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生14大好處
2014/04/10 13:58:11瀏覽178|回應0|推薦1
【放生14大好處】
🐋(一)放生就是救命:
放生就是救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救他們的命,他們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
🐋 (二)放生就是還債:
我們多生累劫以來所造的殺業早已無量無邊,放生就是出錢出力來救贖眾生的性命,以償還我們所積欠的無數殺債。
🐋(三)放生就是救急:
放生與其他的功德不一樣,是救那些危在旦夕、隨時將被宰殺的生命,是千鈞一發、刻不容緩的行動,就好像是醫院的急診急救一般,一個剎那、一個行動便可挽救成千上萬無數的 生命,所以功德至深!
🐋(四)放生就是慈悲:
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學佛的根本,而放生則是為了解除眾生的苦難,起慈悲心予以救贖的一種行為。 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在放生的過程中,慈悲心獲得最大的培養;常常放生,慈悲心常常滋長,與佛心更相契,與佛更容易感應道交,學佛道業更 容易成就。
🐋 (五)放生就是覺悟:
任何一個眾生的佛性與我相比毫無或缺,無二無別,因而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 水陸眾生,一念心性,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 但因無明業障,輪迴受苦,劣為異類畜生,一旦業惑斷盡,因緣和合,自可超脫六道,同證佛果。
🐋(六)放生就是實踐:
與其空口說得萬言,不如老實行得一字。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實踐。 在放生真實的行動中,真正去培養慈悲,真正去解救生命,真正去為眾生皈依、念佛、懺悔、迴向,真正去體會眾生平等一如,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道理, 真正做到自利利他,這樣的修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七)放生就是改命:
我們今生的命運遭遇,是因為多生以來所造無數的善惡因緣所呈現的結果,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惡因就得惡果。 但未來的命運卻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透過積福行善,誠心懺悔,我們的命運可以完全改變過來。 而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變命運的力量最為顯著。
🐋(八)放生就是解冤:
每一個眾生在多生累劫以來,都曾經與我們結過冤仇,冤仇既結,懷恨在心,必當伺機報復。 而放生正可以解冤釋結,化敵為友,避免彼此的冤冤相報! 《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 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輪轉,互為高 下,無有休息。」俗話說:「怨家宜解不宜結」。 今生因緣際會,了知既造殺業必遭殺報,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之真理,固當盡力解怨釋結,戒殺放生,所有怨業或許可以消滅,且希盼所有怨親 與我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免受六道輪迴之苦!
🐋(九)放生就是消災:
災難不幸之所以發生,都是源於我們以前所結的冤業,所造的殺業而來。 放生解救眾生的命,免除了眾生的死難,也同時消除了我們的宿業,免除了未來原本應該償受不幸的業報,這是因果必然的道理。
🐋(十)放生就是治病:
其實疾病絕症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以前我們殺生所感召的殺業而來。 既造殺因必結殺果,既造殺業必受殺報,解決之道就是放生,償還殺債,消除了疾病根本的殺因,病苦自然好轉。
🐋(十一)放生就是救親:
每一個眾生在無始的輪迴中,都曾與我們互為父母、子女、手足、親眷,只因彼此業緣不同,今朝我幸而為人,彼不幸淪為畜生,放生就是救拔我們累世以來的 親友眷屬,使其重拾生機,安享天年!
🐋(十二)放生就是延壽:
每個人都希望長壽,放生救贖生命,延長了無數眾生的生命,也必然同時延長了自己的壽命,這是因果必然不變的真理。
🐋(十三)放生就是福善:
救人一命勝造七層浮屠,而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 救一眾生,功德已無量無邊,更何況救眾多生命! 所以,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積福行善,所有功德,莫過放生!
🐋(十四)放生能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修行人以念佛為正行,以放生為助行;念佛為主,放生為從。 如此修行,如順風之帆,順水之舟,用力少而成效多,以此無上殊勝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大業必能穩操勝券,高登西方九品蓮台必是指日可待!
在此次放生中,讓我覺悟到眾生皆知貪生怕死,皆知趨吉避凶,皆有喜怒哀樂,與我相比,完全相同;眾生更皆具備真如佛性,一旦業盡情 空,未來皆能成佛,所以救一眾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於救一未來佛。
再者,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普賢行願品》曰:「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我今幸得為人,彼今不幸淪為異類畜生, 六道輪迴,滄海桑田,怎知明日我不會淪為異類畜生,彼亦可能超拔六道,成佛證果。 我尚且希望懇求其慈悲度我,如今何敢輕慢甚且殺害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ana2005&aid=1239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