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歷史的另一種角度
2005/12/25 14:43:28瀏覽427|回應2|推薦2

        一般而言,對於歷史典籍以及其評論的看法,是認為:前者是一種在嚴肅態度下的變動不居的客觀敘述,而後者是一種主觀意識下的文化產物。通常在處理以上兩種對象時,對於前者的態度大概是僵硬的,相對於後者是開放的。
    
可是在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觀點下,我們可以說兩者的-原本壁壘分明的-範疇已經瓦解了。就算再嚴肅不過的史料,也無法脫離社會影響的脈絡而獨立。我們將之視為社會、文字以及當代史學典範(paradigm)所共同建構的產物,而其中似乎並不存在一種超乎人類視野的觀點,以其冷眼審視整個歷史。純然的客觀是無法企及的-且讓我們考慮典範之間的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我們必定要選擇一種觀點來敘述事件,而隱然其中的排他性,似乎終究無法避免-就算所採取的態度已經是相當謹慎。例如中國歷代的史書,往往是一種功能性甚強的文化產物-例如為當時的政治權勢服務-在可能採用作為其內容的材料上,勢必經過一番揀選。撰史者就很有可能挑選其認為政治正確的意識型態文字資訊,而排除其他選擇的可能性;當然,也會排除其認為不可信的敘述。相對於此,外在的權力關係亦會在其中留下運作的痕跡,我們可以在歷代史家對於正統論的爭議上,得到一個有力的佐證。
    
上述諸種影響因素,在對於所謂的歷史評論的對象身上,作用依然存在,只是程度更大些。在評論者身上,常常可以發現一種傾向:近代歷史學者似乎喜歡提出一種化約式、決定論式的評論-也許是為著無法為歷史建立確切規則事實的一種哀悼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實在是隱藏著危險。這種論調往往將事實情境簡化,甚至為了配合理論,只嘗試找出符合其理論敘述的與料(data);這種態度將使我們面對複雜且多變的環境時,容易有誤導的危險。對待歷史的敘述以及評論,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將以上兩者置於開放的架構之中討論,不要忽視諸多影響的面向,而使用簡單的因果關係推論;不要企圖將歷史事件獨立出來探討;在希冀達到任何結論時,態度都要非常非常謹慎。
    
事實上,我並不相信某些人所聲稱的:未來的社會狀態將是靜止的。-像是歷史終結的說法-我也不希望他們的預言成真。畢竟僵化的意識型態恐怕禁不起其他相異觀念的挑戰,而排他性也必定-至少相當程度-排除體制改變的可能性,而這正是今日我們所遭遇的問題。畢竟,進步並非必然,但惟有在多元且能容忍歧見的環境中,才有可能。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stynova&aid=133903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哭笑不得
2005/12/29 00:16
沒有解說還好,一解說就.....很想打幾拳。

destynova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嘿嘿
2005/12/25 14:47
真的,為了展現我會無恥地以專有名詞及書目來包裝一些簡單的通俗道理,所以用這篇文章,以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