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前天晚间6点多,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视察,叮嘱企业负责人要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多关心职工,多谋福利,多为社会和谐作贡献。昨天,习近平又来到曲阜孔府考察,看到了两本孔子研究院的书籍,说道:“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前身是济宁毛纺织厂,有员工3万人,从事毛纺服装和棉纺印染生产工作,去年营业收入达到341亿元。当听说企业在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住房和医疗保障,并注重保持劳资关系和谐的时候,习近平表示很高兴。他叮嘱企业负责人,要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多关心职工,多谋福利,多为社会和谐作贡献。
昨日,习近平又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参观了孔子研究院。孔子研究院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曲阜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承担了文献收藏、信息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博物展览等功能,创办了《孔子学刊》等。
孔子研究院内的桌上摆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习近平一本一本地翻阅,饶有兴趣。在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时,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随后习近平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在听取他们发言后,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他提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
Q:习近平:研究孔子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ANS : 直覺上, 共產黨還是堅持帶著太陽眼鏡看天下 ! 幹唯物主义立场的活 !( EX.中國大陸畫出包括釣魚台的東海上空所畫定的防空識別區)這的確蠻像唯物精神的 SOP,比王道還要王道 ! 唉, 天下在這群人手上玩...昏!
真正得道法者 : 道 >人道 >王道>霸道 ! >物道!
霸道猶如魔王,尚有法理,魔親魔眷可團結搞小圈圈; (動/事)物道如同狼群,追捕時誰受傷先吃誰!...又如黑洞,只一味:吃吃吃...
大陸不知道,台灣也智慧未開...如之何!
.=================
.歷史唯物主義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301.aspx
.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分析“異化勞動”,從人和物的關係中發現人與人的關係,得出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決定作用的認識。與此同時,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也從考察現實社會矛盾中認識到,在已往的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隻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才是全部現實鬥爭和政治歷史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 9~11月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聖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觀點,他們在思想和理論上已擺脱唯心主義的羈絆,日益接近於作爲歷史唯物主義重要基石的生產關係的概念。1845年馬克思更進一步開展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缺點的批判。馬克思在1845年春所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和在1845~1846年夏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活動爲基礎,系統地闡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的一切變革都根源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等觀點。這些思想表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已經形成。這一新的歷史觀在馬克思1847年寫的《哲學的貧困》和馬克思與恩格斯1848年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正式公之於世。
.
.
.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以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作爲理解人及其歷史活動的出發點,從而正確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這個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它認爲,在社會生活中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不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決定社會的物質生活,而是社會的物質生活制約着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歷史唯物主義並不否認社會意識、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但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25頁)。圍繞着科學解決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結爲: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前提
歷史唯物主義發現了一個十分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們忽略的事實,這就是“人們爲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爲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32頁)。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使人類和動物區别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而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也就是整個社會歷史運動的基礎。無論在哪一個社會中,人們都必須首先解決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問題,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活動,沒有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就不可能有其他種種社會活動,也就不會有歷史。人們生產他們必需的物質資料,也就間接地生產着他們的物質生活本身。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着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同社會生活以生產活動爲前提相適應,勞動生產觀點就成爲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基本觀點。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
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統一的社會有機系統
歷史唯物主義發現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中,不僅要同自然界發生關係,而且彼此之間還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一定社會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該社會的經濟結構。這種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它之上豎立着由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的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作爲經濟基礎的生產關係又以生產力爲其根源。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由此發現了決定其餘一切社會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
歷史唯物主義肯定經濟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充分估計到其他社會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它十分重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恩格斯說:“整個偉大的發展過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雖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均衡:其中經濟運動是更有力得多的、 最原始的、 最有決定性的),這里沒有任何絕對的東西,一切都是相對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87頁)。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内在動力
歷史唯物主義認爲,社會是在其内在矛盾的推動下不斷發展變化的活的機體。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雖然生產力決定着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着上層建築,但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卻並不總是相互適應的。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的因素。隨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一定階段上生產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人們爲了不致喪失已經穫得的新的生產力,不能不去改變陳舊的生產關係,建立適合於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係。隨着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遲或早地跟着發生變革。這就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所推動的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反映到人們的社會關係上,形成人們之間以及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在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爲基礎的社會中表現爲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中則表現爲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内部的各種矛盾。階級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隻有通過階級鬥爭才能穫得解決,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主義社會里,隨着階級逐漸被消滅,人民内部的各種矛盾便突出出來,並上升到主要地位,於是正確地解決人民内部各種矛盾便成爲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類社會的發展決定於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及其發展是通過勞動者的活動來實現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主要是通過以勞動群眾爲主體的階級鬥爭來實現的。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認爲,社會歷史首先就是物質資料生產者的歷史、勞動群眾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它不否認每個參加歷史運動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作用,但各種不同的人由於種種不同的條件,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傑出的人物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作用,他們的活動可以加速或者延緩歷史運動的進程,並影響歷史的局部面貌。它所否認的,隻是那種把歷史歸結爲少數傑出人物的創造,完全忽視人民群眾的活動的英雄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爲,不是英雄創造歷史,而是歷史創造英雄。不論何種“天才”,他們隻有參加群眾鬥爭、吸收群眾智慧並自覺地去實現歷史規律的要求,才能對歷史發展起更大的作用。
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認爲,歷史的一切變化都必須通過人們的活動,人類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但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既定條件下創造的。生產關係不是人們任意選定的,也不能由人們任意變革,它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的;人們對生產力也不能任意創造,作爲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屬於一種既得的力量,屬於已往人們活動的產物,人們隻能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已有生產力的基礎上去進一步提高。歷史唯物主義認爲,由人們的活動所構成的社會歷史的發展,同自然界的運動一樣,也是一個由不依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所支配的物質運動過程。每一生產關係的總和標志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構成相互區别的社會經濟形態。人類歷史就是由生產方式的發展所決定的不同社會形態,即由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初級階段)依次更替的歷史。社會經濟形態的這種發展,表明了它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已往的歷史理論由於忽視歷史的現實基礎,從歷史中完全排除了人對自然界的關係,不善於把人的思想和動機歸結於物質的社會關係,因而都不能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理解爲自然歷史過程,都不能從歷史自身的聯繫去說明歷史運動的規律。列寧指出:“隻有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集中地包含在馬克思的下述經典表述中:“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着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第82~83頁)。
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爲人類認識開辟了一個新的廣闊的科學領域。
實現了整個社會歷史觀的變革
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者說徹底發揮唯物主義,把它運用於社會現象,這就克服了以往一切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①停留於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發現社會關係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係的根源;②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歷史唯物主義徹底推翻了唯心史觀,第一次爲人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唯物主義方法即社會科學方法,使人們有可能透過撲朔迷離的表面現象,深入歷史過程的本質,認識歷史運動規律,使社會歷史理論變成具有與自然科學同樣精確性的科學理論。它對歷史科學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現。
實現了哲學的變革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一切其他活動的基礎、生產關係是人們其他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的理論,爲科學地解決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問題提供了實踐的根據和基礎。由此哲學才有可能把意識與物質統一起來,把辯證法與唯物論統一起來。歷史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徹底否定了以主觀虛構的聯繫代替歷史真實聯繫的“歷史哲學”理論,使自然觀與歷史觀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統一起來,使唯物主義第一次成爲包括社會生活在内的完備徹底的理論,成爲具有科學性的一般世界觀理論。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便不會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就不可能完成向科學理論的轉變。
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定了歷史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爲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祕密、發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運動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隻有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上,才能創立剩餘價值學說;有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社會主義才能從空想變成科學。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基礎。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百餘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展,俄國工人階級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當前,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已經或者正在走向社會主義道路,開始邁進自覺地創造人類歷史的發展階段。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類的最銳利的思想武器。
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的哲學理念
按照傳統的理解,哲學關注的是形而上的問題,哲學總是追尋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並以此爲基礎建構人們的認識准則與行爲規範。在近代以來,這一不變的本體就是理性。雖然不同的哲學家對理性有着自己的理解,但他們都認爲以理性爲基礎的哲學構成了一個自律的世界,現實世界隻應是這一理性世界的體現。從這種理念出發,青年黑格爾派認爲:隻要改變了意識,就改變了現實,從而以意識的變革替代對歷史現實的批判改造。青年黑格爾派的根本錯誤在於:他們把哲學看作不受歷史生活影響的純粹理念,而沒有意識到,這些理念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歷史過程,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因此,真正的哲學革命不是意識的簡單更替,而是對哲學得以產生的社會前提的反思。在馬克思那里,就是要科學地批判分析產生現有哲學的社會歷史,以及在這一歷史基礎上所形成的哲學理念,從而在變革歷史的過程中真正地變革哲學。這構成了青年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核心主題。
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哲學變革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就哲學本身的邏輯來批判傳統哲學;一是從社會歷史生活本身的邏輯來揭示哲學的邏輯及其現實含義,這正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後的基本理念。正是這兩點才將馬克思的哲學與傳統哲學區别開來。傳統哲學主要關注觀念之間的邏輯關係,關注概念之間的運思過程,而對於馬克思來說,這種邏輯關係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哲學與歷史之間的内在關係,揭示哲學理念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内在聯繫,將對傳統哲學形而上學的批判,推進到對社會歷史生活的批判。
要揭示哲學與社會歷史之間的内在關係,揭示哲學的歷史生成過程,就需要深入到社會歷史生活之中,剖析傳統哲學所不關心的社會歷史生活,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深究的問題。因此,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非哲學”的哲學,這正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特征。而要真正進入到當時的社會歷史生活之中,就離不開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分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分析構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問題,也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問題。
資本邏輯與歷史唯物主義問題
按照傳統的理解,資本邏輯的批判分析屬於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政治經濟學則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經濟領域的推廣與應用。在這種理解中,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被分解爲三個不同的學科,分屬於不同的研究領域,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也就隻是哲學内部的事情。學科間的這種孤立狀態既不符合馬克思思想的發展過程,也無助於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的哲學理念。今天重新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重釋歷史唯物主義,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上需要將這三門學科融爲一體來加以研究,核心問題就是揭示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歷史唯物主義建構的内在聯繫,即資本邏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問題。
正如馬克思在描述自己的思想發展曆程時所說的,他的哲學變革離不開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分析,正是通過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他才真正地理解了產生近代哲學的資本主義市民社會,揭示哲學自身的歷史存在之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馬克思一方面揭示古典政治經濟學本身的理論邏輯,即從重商主義到重農主義再到斯密、李嘉圖的發展曆程;另一方面,馬克思將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奠基於資本的運行邏輯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特征。沒有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理解,馬克思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超越黑格爾的哲學,也就不可能創立歷史唯物主義。
按照我的理解,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表述具有雙重的含義:在一般視野上揭示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一般前提,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構成了人類存在的物質基礎。在這種意義上,生活資料的物質内容是社會生產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對於資本主義生產來說,這種物質内容並不是主要的目的,它隻是價值形式的載體,資本家關注的是剩餘價值,這是一種形式化的存在。這時如果我們隻關注生產的物質内容層面,就無法真正理解剩餘價值的產生過程,也無法理解資本邏輯的真實運行方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資本邏輯批判成爲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層視野。
在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分析中,馬克思在兩個意義上超越了近代的唯物主義以及建立在這一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第一,近代唯物主義從可感性的物質表象出發,探討的是表象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也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按照這種方式來思考資本邏輯時,就會拘泥於資本的物質内容,而看不到資本的形式化特征。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中着重揭示的問題。由於形式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人們所能看到的隻是作爲資本載體的商品、貨幣與資本,這才形成了拜物教意識。第二,產生上述思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不能歷史性地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當時的哲學家與經濟學家都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而是將之看作是合乎人性的自然社會。這是將資本主義社會永恒化的想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這些人沒有看到,在資本邏輯的作用下,資本家隻是資本的人格化。正是對資本邏輯的透視,使馬克思能夠將自己與當時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區别開來,也才使哲學真正地擺脱了解釋世界的特征。因此,如何揭示資本邏輯與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社會主義思想之間的内在關係,這是我們重釋歷史唯物主義時需要在研究視野與研究方法上加以突破的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視野
今天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一方面是爲了深入理解馬克思的哲學理念,另一方面是爲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理念來面對當代的問題。這決定了重釋歷史唯物主義必須具有當代的歷史與文化視野。
這種當代視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批判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變化。馬克思面對的是剛從封建社會中脱胎而出的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競爭構成了這一社會的重要特征。但在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一次形態上的轉變,即從自由競爭轉向了組織化的社會階段,以福特制爲基礎的現代大工業生產取得了主導性的地位。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又經歷了新的轉變,以電子技術爲主導的後組織化生產階段登上了歷史舞台。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資本邏輯都體現出各自的一些特征。這意味着不可能簡單地以歷史唯物主義來面對當代歷史。重釋歷史唯物主義就必須揭示當代社會的内在結構及其歷史變遷。其次,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西方社會的文化理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盧卡奇與法蘭克福學派面對的是大工業生產的資本主義,而後馬克思主義面對的則是60年代之後的後組織化資本主義社會。因此,我們必須揭示這種社會變化與文化理念變遷之間的内在關係。這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内在要求,也是在當代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時必須加以探索的問題。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的哲學理念,那麼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發展就能夠充分借鑒各學科的研究成果。隻有將這些成果納入到我們的研究視野之中,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新闡釋,真正地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面對當代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