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29 05:16:06瀏覽324|回應0|推薦1 | |
隸字是中華文字的一種,提到漢字起源,大家的共識是: 倉頡造字。傳說:黃帝史官倉頡發明文字時,令其助理史左沮朗誦記錄。鬼神聽到史左沮的朗誦,在夜間哭泣。說,人類有了文字就會拋棄忠厚純樸,變得虛偽奸詐(淮南子:天雨粟,鬼夜哭,思念漫太古。)這是鬼話,信不信由你。 倉頡仰觀星辰,下觀萬物,發明文字,作“鳥跡書”,震驚寰宇。他在河南新鄭市有倉頡造字台,造共28 個字。第一個字如Y ,但下連一個小尾巴。倉頡造字遺跡有多處,河南虞城縣亦有倉頡造字台。我村碭山縣小楊樓-西邊歸虞城縣,東邊歸碭山縣,原屬江蘇,現歸安徽-笑話。 倉頡造字有功,黃帝賜他姓“倉”名"頡”。倉字由“人一君”三個字組成;人(黃帝)下一君(倉頡),君(黃帝)上一人(倉頡)。後來倉頡亦變成【帝】字輩,即倉頡帝君與文昌帝君平等。至於頡字,有字典說,鳥向上飛,常與頏字合用,頏是鳥向下飛。頡頏(XieHang)為一個詞就是鳥飛貌,上上下下,忽高忽低,意思是不相上下。倉頡的“頡”字在: 新華字典裡有二音:Jie(皆) & Xie (協). 讀頡(Xie)音時是鳥飛。 台灣葉公超編的“國語辭典”(六巨冊)讀Jie (皆)& Jia (賈)二音 。 台灣閻振興編的“中文百科大辭典”裡頡發Xie(協)和Jia (賈)兩個音而無Jie (皆) 音。 鄙人以為讀倉頡(皆)或倉頡(協)都對。 此處頡(協)頏(杭)有“匹配、相等、不亞於”的意思,指的是:他的功積有與黃帝相等的程度。不過,人間事:真不到頭便是假,假到頭來也成真。尤其是大陸與台灣對立時,更多類似例子,如台灣讀垃圾“Lasa ”,大陸讀“Laji ”,也有讀Liji 的,不足為訓。大家都說倉頡(皆)造字,如果有人說“倉頡 ( 協 )造字,”聽起來好像怪怪的。我覺得,身為炎黃世冑,對自己文字應該有多一些了解。這也是我樂意接受網上演講的原因之一. 舉例:廣東省有個城市叫東莞(Dongguan ), 我在電視上聽記者讀 Dong-wan (東晚) 。該字有二音:Wan 和 Guan ; 讀Wan 時是副詞 :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讀Guan 時,是名詞:水蔥類植物。參加的【參】字發三個音,寫法也不一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太多了。 二.中文漢字發展的順序: 先秦文字:1.甲骨文:11-14BC; 殷商時代,王室用於占卜,即神諭(ORACLE),是刻在龜殼、獸骨上的文字,是中華最古老的文字(非倉頡造)。2.金文:殷墟出土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名鐘鼎文。商朝金文已經開始萌芽;周朝鼎盛。3.石鼓文:竹木牘、帛書、石刻等。石鼓文是東周秦穆公使用的文字,是秦朝官文小篆的前身。(有人說以上三種文字通稱為大篆。)4 。籀文 “Zhou-wen”,籀文即大篆,是小篆(秦篆)的前身。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籀文),後失落6 篇,東周許慎(說文解字作者)收藏9 篇,共225字,為今研究大篆者之依據。(中國方塊字字體共8種-加上簡體字一種共9種) (A)篆書:平常我們所說的篆書是指小篆而言,又名秦篆,是由李斯負責製作。秦滅六國後,事情繁多,所以實施 “車同軌 ” “字同文 ”政策。統一文字乃屬急務,小篆遂代替大篆成為官方文字。 (B)隸書:程邈、王次仲為代表。 (C)草書:王羲之為代表。章草(隸字求快而字潦草變成章草= 急就章)、今草(王羲之為代表)、狂(藝術化-顛張【旭】醉【懷】素為代表。) (D)楷書:鍾繇(楷書鼻祖),但是有人說他不夠格。另一說:唐人張懷瓘【書斷】中:楷書為漢初王次仲所作。又有一說:東漢末年蔡瑁的【勸學篇】裡記載,“楷書創始人是王次仲。” 篆書、隸書、楷書代表一個文化的主流,而草書、行書乃為輔助文字。 本文聚焦只在隸書,其他書體偶爾略有涉獵而已。隸書是漢字古字(象形)與今字(符號)的分水嶺,擔任著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 ( E )行書:綜合書法,彌補楷書之緩慢及草書之難認。沒有固定的代表。是一種藝術兼實用的書體。草、楷、行三種書體之順序並無一定的說法。本文採取草、楷、行之順序。原因是:隸書書寫時求快,所謂【急救章】,自然會潦草;久之則變成【章草】。然後發展出今草和狂草。 三.隸書的創作: A。程邈創作說:程邈,長安杜陵人,為一秦吏,得罪了秦始皇,被囚10 年。他在獄中將3000 個曲線的篆字改成直線的隸字,然後呈給秦始皇。秦始皇喜歡,放他出獄,並任命他為御史。所以,隸書是程邈創作的。 B。王次仲創作說:在唐人張懷瓘的“書斷”裡,另有說法。大意是: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變倉頡書為隸書。秦始皇正急於找熟悉隸書者,得悉此事,便召見王次仲覲見。可是,王三征不至。皇大怒,派人以檻車捉來。可是,當檻(Jian)車行至半途,王次仲變作一隻大鳥飛出槛外,向東高飛而去。途中掉下兩根翮羽(翮音禾)落在北京市延慶縣西北25 公里附近的山上,該山曰大翮山和小翮山。這個故事屬於神話,可能和劉邦的故事相似 ,為情勢所逼,負責人將王次仲放掉了。(負責人恐怕也跑掉了,因為了解秦法的嚴苛) 事實上,任何一種文字決不是一人、一地、一時所完成的。程邈和王次仲可能對隸書特別有貢獻,所以就以他們二人為代表,說是他們創作的。 篆書是唯一政府公佈代表國家的文字。可是,篆書(小篆)書寫困難緩慢,隸字簡易快速,秦朝事多,急於處理,使用隸書十分普遍;可是為何不採用隸書為秦朝官方文字呢?因為隸字是隸人,即犯人、奴隸、獄吏、獄卒、低級徒隸之輩創作使用的文字,認為不登大雅之堂,所以不能視為官方文字。歷代皇帝或政府官防,及個人私章都是用篆書,未見過用隸字的。 古隸:最早的隸書見於戰國後期稱為古隸(是隸書發展中的文字,即隸化期的文字)。80年在四川青縣戰國墓穴出土的一個木牘證明秦武王二年309BC, 早於秦始皇統一六國63年,就有隸書了,是漢字最早的隸書。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一千多個竹簡,是秦朝五年隸書(篆隸合體—閱本人杜撰的醉竹-圖)。馬王堆出土更多的古隸(亦是篆隸合體)。秦朝只有短短14年的歷史,對漢文字發展史上具光輝燦爛的一頁。 四.隸書的成熟:西漢沿用秦朝的文字,使用篆書和隸書,但使用隸書更為普遍。可是,碑刻甚少,原因是王莽篡漢,登基後下詔磨滅漢碑。到了東漢,朝野上下都用隸書,隸書別名 “八分書”,隸字變成遍方,向兩側展開,講究波磔俊美。八分書又稱為今隸。東漢章帝下詔,令公卿大臣上書時一律用隸書,這便確立了隸書的官方地位。 東漢隸書名家甚多,碑刻有一千餘種,但以蔡邕、鍾繇最為出名,所以東漢名碑都歸功於他們二人手筆。實際上大多數有名的碑刻都是記錄別人的事蹟,刻字者除少數外皆未留名。例如:曹全碑並非曹全所刻。 隸書成熟於東漢,並有輝煌的成就,其原因有一下數款: #統治者的提倡,重視書法藝術:如靈帝好書,征天下隸書名家百餘位於鴻都門示範隸書藝術。 #知識分子求取功名、出仕升官的必備條件。 #刻石記功之風大盛。 #太平盛世,民眾求美之心、審美之能大增。 #書法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書法名家受到尊敬。唐代大書法家有:惟澤;韓擇木;李潮;李有鄰;徐浩等。 五.隸書的衰退:據說: 原因甚多,主要是由於新字體行、草、楷的盛行。相較之下,隸字顯得呆滯笨拙,書寫緩慢,一般人興趣遂轉移到別的書體上了。特別是楷書,南北朝時全面進入楷書時代。楷書名人輩出,氣勢磅薄,已經變成中國的標準文字,所以叫【楷書=Regular Scripts 。 】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書法新體蓋舊體。”所以,隸書就逐漸衰退下來。衰退是氣勢減弱,並非消失。這一衰退持續了1400多年。直到清朝,才開始復興。 楷書之來源另一種說法:子貢在孔子墓前植一棵楷樹,楷樹直立不曲,代表孔子精神。為了尊孔,所以叫楷書。 六.隸書的復興 :清朝,特別在嘉慶、道光年間,隸書開始復興。原因是文房四寶的進步,書畫文藝昌盛,政府官員的提昌。考古學之興起, 漢碑大量發現 。 清朝隸書大家:先有鄭簠、朱彝尊、金農等人復興篆隸,師法漢碑;繼有鄭燮、鄧石如;趙之謙;何紹基;楊峴(見山);陳鴻壽;鄭汝器;萬經;楊守敬;伊東綬;吳熙載等人發揚光大。 民國:陳景舒;謝宗安;劉炳森等人亦致力於隸書研究。金農的書法很怪,曰漆書,墨濃如漆。 PRC大隸書家多得不勝枚舉。眾多書法家使隸書變成既藝術又使用的書體。 周杰倫的“青花瓷(方文山填詞)”一曲,無疑地是2008年春晚的亮點。可是,鑑賞家馬未都指出:“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是一個錯誤。他說;“青花瓷自誕生成為瓷器霸主後,歷經700年,其瓶底從沒見過書漢隸字樣。”此處僅證明漢隸的普遍使用。 七.隸書入門:字無百日功:#正面:王羲之- “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成,天性靈者,百日即知其本。 ”#負面:有人說學習寫字沒有捷徑,非長時間磨練是學不好的,即 “字無百日功 。 ”後來演變成自謙之詞。說自己的字還沒有百日之功,不足道也。 不管如何,首先要下決心。學寫隸字困難嗎?我用清朝彭端淑先生的散文 “為學”開場白作答。“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寫隸書有難易乎?曰:“寫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寫,則易者亦難矣。” 入門:學寫隸字有人主張先從篆書學起,有人主張先從楷書學起,也有人主張直接學寫隸字即可,但要有好的名帖。各說各話,都言之有理。應該考慮自己的時間、情況、目的等而定。 要領:入筆(起筆),運筆,收筆,都有一定的法則,必須注意。 隸楷都一樣,入筆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筆鋒啟筆時先轉個圈,然後筆鋒在中央以不等速度進行,收筆時與楷書不同,隸書可以出鋒及偏鋒,是為了波磔關係。 原則:“蠶頭燕(雁)尾”是寫隸字(今隸=八分)的最基本的守則。 結構:隸字呈遍方形,向左右展開。隸字與楷書不同處主要在於隸字有波勢(波磔)。 例子:如孔子(見圖),【孔】字之左旁【子】字含有篆字痕跡味道甚濃。右旁顯示一個巨大的波磔。【子】字之下鉤變成巨大之左波勢。一個字只有一個主要波磔,可在左,亦可在右。 楷書:科學是異中求同,藝術是同中取異。大體上說,楷書有固定規律,除了胖瘦之外,筆劃上一點也不能改變。而隸字則否。 在下發現寫隸字有了基本功力後,就可“隨心所欲不踰矩”的創新,幾乎各有各的體。清朝隸書名家輩出,各有各的格調和品味。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用遍筆書寫,橫粗豎窄,似無蠶頭燕尾規定。如禮器碑的馬字,只有三點,也沒人說不對。曹全碑的嶽字將山字擺在下面。明朝竹畫家夏昶(仲昭)可將日字擺在左邊,如勤字,楷書寫法左下為三橫,若寫兩橫則屬錯誤。宋楚瑜當省長時題字 “ 天道酬勤 ”隸字,勤字左下少了一橫。有人說“寫錯了”。但是,隸字書法家說,沒錯。又如秋字,隸字可寫左禾又火,亦可寫成左火右禾。基於此,禾火二字上下顛倒則成四字,這樣可乎?答案:不可。隨心所欲可以,但是,必須“不踰矩。”也就是說有所本。國家字典,碑帖,名人作品,古書上有的,就是依據。樹字有28種寫法。福壽各有百種。寫法雖然千變萬化,各有特色,但是,必須把握原則不踰矩,不可脫離原則而胡亂來。 著手:有人主張先學篆書再學隸書,也有人主張先習楷書再習隸書。更有人說直接習隸字。敝人認為先習楷書較好,因為前者不必再花一番識字的功夫。亦即楷書和隸書大體上是一樣的,篆書則否。 老師:如果有老師指導固然很好,沒有老師也可以自學。中老年人業餘學習者多半是為了興趣,不一定要有老師。孔子就沒有一定的老師。 敝人將學習歷程分五個階段:知墨;愛墨;樂墨;醉墨;職墨。 知墨:包括下決心,準備工具,研讀書法知識,選帖,開始書寫。經過一段時間會遇到瓶頸,克服瓶頸後則進入坦途,然後就進入下一個愛墨階段。 愛墨:隸字書法功力有些進步,自己也漸漸愛好隸字書法。 樂墨:寫字變成快樂的事。即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 醉墨:如同喝酒一樣,寫字上了癮,不寫不舒服。敝人有早起習慣,起床後先燒杯咖啡,進入書房,開始做兩件事:寫字和畫竹。自從20年初新冠猖獗後,待在家裡的時間就多了,這也是新冠給我帶來的一個不錯的副作用。 職墨:所謂書畫同源,但是,在“職業”這一點上二者是有分別的。賣畫的人不在少數,但是,賣字的人就很少;因為,喜歡畫的人比喜歡字的人要多得多。此外,小書法家,販夫走卒,平民百姓,字寫得再好也無人問津,因為落款者不登大雅之堂。況且名書法家多為達官貴人,他們不會用自己的字出售賺錢。他/她們用字作社交活動,所得利潤更多。 選帖:今天學寫隸字者大多以乙瑛碑、曹全碑、禮器碑為範本。有人主張先選乙瑛碑,因為乙瑛碑的波磔明顯。我個人也是先選乙瑛碑,然後寫曹全碑。曹全碑字多、完整、而且清麗流暢,逸緻翩翩。其他張騫碑端整雅練、西峽頌方整雄偉,禮器碑工整剛健,都是有名的很有特色的碑刻。 八.結論:隸書研究目的是追求一種文字美的藝術。隸書之美分四部分: 1.筆劃美:。一個字的每一部分都美,包括橫、豎、點、捺、鉤、挑等,不容有任何一部分不美。如果以人來比喻隸書的美,筆劃美則為人的天生麗質,如同人的五官百骸沒有一點缺陷。據云,王羲之的兒子習字時忘記一點,其父補上。王母看過兒子的字說,“吾兒習過三碗墨,只有一點像羲之”。這證明筆劃美的重要-一點見真章。真品、仿品天淵之別原因在此。 2.字形美:是整個字體美,各筆劃之排列適當,保持平衡。以人而言,服飾打扮得體,線條優美窈窕,氣質高貴可喜。令人喜愛親近。 3.章法美:即整個作品的排列、落款、用印、留白等都必須恰當,如同人之交際活動,人際關係必須恰當適中,言行舉止得體,待人接物合理,在任何地方都受人喜愛尊敬。 4.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風格神韻而言,亦即指精神方面的事情。以人而論,就是學問、道德的修行。蘇東坡說,書法的美有五個要素:神、氣、骨、肉、血,缺一不可。敝人認為“神”即是意境美;“氣”乃是章法美;骨、肉、血就是筆劃美加上字形美。所以,前三項為習字,後一項是讀書。一二三項為字內功夫,而第四項則為字外功夫。當我們致力於字內功夫(形而下)時,我們也同時獲得許多字外功夫(形而上)益處;也就是說,練習寫字時,同時獲得一些知識學問及品德修養。例如:鄙人練習隸書時,寫了許多唐詩,本來對唐詩一竅不通的我,無形中也對唐詩及其作者也略知一二。如:唐詩裡有古詩、樂府、絕句、律詩,有何不同?樂府是唐太宗設立的一個政府機關,專門負責管理娛樂方面的事,包括人事、經費、作品、演出等。樂府作品就是可以演唱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等。律詩有五言七言,四聯八句:第三四聯除了押韻外,還必須對仗(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圖:見次北固山下。(題外話甘露寺劉備招親)(律詩最難,如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人的美有多種變化,字的美更是變化無窮。要達到美的程度必須要有上述四個條件才行。怎樣才能達到美的標準呢?就是肯下工夫。所謂“鋼樑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學無止境,虛心向學。有恆為成功之本,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努力不懈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成功的故事(視時間而定):一位青年看見蘇格拉底在河邊釣魚。前去請教一個問題;做事情怎樣才會成功?蘇格拉底未答話就把那青年推進河裡。那青年人以為蘇格拉底開玩笑,正要上岸,蘇格拉底隨即跳下河裡,並把那青年人的頭使勁的壓在水裡,好像要把他淹死。這時,青年人緊張了,拼命掙扎逃脫蘇格拉底的控制,逃上岸來。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要害我?”蘇格拉底才說,“這就是我的答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