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20 09:04:32瀏覽176|回應0|推薦2 | |
文/魏思源 台北捷運近日發生多起博愛座糾紛,引發討論;有不少民眾認為應該要廢除「博愛座」,但也有一派人認為需要保留,照顧隱性需求者。 近年的博愛座使用權,已從過去只強調的外顯條件(孕婦、老人和小孩等),轉變為「留給有需要的人」,這個概念屬於主觀判斷,而非強制或硬性條件,這符合世界文化潮流,尊重每個人使用的權利—若有需要你就坐,不必感到壓力,也更符合當初設立目的。 其實有些乘客的困難是隱性的,例如義肢遮掩在衣服裡,孕婦、疾病也未必可從外表輕易判別;有年輕人因熬夜精神不濟、上體育課扭傷腳或經痛不舒服而未讓座,因外觀不易辨識而生爭議。 前一陣子我打球嚴重扭傷腳踝,紅腫疼痛,抹藥後用紗布包紮,有一回搭捷運,車上擁擠又沒空位,有人拍我的肩膀,轉頭一看,是個笑容滿面的年輕人,他從座位上站起,說「你的腳受傷了,你坐你坐。」我謝過他,充滿感激。 不讓座並不代表不敬老,而且我認為博愛座的設置應該繼續維持,因為不論什麼年紀,總有脆弱需要休息的時候,對於有需要的人,博愛座就是令人安心的喘息空間。 博愛座行之多年,仍有人誤以為是老人專用,顯然宣導不足。教育界和媒體應導正觀念,不強求讓座、體恤需要者,即使非博愛座也鼓勵讓位給需要者,發揮慈善助人文化。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