血流成河,稱為流血戰役(The Battle of Blood River),最後,歐洲白人佔領了Tugela河南岸的一片土地,並準備成立另一個共和國,但是,被英國南非政府否決,英國政府在南非的德本地區成立一個殖民地,即為那他殖民地,做為所有英國人民的移民地區。


在一八七九年以前,那他殖民地不敢向諸魯國挑戰Tugela河以北的地區,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那他殖民地和諸魯國同時存在,英國在那他殖民地大量種植甘蔗的經濟作物,諸魯國的黑人住民不願意做粗重的農務工作,南非英國政府只好轉向當時的印度殖民地引進大量的農民,許多印度奴工取代了當時被解放的黑人奴隸,適時地彌補了勞工奴役的缺乏,這些大批的印度人口即成為現今那他地區所有印度後裔的祖先。

這些荷蘭農民雖然屯墾在屬於黑人的土地上,他們卻擁有控制權與所有權,由於,有黑人的勞役又有租金收入,他們並沒有反對黑人生活在同一土地上,不過,隨著時間的演變,有些歐洲白人想要整理農場,建造籓蘺,造成黑人的不滿,有的黑人根本不理會白人,儘自在土地上種植蔬菜水果,白人把這種行為稱做霸佔耕地(kaffir farming),這些都是雙方可以忍受的勞資糾紛,一直到一八七零年代,偶然的發現使這些土地的價值超過了地上的農作物,從此,整個改變了南非的經濟。

一八六七年荷蘭農民意外地在哈特河(Harts)及瓦河(Vaal)的農場河道發現第一顆鑽石,很快地引起許多歐洲白人的開採興趣與熱潮,並且,在金伯利(Kinberley)發掘出蘊藏豐富的鑽石礦脈,到一八七二年,短短五年間有二萬人湧入金伯利從事鑽石的開採工作,這也是世界上鑽石儲藏最大的地區,本來有許多小型的公司互相競爭,陸續地被大公司合併或收購,最後,只剩少數幾家完全控制,其中,以戴比爾(Cecil Rhode BeBeers)礦業公司最為有名,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掌控公司。

一八八六年在川斯瓦共和國的Witwatersrand農場上又發現大量的黃金礦脈,立刻引起世界各國的礦業公司的興趣,紛紛湧入南非想要開採黃金,由於這些金脈深藏地表底層,開採不易,小型公司根本無法負擔龐大的開挖機械工具,許多小公司也陸續被兼併,這短短的時期,川斯瓦一帶以黃金礦工為生的城市迅速增加,約翰尼斯堡(Johansburg)的人口在十九世界末,已經達到七萬五千多人。

這些鑽石黃金的礦業很快的改變了南非的經濟,使南非的名聲很快的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南非人民的生活也跟著礦業開採的需要而改變,而黃金的價格受全世界黃金市場的規範,黃金開採公司可以操作哄抬物價的空間有限,只好以壓低勞力工資以平衡機械工具的大量資金支出,以剝削勞力來獲取資本家的利潤。

礦坑的開採是白人的專利,金伯利鑽石公司的合併經驗也發生在黃金的開採公司,礦工的流動性因為公司合併而消減,礦工的工資很快地被壓縮,加上黑人礦工的投入,白人的較優厚的工資優勢不在存在,白人開始研究如何限制黑人工資與人數,英國政府不願意制定出種族差異的工資法,於是,擬定出管制黑人參與礦業開採的辦法,黑人礦工必需攜帶工作證,這些工作證由政府或公司所有人發行,擁有工作證,黑人才可以進入市區或礦區工作,藉以減少黑人礦工的來源,確保勞動工資的水平。

黑人礦工本來是住在黑人村落的保留區,每天通勤工作,可以跟家人子女享受生活的樂趣,他們的工資對生活的改善有不少的幫助,可以實施工作證的制度以後,礦業公司乾脆把黑人礦工在礦區附近集中起來,集中管理,集中提供膳宿,黑人不再有機會返家生活,因為,提供膳宿,公司把黑人工資扣除膳宿費用,壓低工資,黑人礦工則居住在安置區(Settlement),一直到合約期滿,才可以返家,黑人的工作自由,居住自由及流動遷徙的自由從此完全被剝奪,歐洲白人由於有立法的影響力,白人礦工的差別待遇根深柢固地形成,這種金伯利鑽石工業的模式也推展到黃金的開採工業,黑人安置區的形成改變了南非的社會形態,埋下了日後種族隔離政策的因子。

* * * * *

這些歸化的外國移民忙著開採黃金,希望快速地創造財富,對川斯瓦政府也沒有不滿或抗爭的情緒,而英國政府極力挑撥外國移民與川斯瓦政府的關係,企圖在衝突中漁翁得利,英國人和荷蘭人在南非的關係更加緊張,裂縫越來越大,彼此沒有互相信任的基礎。英國政府想盡辦法要控制川斯瓦共和國,尤其是覬覦豐富的黃金礦藏,四年後,英國政府正式以更好的裝備,更精密的計畫發動了荷蘭人與英國人的白人戰爭,從一八九九年至一九零二年的Anglo-Boer戰爭。

荷蘭史學家認為這是英國帝國主義的具體表現,英國史學家認為這是長期發展策略的一部份,沒有控制川斯瓦共和國,可能會激起開普敦地區荷蘭裔的居民仿傚,在南部海岸荷蘭人眾多的城鎮發動政變,戰爭是不得已的結果。不過, 所有歷史學家都會同意,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黃金的礦場,英國從來沒有隱藏它對川斯瓦金礦的重視,不惜發動戰爭來確保英國能完全控制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藏量。


開始的時候,荷蘭共和國攻勢凌厲,捷報連連,攻下北開普敦及那他殖民地北部,佔領了萊地史密斯(Ladysmith) 金伯利及麥菲肯(Mafikeng);不過,仍然無法越過殖民地的管轄區,原來預期所有南非的荷蘭人都會響應,沒有發生,一九零零年後,英國的後援軍隊抵達,英國的攻勢連連不斷,戰勢逆轉,英國一路攻下普立扥利亞,川斯瓦共和國的總統克魯格(Paul Kruger)流亡到葡萄牙殖民地莫三鼻克。

英國南非的勝利已經很明顯,只是有些死硬派的荷蘭人強烈反抗,並且,發動游擊戰的攻擊,不斷襲擊英國軍隊,英國政府對游擊民兵無法消滅,非常苦惱,於是在游擊隊密集的地方,把荷蘭人全部驅逐到集中營管理監督,限制老幼婦孺的所有行動及醫療食物,許多婦孺因而疾病或饑餓死亡,甚至把一個城鎮的所有荷蘭人一律屠殺,死亡一萬多人。

英國政府的無情攻擊與戰爭的殘酷使荷蘭白人放棄游擊戰的策略,於一九零二年四月正式向英國政府投降,英國為了確保荷蘭兩共和國同意英國的統治。英國政府希望南非可以正式以英語做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並且,開始鼓勵大量的英國移民南非,卻成功地促成四個共和國成立為南非聯邦。唯一有爭議的只是黑人的投票權問題。

南非開普敦的黑人和有色人種只要擁有一定額度的財產就可以享有投票權,那他省的黑人財產額度過高,很少黑人擁有投票權,也很少黑人履行投票的權利,兩個荷蘭共和國的黑人從來沒有享受任何政治權利,經過協調與討論,南非聯邦對黑人投票權問題維持原來各共和國的規定,不做改變,聯邦國家則同意以英語及荷蘭語做為兩個官方的共同語言,南非聯邦法於一九零九年在英國國會通過,南非聯邦共和國在一九一零年正式成立。

* * * * *

種族隔離的重點成為確保黑人廉價勞工的源源不絕,同時也限制黑人的政治權利。當政者嚴格管制原有的黑人分區居住地,並且以政府的力量強制把黑人的都市生活區搬遷至指定的生活中心,許多約堡或大都市的黑人的住家都被推土機鏟除,強迫遷往指定地區,如果沒有都市工作證或生活證的黑人,一律遣返黑人的保留區,不得在都市居住。南非政府以政府的公權力干預了所有黑人的居住及生存權利,即使在黑人的鄉下地方,只要居住在黑人重分配區,都被強制驅逐,遷往黑人的保留區居住。

黑人當然不能接受這種侮蔑,一九五零年代,黑人展開前所未有的政治抗爭運動。主要成員為黑人的非洲民族聯盟,獲得黑人廣泛的支持 (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曼德拉(Nelson Mandela)也在一九四零年代成為盟員)。非洲民族聯盟起初走溫和路線沒有成功,於是開始嘗試走上激烈的街頭抗爭。一九五二年聯盟推動甘地的不合作運動(Defiance Campaign),結合所有黑人、印度人、有色人種及少數白人破壞種族隔離的執行,甚至故意犯法被俘,這些盟員的抗議經常受到軍警暴力的攻擊與壓制,被拘禁的盟員受到慘酷的待遇。非洲民族聯盟的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們的組織快速擴張,引起國際社會的關切。

一九五九年氾非洲連線決定發動大規模的反通行證運動,通行證是黑人最痛恨的一項種族隔離政策的措施,黑人完全沒有旅行或遷徙的自由,警察利用通行證隨時可以攔阻或搜索黑人,氾非洲連線呼籲所有南非黑人拒絕攜帶通行證,把通行證留在家裡,於一九六零年三月三十一日所有黑人同時外出,主動向警察局報到拘捕,他們認為眾多黑人被捕,監獄無法容納,通行證無法執行,這個政策自然會被取消,許多地方的黑人都被警察用警棍毆打驅逐或用直昇機噴水驅散,在沙普鎮(Sharpville)的警察局被一千多人包圍,警察感覺自身安全受危害,開槍射擊群眾,造成六十九人喪生,一百八十人受傷,而且,多半在逃離時被警察從背後槍擊身亡,這就是沙普鎮大屠殺(Sharpville Massacre)

對許多南非黑人來說,一九六零年代是最黑暗的年代。這個時期的南非共和國卻是新的南非,自信強盛,南非國民黨受到所有英語白人和阿非康語白人的支持,經濟發展迅速繁榮。擺脫了大屠殺的衰退陰影,南非政府以各項優惠獎勵外國投資,以低廉工資、安定的社會吸引國外資金。德國和法國公司開始在南非投入大量資金,興建工廠,南非政府也努力開發國外市場,同時也發展軍火工業,國民黨提供資金補助阿非康人的中小企業及工業服務,南非的英國白人跟阿非康白人的關係空前友善,彼此的間隙幾乎完全縫合。

不過,黑白之間的經濟差距卻越來越大,白人的產業工資增加,黑人工資下降,有組織的黑人反對勢力已經被控制,南非政府更全面的推行種族隔離政策。政府積極執行強制遷徙,使南非國家清楚的區分白人區、黑人區、有色人種區及印度人區。南非白人在南非進行一項行為科學的政治工程大實驗。

黑人的反動勢力解除,白人政權正式地澈底地推動種族隔離措施,南非政府把全國黑人居住的地方建造成黑人保留區(Reserves) 、黑人城鎮(Townships) 、黑人安置區(Settlements),黑人或有色人種必須居住在指定的這些區域活動與居住,需要在都市工作的黑人或有色人種必需取得工作證明及通行證,白天進入都市或白人區的工作地點,晚上則必需返回黑人的居住區域。為了有效地管理黑人居住區域,這些地域設置有黑人住地區行政局(Homeland Administration),專門處理黑人的一切生活事務,幾乎是半自治的狀態。

白人政權進一步把黑人按部落人種區分成八個部落,強迫黑人在八個分類中選擇一項,然後,把各個部落的黑人強迫遷徙,集中在指定的部落住地區,有色人種或印度人也同樣地強迫遷移到指定的規畫地區,原來屬於黑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計畫做為白人的生活區,黑人土地被強制徵收,做為白人用地;有的黑人在都市生活很久,或成為都市的流動人口,根本無法記得自己屬於哪個部落,無法分類;也有的黑人同時屬於不同部落的後裔,沒有辦法明確地歸屬某一個部落,這些都使得人種的部落分類,發生實際的困難與問題,白人政府只好把部落人種的類別數量增加至十個,黑人強制遷徙雜亂無章,人性尊嚴蕩然無存。

種族隔離政策下,不同種族之間的通婚也是被禁止的。種族隔離對黑人來說,不只影響他們物質生活的不便,而且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自信心。有些黑人評估認為這種自治方式,可以讓他們在黑人住地區(Homeland)擁有政治資源及政治權利,因此,對這種隔離政策採取正面支持的態度,積極參與住地區的公共事業,期望成為黑人自治區的領導人物。

一九八零年代,暴力成為黑人城鎮普遍的生活方式,政治暴力與一般犯罪很難區別,許多年輕的民族聯盟成員更是自己決定法律,自己設置法庭審理事件,年長的黑人不認同也不願意聽從年輕黑人的指使,代溝衝突經常發生,許多暴力事件都在十字路口發生,尤其是開普敦的大城市,不斷地由黑人城鎮大量湧進非法的黑人,開普敦無法控制,只好放棄檢查黑人的通行證,黑人在城市內自行興建屯墾區(Squatters),南非政府拆不勝拆,到處存在,一九七零年代黑人學生努力於反對運動,沒有接受完整的正式教育,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工作,成為一群失業的流浪人口,這些黑人更助長了南非社會的混亂與暴力。

一九八零年末期,世界局勢發生重大改變,美蘇的冷戰結束,蘇聯瓦解,非洲民族聯盟失去共黨國際的支持,南非白人不再把非洲民族聯盟視為蘇俄的共產主義的前衛戰,南非總統改選,克拉克(FW de Klerk)取代玻塔,克拉克雖然極為保守,他卻立即推動更積極的改革措施,不畏艱難地釋放曼德拉,回復非洲民族聯盟的政治活動,並且,跟其它所有政治團體展開談判協調,推動南非民主直選,一九九四年南非人民選出曼德拉為第一任民選總統,在任六年卸任,南非人民選出穆白吉(Mbeki)為總統迄今,穆白吉的父親是與曼德拉同時服刑的民運領袖。

黑人掌政10餘年,對非黑色人種還算一視同仁,現任總統穆白吉曾在某次演說中陳述:「南非屬於所有住在這塊土地的人,不論是黑或白」因此白人仍然在政壇據有一席之地。 白人一般經濟狀況較黑人為佳,不過1994年以後白人失業率增高,約有12%的白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許多南非白人開始移居澳洲、英國及紐西蘭。

1994年到今天近14個年頭,黑人貧富懸殊增加大,街頭開雙B轎休旅車及敞篷跑車的盡是衣著光鮮的黑人,這些人不是公務員就是政商關系密切的新貴,不過城市邊緣和鄉間的黑人可就不是這個調調了,有錢的白人當然不少,但大部份都移居國外,可能在南非還保有土地房產而已;一般的白人多使用平價車種,穿著仍如當年的農夫打扮,很多白人在94年以後失去土地、工作機會、收入減少,他們雖覺得無奈卻別無選擇,只有重新調整自我,維持白人的尊嚴,與黑人同胞共同為南非打拼。總的來看,南非仍是潛力無窮充滿機會的一塊「樂土」,有膽識的人絕對可以在這兒闖出一片天的。

(補充) 關於南非的治安問題︰

南非周日獨立報(The Sunday Independent)公佈的民調顯示,全國民眾最關心的為題是貪腐(23%)以及犯罪率(21%);官員貪腐是治安敗壞的先兆舉世皆然,南非的治安問題在1994年以後急劇惡化,主要的原因不外於︰

一、黑人當政后,百姓被白人欺壓400年的怨氣有了宣泄的退場門,初期是泄忿式的偷、搶。

二、懶散的天性,在取得天下后,將白人或外籍人士所累積的成果當作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加上國際共黨操控的工會在幕后的支持和鼓勵,讓勞資對立,勞動市場萎縮,失業人口增加提升犯罪率。

三、黑人政府廢除死刑,一切要求證據的無罪推論讓罪犯有恃無恐,加上牢房不足,許多案件根本未審即先放囚以容納更多的罪犯,變相鼓勵犯案。

四、鄰國流動人口涌向南非洲最富庶的南非謀生,搶劫是最快致富的無本生意,無戶籍制度,無天然疆界,罪犯離境躲藏容易。

五、1997年南非與中共建交后,大量大陸人士移住,生意上的衝突助長幫派的成立,讓南非的治安問題更形複雜。

六、黑人警察良莠不齊,不少人甚至與罪犯掛鉤聯手作業,叫人防不甚防。

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犯罪型態為經濟型,為強奪財物並非以殺害為主要目的犯罪,;南非的黑人犯罪是要搶也要殺,特別是東方人,華人又好像比例特高,讓人不寒而栗生活在風聲鶴唳中,過去13年中,台僑被搶被殺的案例太多,部份是運氣不佳,有部份卻可能是太過招搖而惹禍。

南非的政局在西方強權的「關注」下還是穩了下來,不過治安狀況確實開始走下坡。為確保黑人工作權,各單位用人有很高比例的黑人保障名額,事實上就是讓白人走路,於是白人失業率增高,菁英開始出走,街頭出現白人行乞、代看停車、年輕的單親女性下海賣身的現象迄今。很令人不可思議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xonnew&aid=8293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