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2/28 12:54:14瀏覽1413|回應0|推薦20 | |
自從一年前開始接觸畫筆後,有些觀念悄悄在改變。到美術館賞畫關注的角度不同了,除了藝術家的繪畫技巧,也會留心館方如何佈展。瀏覽前輩們的插畫,不再只是流於表象的美醜,而會留意構圖、用色以及想表現的主題。雖然還是霧裡看花一知半解,但似乎更靠近了他們一點點。
在繪畫的養成教育裡,技巧是基本功,多數的畫家都掌握得極好,藝術巨匠們的經典之作更是令人景仰膜拜。但當我們啟動原始碼,回溯大腦資料庫,能快速從記憶櫃跳出來的作品,通常跟創作者的個人風格有關。他們當中也許有些技巧並不出色,但絕對有獨一無二的觀點,以及創作概念延伸之下所呈現出的獨特表現形式。那是思想,是藝術家與畫匠之間的距離,是經年累月的人文美學養成、對週遭事物的敏銳度,所形塑出關於表現形式、繪畫主題所建立的個人品牌。
梵谷的燃燒向日葵、歐姬芙的花非花、夏卡爾的人畜興旺、法蘭西斯培根的困獸靈魂、豐子愷的常民漫畫、竹久夢二的美人畫,乃至於建築大師柯比意、萊特、妹島和世……他們的作品就是獨一無二的個人品牌,不僅風格辨識度極高,更有他們的創作思想或論述在裡面。靈魂形塑了肌理,才能由內而外繁衍出不朽的神話。
還在嬰兒期學爬步的我,畫畫成了工作之餘的小遊戲。就像學鋼琴不見得要當音樂家,學電影未必要當導演,尤其來到哀樂中年,怡情養性的玩票性質遠大於實質意義。學習舞者每天拉筋暖身、小說家每天筆耕三千字的精神練習不輟,抱持快樂的心情隨筆塗鴉,那個獨處的時光就是最好的答案。
#上次臉畫太胖這次又太瘦人像好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