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主要的小行星帶(以白色顯示)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1]。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帶,通常就直接稱為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並造成許多星子相互之間高能量的碰撞,於是清掃了這一區域,造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繼續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在這些軌道距離—柯克伍德空隙—上的小行星,會很快的被清掃入其他不同的軌道內。
在主帶內的質量都集中在幾顆最大的小行星上。在主帶內最大的三顆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只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大約95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小到只有塵埃的大小。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機艘太空船平安的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色彩和主要的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第五顆類地行星
一個早期的假說,早已經失寵的假說,認為小行星帶是一顆行星被摧毀後的殘骸。 在這個假說中有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需要解決:第一,要摧毀一顆行星需要多大的能量?其次,目前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太低,比地球的衛星(月球)還要少!最後,小行星在化學成分上的歧異,很難解釋它們是否來自同一顆行星。
[18]
也曾經有內行星中有第五顆類地行星的假說,但是軌道是不穩定的,因此他會穿越過小行星帶。穿越造成的結果是大量的小行星被從小行星帶拋出,然後這顆行星會被太陽吸收或是被拋出太陽系之外。[19]
新家族
證據顯示新的小行星族仍在形成中(以天文學的時間尺度),Karin Cluster顯然是在570萬年前在一顆直徑約16公里的母體小行星碰撞後產生的。[45] Veritas族是在830萬年前形成的,證據則來自沉積在海洋被復原的行星際塵埃。[46]
在更久遠的過去,曼陀羅族誕生在4億5千萬年前主帶中的碰撞,但年齡的估計只是根據可能成員現在的軌道元素,而不是所有的物理特徵。不過,這一群可以做為黃道帶塵埃的一個材料來源。[47] 其他最近形成的群還有伊安尼尼群(大約在150萬年前後),可以提供小行星帶內塵埃的另一個來源。 [48]
爬蟲人把一顆龐大的冰彗星投向火星和Maldek,準備作為征服的基地,但他們誤算了軌道,木星的巨大引力影響了冰彗星的飛行路線,它將要正中Maldek。Maldek的居民向火星求援,雖然他們彼此還在衝突中,火星人還是同意了一部分人遷進火星的地下基地。當彗星近到幾乎要撞上Maldek的時候,Maldek剛好處於木星,火星和大彗星的引力撕扯下,這導致了它爆裂開,最終形成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這顆冰彗星還導致了天王星 Uranus自轉軸被擾亂,天王星是目前知道的唯一”躺著滾動”的行星,它有著躺倒的、平行于黃道面的自轉軸,而不像其他行星的自轉軸直立和垂直于黃道面,天王星的光環也因此而是豎立的,不像土星光環那樣水準)
===========================================
「地球文明史上最震撼的訪談」。1947 年羅斯威爾事件,護士MacElroy 與外星人艾羅(Airl) 心靈感應訪談(2)
http://blog.udn.com/darrenlin123/4996946
>>行星帶是由成千上萬由某顆被摧毀的行星殘骸組成的,這顆行星曾經處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對於朝向我們銀河系中心行進的太空飛船來說,它適合被當作一個可靠的弱重力起跳點使用。
===========================================
火星男孩講述的史前地球文明演化過程。Maldek行星的殘餘碎裂成我們現在小行星帶。705000BC─ 馬爾代克行星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造成該星球上的人類靈魂的恐懼心結 600000BC─ 星際聯邦對馬爾代克星人進行心靈的治療。
------------------------------------
|
23. 甚麼是波德定律(Bode's law)? 波德定律是利用簡單的倍數計算方法,求得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方法如下:將水星設為0,金星為3,以後的行星設定為前行星的2倍,所以地球為3×2=6,跟著的行星依次序為12,24,48……,將每個設定的數值加4再除以10即得此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以天文單位(太陽至地球的平均距離)為準。 由下表可看到水星到天王星,波德定律都很準確,至於海王星則不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