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屯踏青酸菜魚推薦 》每一口都是新鮮感:酸菜魚的味蕾饗宴
2024/01/16 01:32:33瀏覽13|回應0|推薦0

刁民酸菜魚 VS 踏輕酸菜魚:小玉的味蕾大評比!

嗨嗨,大家好!小玉我又來了~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瘋「酸菜魚」,說真的,我也超愛啦!所以我決定探訪市面上最火紅的「刁民酸菜魚」與「踏輕酸菜魚」,給大家一個最真實的試吃比較。

首先,踏輕的酸菜有一種獨特的清新,像是初春的微風,吃進嘴裡整個人都覺得舒暢。而魚肉的嫩滑更是令我驚艷,真的每一口都想再來一次!

而對於刁民呢,他家的酸菜魚味道偏濃郁,有種鄉村自家泡製的感覺,超有古早味!魚肉部分也很扎實,每一口都能嚐到滿滿的肉感。

不過說到口味選擇,刁民的選擇比較多一些,每一次去都可以試試不同的口味,真的是適合喜歡嘗鮮的我~

什麼是酸菜魚?

酸菜魚這道料理不只有滑嫩的魚肉,那獨有的酸辣湯頭更是一絕!

這道魚真的是來自於重慶!起源於渝派川菜,滋味獨特,有點微辣但卻又不會覺得膩。每一口都讓人忍不住再來一口!

一般人要還原這道菜,流程是真的複雜,想要做出這樣的美味,光是食材的選擇就非常複雜!

鮮魚:選擇草魚的中段最佳,因為那裡的肉質多而且刺少,而且過油之後再烹煮會更嫩滑。
酸菜:四川的大罈醃酸菜最具特色,但其實用臺灣的客家酸菜也能煮出濃厚的風味!
湯頭:要選用風味醇厚的高湯,這樣湯頭和食材的味道才會和諧。

這些步驟小玉我看的頭都暈了,所以直接買成品回來簡單料理一下就好啦

接下來就由我來比較目前市面上各自雄踞山頭的「刁民酸菜魚」與「踏輕酸菜魚」,來比較兩家各自的特色,各位看官可以根據你的喜好選擇就對了!

但如果小玉要挑一家的話...嘻嘻,那就要看我的完整評比囉!趕緊繼續看下去吧~

踏輕酸菜魚試吃報告


踏輕酸菜魚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買回家,自己烹飪,尤其小玉家裡有一個老媽在,交給他就對了,原本小玉對於酸辣的東西就比較愛好,也是抱著嘗試的心情來試試!

踏輕酸菜魚的湯底特色

首先,那自家製的酸菜湯底真的讓人驚艷!一開始喝,有點點的酸味,然後辣味就跟著上來,還有那麻麻的感覺喔!嘻嘻,不過論油和鹹的部分就不太明顯啦,所以完全不會覺得膩口。我以前吃過的酸湯、酸菜魚比起來,這家真的是更耐吃!💕

尤其它們的酸菜完全不用添加物醃製喔,只有用鹽,超級天然的啦!而且喝起來的酸味超級溫和,還能品嚐到那原始的芥菜鮮甜,超級無敵好喝!💕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太重的酸、辣、鹹、油的口感,但踏輕酸菜魚的調味真的剛剛好,對我來說超級好吃!

踏輕酸菜魚的魚肉鮮度

再來說說魚肉~是有帶皮的那種喔!魚肉超滑、皮有點Q,每一口都能品嚐到魚的鮮甜。而且魚肉真的好多好多,份量超足,兩人分享剛剛好,價格還很可愛喔!

再來是他們用邱家兄弟生態養殖的鱸魚熬煮的湯,口感真的有深度、有層次,讓我真的是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那魚肉部分,他們用的是脆口的烏鱧魚片,而且喔,他們不用裹粉、也不用粉漿去增加重量,超級實在的!

那白肉的部分真的像我喜歡的酸菜白肉鍋,嫩嫩的,再配上那又酸又辣的湯汁,完美啊!尤其可以聞到一絲的桂花香,我都快醉了~~~

踏輕酸菜魚的門市位置

★遠東百貨-信義A13店★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


📍營業時間:平日11:00-21:30/假日:11:00-22:00

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HAIBAO

刁民酸菜魚試吃報告

前幾天我跟姐妹淘去了超夯的「刁民酸菜魚崇德店」,妳知道嗎,人超多的啦!我們選擇了下午三點多去,但竟然還是等了一個多小時,差點讓我和姐妹們累壞了,接近五點才進去喔!

店家是兩層樓的獨楝建築,裝潢風格超級有特色!牆上寫的「不當愚民當刁民」和「刁民我驕傲」真的好有個性,感覺很潮很年輕!

當我們坐下來,座位真的很寬敞舒適,我們就坐在二樓。

我們這次點的是秘罈酸菜魚(中盛),真的,當魚端上桌,那個盤子超級美,白底藍字,我馬上拍了好多照!

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油條,所以幾乎都挑掉了!

刁民酸菜魚的湯底特色

那個香濃的龍骨高湯底,搭配上滑溜溜的豬五花,還有我最愛的寬冬粉和木耳、金針菇呢!而且魚片川燙得恰到好處,軟嫩得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片。最後,那一淋的刁民特有的花椒油,瞬間讓整個鍋物的味道飛起來!真的是太迷人了啦!✨🍲

刁民酸菜魚的魚肉鮮度

魚片吃起來真的Q彈又滑嫩,還有魚皮的膠質,酸度也剛剛好。不過我們還加了一些其他配料,像豬肉片、金針菇等,這樣才有吃鍋的感覺。

踏輕酸菜魚與刁民酸菜魚的終極結論評比

踏輕酸菜魚

刁民酸菜魚

湯底口感

邱家兄弟生態養殖(鱸魚骨)

的鱸魚全魚骨長時間熬煮

湯色濃白微稠

天然骨膠入湯,濃郁滑順

龍骨湯頭(豬骨)

酸菜來源

新鮮芥菜產地直送

保證純鹽醃酸菜

色澤偏暗綠色,不加黃色素

以老罈鹽醃酸菜為主

魚肉部位

正統脆口烏鱧魚片450g

約3~4人份,烏鱧魚片

不裹粉,不用粉漿

去騙重量,堅持不偷斤減兩

烏鱧魚片

配方工法

由乙級廚師30年經驗搭配 天然乾燥桂花、雞心椒、 藤椒、青紅花椒 、調配最佳口感佐料 

四川風味為基底進行改良

加入龍骨高湯及豬五花、寬粉、木耳金針菇、魚片及花椒油

踏輕與刁民的酸菜魚,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和風味。踏輕的湯底口感細緻且醇厚,配合其特有的酸菜來源,使得每一口都有著深厚的味蕾體驗。

而刁民的魚肉部位和配方工法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湯底、魚肉和酸菜完美結合。

不過,在多方面的比較後,個人覺得踏輕酸菜魚略勝一籌,不僅在口感上更為協調,連整體的食材搭配也更具巧思。當然,選擇哪一家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喜好,但踏輕酸菜魚確實值得一試。

 

高雄踏輕酸菜魚推薦身處於這繁忙的時代,我們常常渴望找到那份源自記憶深處的味覺慰藉。踏輕酸菜魚,正是這種慰藉的完美詮釋。它將酸菜的開胃與新鮮魚肉的嫩滑結合,為我們呈現一道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帶有現代創意的料理。

當你品嚐踏輕酸菜魚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那濃厚的魚湯和酸菜帶來的獨特酸香,仿佛置身於一場味蕾的盛宴。這不僅僅是一道菜,而是一段故事,一份記憶,一次與家人朋友的共聚時光。臺中酸菜魚推薦

踏輕以其獨特的烹飪手法和精選食材,確保了每一位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這道料理的最佳品質。而它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的便捷與效率,更讓這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便能品呚家的味道。屏東踏青酸菜魚推薦

結語,踏輕酸菜魚不只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心靈的慰藉。在這充滿變動的都市節奏中,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停下來的理由,讓我們與摯愛的人共同分享這份獨特的美味,並回味那些美好的回憶。讓踏輕酸菜魚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帶給你無盡的幸福與滿足。高雄酸菜魚推薦

開車接人, 吃餅倒水。 問海說月, 給錢送米。 >>>更多美文:自創詩

流淌在夢中的小河 文/落花人獨立 昨晚睡下,很少做夢的我,又回到了故鄉的小河,好多次夢見小河了。小河,總在夢中流淌著歡樂的旋律,載著我漂向遠方。 小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文,關于家鄉的。開頭一句總是:我家門前有一條小河。從小到大,我居住的地方,確實都有一條小河。清澈的河水,唱著歌兒流向遠方。 孩子時,一條小河彎彎曲曲繞著小村流過,像給小村圍了一條銀白色的圍巾。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水缸。傍晚放學后,邀上幾個小伙伴去西江下挑井水。大約有一里多遠,來回要幾趟才能把水缸裝滿。偶爾貪玩忘了挑水亦或是被老師留下了,那水缸里就只剩下一點水。媽媽煮飯時,打開蓋子一看,輕則挨罵,重則“竹絲炒肉片”。我現在還埋怨媽媽:“個子這么矮,都是小時候挑水壓的,那么瘦弱的身子,挑著那么重的水,怎么長高?”媽媽笑著說:“也有長個子的,是你自己不長,怪不得別人。”說完我們倆就哈哈大笑。若是沒有井水用的第二天早晨,媽媽早早把我叫醒,讓我去小河里挑水來喝。媽媽總說:“早晨的河水也是干凈的。”那水確實能照見人影。 高中的一年暑假,邀了一伙美少女到鄉下家里玩。那時候農村條件差,沒有洗漱間。晚上帶著女同學跳進河里洗澡。一絲不掛站在水中央,青春的軀體像熟透的石榴,隨時都要迸射出激情的火花。突然聽到一聲:“有人!誰?” 嚇得大伙趕緊往岸上跑。后來才發現是有人惡作劇,把那女同學痛扁一頓。哈哈大笑著說:“都錯了,應該躲在水里才是,怎么反倒跑岸上去嘛。” 那時候,不同時間,總有不同的人在河里洗去滿身的疲勞。 結婚后,先生家前門也有一條小河。河水不深,常年能看到石頭探出頑皮的小腦袋。夏天,我 和先生經常去河里翻石頭,運氣好的時候,一塊石頭下面就躲著一只螃蟹。每次看到,我不敢抓,大喊:“快過來,快過來,這里有一只。”老公就在河里奔跑著向我 沖過來,有時候腳一滑,跌一跤。我便哈哈大笑,這下螃蟹也就跑地無影無蹤了。抓完螃蟹后,拿回家放油鍋里一炸,香酥脆嫩,一轉眼就只見碗底。 家鄉的小河總是清淺的在我的記憶里纏繞。只是那種清澈已是不可見了,如今看到的只是一條堆滿垃圾的小河。什么時候才能重新見到曾經那樣清澈的小河呢? 流淌在村莊旁的小河 文/都市農夫 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魚和米,都離不開水,大河小溝在蘇北平原隨處可見。在我家的西邊不遠處,二百米左右吧,有一條小河靜靜地依偎在村莊旁邊。小河沒有名字,它的源頭是長江,途經南官河、蔡圩中溝等水道,曲折回旋,緩緩穿過莊子。河水清澈見底,干凈可人,兩岸楊柳依依,隨風飄蕩的柳枝倒映在水中,逗得魚蝦來回嬉戲。多少年來,人們在這里抽水澆田,洗衣淘米,取水燒飯,這條無名河養育著潘莊小莊的幾百口人。 在小河的岸邊,每隔幾十步就有一個水碼頭,我們叫“水跳”,大都選擇水草少、水面開闊的地方,安放一個水跳,在河半中位置立起一個梯形的木頭架子,跳板用兩三塊厚實的木板拼起來,一端搭在水邊的岸上,一端搭在梯形木架上,方便人們洗衣挑水。做一個水跳要不少木料,材料錢由鄰近的幾戶人家共同出資。 擇好的菜用竹籃子裝好,連同淘米簍,一起由家庭主婦提到水跳上。洗菜容易些,菜籃子淹在水里,手在籃子里攪動,再拎起來顛顛晃晃,反復幾次菜就很干凈了;淘米要眼明手快,一邊淘一邊揀出小石子。白白的淘米水引來成群的小魚兒,它們貪婪地吃著不小心灑出來的米粒,大人只用手揮揮,孩子們則連水帶魚捧在手里玩玩,水從指縫漏得差不多時,把小魚兒重新放入河里。那時的小魚真是幸運,要擱在現在,早被一網打盡,做成腌菜燒小魚了。 每天早晨,主婦們拎著一籃子的衣服,先在水里搓洗,然后就著水跳板,掄起棒槌,“啪啪”一頓猛捶,在岸上等候的其他女人則張家長李家短地閑扯著。擊打聲,說話聲,歡笑聲,流水聲,打破了河邊的寧靜,農家新的一天開始了。 夏天河里水大,是我們這些孩子的天堂,有趴在河邊撲騰著雙腳學游泳的,有站在水跳的梯子上高臺跳水扎猛子的,有貼在河沿用泥草封堵螃蟹洞的,有伸出細膀子在洞里捉黃鱔的,有練踩水捎帶踩河蚌的,洗菜洗衣的大人不時抬頭看看,說聲“小心一點”。有次可能是水泵抽水太猛了點,河里的水越來越淺,大魚小魚清晰可見,幾乎無處藏身,我急忙回家拿個大挎籃,和幾個孩子一起跳進河里,把水攪渾,魚東奔西逃,慌不擇路,我們把籃子沉在水下,待魚逃來,再猛地朝上一拎,呵呵,有人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卻打上一條大鰱魚。 有一年的夏天,天像漏了,大雨幾天不斷,河水猛漲,漫過河堤,越過田野,站在我家西邊的大路上,水幾乎就在腳下,放眼望去,直到南官河邊,一片汪洋,洗衣洗菜的小河早已不見蹤影,平時看上去很高的楊柳,此時只有樹尖露在水面,宛如一簇簇水草。“發大水了”,大人們的言語焦慮不安,臉色像天一樣沉重。中午,還是大雨,忽然爸爸從雨中急急忙忙跑回來,邊跑邊說“要倒壩了”,卸下大門的門板,夾在腋下,腳不著地又沖進雨中,與莊上的人一起奮力守護世代居住的家園。 冬天的河水很安靜,農閑下來后,有點捉魚技術的人穿起水鬼服下河撈魚摸蝦,換幾個油鹽錢。站在岸上看熱鬧的我們,縱使在陽光下也感到寒意逼人,不由得問問摸魚人冷不冷,得到的回答是“摸到魚兒手不冷”,但我始終認為一定是很冷的,只是為了生計顧不得那么多了。南莊的一個瞎子,一年四季以摸魚為生,養家糊口,大冬天的也不例外,現在想來依然心生惻隱。 冬天有時冷得出奇,河里的冰結結實實,人甚至可以在冰上行走,媽媽一大早去河邊洗衣服,用棒槌硬是敲不開,后來回家喊爸爸,帶著釘耙好不容易砸開一個小口子。河面頓時變成孩子們的游樂場,以前要繞好遠的路才能到對岸,現在小跑幾步即可到達。我們腳下踩塊小冰塊,來回溜冰;或用一小塊碎冰摔在冰面上,比誰的滑得遠。 家家戶戶門前總有一口水缸,用來解決一家老小的吃水問題,一副水桶是家里的必備工具。吃水主要靠水缸,要經常去河里挑水,把水缸裝滿,這是個力氣活,挑水的任務大部分是爸爸和兩個哥哥的。上初中后,他們有時不在家,燒飯卻又急等著用水,我就只好硬著頭皮去挑水。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力氣活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肩膀的老繭也是逐漸磨出來的,一擔水七八十斤,我剛擔上肩,扁擔硌得肩膀生疼,百把米的距離要來回換肩好幾次,后來看了電影《少林寺》之后,便也學那個小和尚,改用兩手提水桶,疾走幾十步,停一下,再快走幾十步,肩上是輕松多了,可滿桶水到家就剩半桶了。 分田到戶后,為提高產量,種田使用化肥農藥的多了,河水開始受到污染,吃水漸成問題,莊上已經有人家開始打井,最早的一口井大概在1978年。這口井距小學校很近,盛夏時節,學校的很多同學拿著鹽水瓶、軍用水壺等喝水器具,到她家灌水,平時喝慣河水,忽然喝到井水,覺得無比清甜,井水溫度低,更是感到透心的清涼,如飲甘泉。 1980年我們家也準備打井了。那不能叫打井,是名副其實的挖井,爸爸把屋后的一塊雜草叢生的空地清理干凈,與鄰居吳三小等人手挖肩挑,全無科技含量,采用最原始的辦法,大面積開挖,挖到見沙土冒水,自下而上一節一節地豎放水泥涵洞,再回填泥土,夯實,一口土井就誕生了。人們依水而居,自從有了這口簡易的井,往常亂草橫生的地方人氣漸旺,附近幾家常來此打水洗衣服,夏天孩子們也圍在井邊沖涼嬉鬧。但由于是人工挖的,比較淺,1987年前后就斷水了。 莊上打井的人家越來越多,人們去河里洗菜洗衣服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河水也越來越混濁,慢慢地,小河淪為人們傾倒生活垃圾的場所,臟亂不堪,它日漸衰老,被拋棄了。塌陷的堤岸,彎曲的河道,時斷時續的河水仿佛在嗚咽,傾訴著被時代變遷所冷落的哀怨。 我每次回故鄉時,總不由自主地走到老家的原址,試圖找回一點過去的影子,可無情的時光阻斷了我的視線,開發商移走了高大的白果樹,填平了那條曾經哺育過我們的小河……這是我魂牽夢縈的土地嗎?我疑惑了,仿佛踏進別人的家鄉。 斗轉星移,滄海都可以變成桑田,一條小河也就更無可能逃過注定的劫數。故鄉?他鄉?我不敢多想,只默默祈禱那條小河以后常常能進入我的夢鄉。 一條神奇的小河 文/焦目祥 古鎮,因歲月長河的積淀,總會流傳一些神奇,流傳至今的,一定都是經典。皖南山區石臺縣的七都古鎮,當然也不例外。且不說“小小石臺縣,大大七都村”的傳奇,也不說豆腐干的“臭”名遠揚,單說緊靠古鎮西北邊的一條小河,就充滿了神奇。 小河的源頭是龍頭山,植被良好的山體,猶如一條綠色的長龍,蜿蜒數十里。山嘴似乎是龍頭一擺,定格突出在古鎮的西北角,守護著山腳下星羅棋布的粉墻黛瓦。但這條小河的水不是山表水,河水是從山體內流淌出來的。根據裸露的巖石來分析,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蔥郁植被的掩映下,我們無法窺探山體內部的結構,其中隱有幾條暗河、藏有幾處溶洞,不為人知而已。從龍頭山嘴里流淌出來的水是恒溫的,冬暖夏涼,所以這里簡直就是人間天堂。 尤其是這隆冬時節,別處的水寒得“咬”人手,而此處卻是溫暖如春,來此洗衣漿衫、淘米擇菜,是一種享受。主婦們總有洗不完的物件,這里總是聚集著很多人,猶如集市。棒槌的擊打聲、撩動水的“嘩嘩”聲、歡快的談笑聲……此起彼伏,不亦樂乎。一條極不起眼的小河,默默流淌著清涼或溫暖,吸引著無數村婦而趨之,這是否有點神奇? 水量基本上是穩定的,外界的風雨或干旱,似乎與它無關。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村婦們拎著腰籮,去考坑河里洗衣漿衫,個個愁眉苦臉的。尤其是冬天,手指凍得就像紅蝦子一樣。云游至此的羅隱先生看到此景,具有菩薩心腸的他頓生憐憫,決定助這些苦難的村婦們一臂之力。于是他帶著她們來到龍頭山,用拐杖往龍嘴里一搗,豁然開口,一股清泉汩汩而出。有村婦上前用手一探,居然是暖和的,讓她們喜笑顏開。有人說,水量要是再大一點就更好了。羅隱把拐杖伸到洞里左右一別,水量就大了很多。他丟了一句禪語:“細水長流,不可貪多。”就地一轉而消失了。從此,古鎮旁邊,就有了一處溫泉,一條小河。水質優良,清瑩剔透,滋潤了一代代的七都人。 這條河,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一般的河流是上游像水溝,一路上接納支流,越往下水面越寬闊。而這條河的上游開闊,碧波蕩漾,到下游卻變成了一條水溝。誠然,河和溝沒有絕對的區分,憑感覺你說它是河就是河,你說它是溝就是溝。這條河穿越大片良田東去,不斷被截流,流著流著,流到下游就變成了一條無名水溝。 說到名字,更是這條河神奇的地方了。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有名字的,就像人一樣,不論雅俗,人人都有一個名字。可是,這條河的名字,七都人到現在都說不準,更別說寫出來了。這種奇怪的現象,實屬罕見,令人詫異。 有人叫它西門河,因為河的源頭在西邊。受方言的影響,說出來后就變音了。但事實上,它具體的位置應該是在西北角。所以方位論,是有點牽強附會的。 有人叫它絲茅河,因為河的兩岸長滿了絲茅草。以岸邊生長的植物來命名,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有人叫它思母河,因為母親來這河邊是最勤的,洗洗涮涮,不辭辛勞。為紀念母親的辛苦勞作而命名,多少帶有一點主觀和臆想的色彩吧。 有人叫它石冒河,因為河水是從石頭里面冒出來的,這是不是有點想當然的意味呢? 還有人叫它石茂河,因為源頭,河底以及河的兩岸,遍布了大大小小不計其數茂密的石頭。這和以絲茅草來命名,不是如出一轍么? 不一而足,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七都人的“母親河”啊,我為你感到委屈。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七都人,從古至今,居然無人能明明白白地喊你一聲,準確無誤地為你記上一筆,而你依然無怨無悔默默地流淌著…… 你流淌的豈止是水哦,你流淌的是滿滿一河的愛啊!向你致敬,神奇的小河! 神奇的小河 文/焦目祥 一個地方歷史久了,積淀也因此深厚,總會流傳一些神奇,而流傳下來的,一定都是經典。 七都當然也不例外。且不說“小小石臺縣,大大七都村”的傳奇,也不說豆腐干的“臭”名遠揚,單說緊靠古鎮西北邊的一條小河,就充滿了神奇。 小河的源頭是龍頭山,植被良好的山體,猶如一條綠色的長龍,蜿蜒數十里。山嘴似乎是龍頭一擺,定格突出在古鎮的西北角,守護著山腳下星羅棋布的粉墻黛瓦。但這條小河的水不是山表水,河水是從山體內流淌出來的。根據裸露的巖石來分析,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蔥郁植被的掩映下,我們無法窺探山體內部的結構,其中隱有幾條暗河、藏有幾處溶洞,不為人知而已。從龍頭山嘴里流淌出來的水是恒溫的,冬暖夏涼,所以這里簡直就是人間天堂。 尤其是這隆冬時節,別處的水寒得“咬”手,而此處卻是溫暖如春,來此洗衣漿衫、淘米擇菜,是一種享受。主婦們總有洗不完的物件,這里總是聚集著很多人,猶如集市。棒槌的擊打聲、撩動水的“嘩嘩”聲、歡快的談笑聲……此起彼伏,不亦樂乎。一條極不起眼的小河,默默流淌著清涼或溫暖,吸引著無數村婦而趨之,這是否有點神奇? 水量基本上是穩定的,外界的風雨或干旱,似乎與它無關,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村婦們拎著腰籮,跨著小藍,去考坑河里洗衣漿衫,個個愁眉苦臉的。尤其是冬天,手指凍得就像紅蝦子一樣。云游至此的羅隱先生看到此景,具有菩薩心腸的他頓生憐憫,決定助這些苦難的村婦們一臂之力。于是他帶著她們來到龍頭山,用拐杖往龍嘴里一搗,豁然開口,一股清泉汩汩而出。有村婦上前用手一探,居然是暖和的,讓她們喜笑顏開。有人說,水量要是再大一點就更好了。羅隱把拐杖伸到洞里左右一別,水量就大了很多。他丟了一句禪語:“細水長流,不可貪多。”就地一轉而消失了。從此,古鎮旁邊,就有了一處溫泉,一條小河。水質優良,清瑩剔透,滋潤了一代代的七都人。 這條河,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一般的河流是上游像水溝,一路上接納支流,越往下水面越寬闊。而這條河的上游開闊,碧波蕩漾,到下游卻變成了一條水溝。誠然,河和溝沒有絕對的區分,憑感覺你說它是河就是河,你說它是溝就是溝。這條河穿越大片良田東去,不斷被截流,流著流著,流到下游就變成了一條無名水溝。 說到名字,更是這條河神奇的地方了。有人叫它西門河,因為河的源頭在西邊。受方言的影響,說出來后就變音了。但事實上,它具體的位置應該是在西北角。所以方位論,是有點牽強附會的。有人叫它絲茅河,因為河的兩岸長滿了絲茅草。以岸邊生長的植物來命名,又有多少可信度呢?有人叫它思母河,因為母親來這河邊是最勤的,洗洗涮涮,不辭辛勞。為紀念母親的辛苦勞作而命名,多少帶有一點主觀和臆想的色彩吧。有人叫它石冒河,因為河水是從石頭里面冒出來的,這是不是有點想當然的意味呢?還有人叫它石茂河,因為源頭,河底以及河的兩岸,遍布了大大小小不計其數茂密的石頭。這和以絲茅草來命名,不是如出一轍么?不一而足,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七都人的“母親河”啊,我為你感到委屈。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七都人,從古至今,居然無人能明明白白地喊你一聲,準確無誤地為你記上一筆,而你依然無怨無悔默默地流淌著…… 小河兒的誘惑 文/榮華平平 自打阿福成年,幾乎每年都要去外邊走走的。所謂的外邊,就是不在他的活動區域,我和俠媽開著車,拉著他去過的地方。 記得那年大俠回來,我們一家帶著帳篷去了草原,好像也是這個季節,小家伙玩得很盡興,回來后第二天沉睡了一天,這是累的。今年我們也去了濱河灣,阿福跳進水中嬉戲,不亦樂乎。只是近來天氣暴熱,搞得人心犯懶不想出去,我知道,阿福每次出去都要找點樂事的,估計是河邊去不成,只好玩玩草地上的噴頭水,玩得渾身都是濕的,害我一天大洗幾次。 其實我們人類也是有著河邊戲水這樣的情結的,古人逐水而居除了為了生活,我覺得還是有些河水戀情的。我們把黃河叫做母親河不無道理,河水孕育了我們這個民族,養育了我們的兒女,這只是大而大之,其實,每一條河流都是有生命的。我家鄉有一條河兒,叫壺流河,關于這條河的記憶還是兒時,現在說壺流河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我說到的濱河灣其實就是壺流河,上游修了水庫,截住了水流,不像原來那樣了,變成了一彎細水繞城而過,人們修了護坡走廊,搞了涼亭綠地,原來的河床兩邊變成了平坦的公路,玉皇閣和北城墻居高臨下,園林化了。 高考那年,我早晨起來不由得就會拿了書本來到河邊,當我念念有詞的背誦那些課文的時候,耳邊是柔聲細語的河水流過,眼前呈現的是一派綠色。每當太陽升起時,我會放下書本靜坐一下,看著遠處行走在河邊的人兒,那真的就是一幅畫,引人入勝,叫人沉醉。有時候我想,如果我能夠就這樣的享受這樣的美好時光,考試于我來說太沒有引力了。以至于我每到黃昏就要去河邊走走這樣的做法很是叫幾個老師不理解,甚至曲解我的浪漫,告訴了我的母親,受到了沒由頭的訓斥。他們很難理解一個年輕人為什么總是會在一定的時間遠離他們,走向河邊,有點沉浸在河水旁的怪樣子。 記得那年我拿了速寫本子在河邊亂畫,清風習習,畫筆總是會離開眼前的景色而生發了別樣的景致出來,一個垂釣者過來看我畫什么,哈哈大笑起來,因為他居然在我的畫筆下變成了一個風韻少年,一個少女站在他的身后,梳理著剛剛下水浸泡過的長發。我沒有說話,只是回頭和他對笑了一下,從此,我們成了朋友,而他,就是那個后來寫《酒話》的那個人,有幸,關于喝酒這樣的問題,他加入了我的觀點。 很自然,在小河邊,我和她也會長時間的對坐,靠著柳樹,說著宛如桃花一樣的話兒,太陽落山了,我們站起來,順著河邊的小路,走上高高的城墻,回望河水中泛起的紅黃色的漣漪,我們的心是醉著的。美色盡收眼底的那一刻,你會忘情的擁抱對方,說出來的話是那樣的詩意,不會感覺到這樣的親密有一點做作的成分,就應該那樣,就應該和小河的水一樣慢慢地流著,流進各自的心田,滋潤著我們,升華著自己的情緒,那一刻的沉靜,是為著那一瞬的爆發。情感,河水,遠望的麥田交織著,留下的記憶也是深刻的,難以磨滅。 說好了,這次要去看看那條河的,雖然她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但在我們的心里,還是會還原她的,因為愛是不可能塵封的,愛那條河,也愛我們留下的記憶。 我記得看過好友巢巢寫的文章,是回憶她的青春,這樣的文字,留給我的記憶是非常深的,很難忘記。可惜忘記了文章的題目,只能翻舊賬,題目我不說了,搬過來一張照片,你什么都清楚了。 小河邊的桃花開了 文/王文躍 依著一條蚯蚓似的小河,有一片不太大的桃樹園,說它不太大,是因為園子里只有百八十棵果樹而已。 蚯蚓似的小河里,春天放滿了水,那是白洋淀清淀蓄水排泄的結果,否則,小河里只有線頭一般的細流。 有水則靈性。水鳥斗漣漪,游魚弄清波,再加上桃園里花蕾初綻、雀唱枝頭,你不到這里放眼粉霧映碧、嗅水氳花香,那才是可惜了原野春色。 浩淼澎湃的水多少令人心悸,玉連似的小河蕩漾著波紋總能撩起歡喜。自打小河里有了涓涓的清流,我總抽時間到河邊轉轉,讓清澈把繁雜的心緒洗得明凈。 有一天,日日擦身而過桃園,突然羈絆了我的雙腳,我不得不停下來,留心果枝上凸出的花蕾,串串挨挨排列有序的花蕾,讓剪過枝的矮桃樹有了一絲韻味——將要做母親,身軀多么丑陋,也有孕育的美麗。于是,我盼望醉人的花期。 晚上,刮了一陣風,下了三兩點雨。花蕾該是被潤開了吧! 春風春雨沒有辜負我,還沒走出村口,便看見那個梳在春婦額頭的粉髽鬏了。 不能不興奮,這是攝影家難以尋覓的素材,在廣袤的原野上,在零星的新嫩中,突兀著一片粉兔兔。這一片紅粉大上一圈就顯臃腫,小上一點就幾分羸瘦,它就這樣恰到好處地對著藍天、迎著紅日,怒放在微雨后的清晨,宛如小家碧玉——清純且魅力。 冀中的原野在春天里表現的十分矜持,偶有蒲公英追著春光展示自己的風采。現在,這一方桃花,用色彩、用隆重招引著我去感受它獨有的風騷。 我扎進了花的池塘。桃樹下有雨水留下的斑駁的印記、有蒲公英擁著的一莖嬌黃,桃枝上有團團簇簇盛開的花朵、有半吐半秀的骨朵、有打包含情的蕾芽,開放的,粉腮帶露;待放的,忸怩小丫;孕情的,玲瓏秀氣。我幾時沒有這樣的心情了,徜徉桃樹間,看滿樹蝴蝶般振翅的花兒,聽枝頭小鳥婉轉地歌唱,自然、寧靜,可讀桃花的心語,可覽粉裙青黛的端莊,原來家鄉、我流過汗水的土地,還有這般詩的韻味。 有腳步聲,原想定是和我一樣被花粉迷醉了的人兒——抬頭來,在花的縫隙中有一塊淡綠色的紗巾飄動。不必招呼,這是勤勞善良桃園的女主人又來復剪花枝了。嬌小的身軀,卻有著果敢的風骨,前天若不是她跳進冰涼的河水中,托起兩個貪耍孩子的生命,今天的果園不會這樣絢麗。我的目光停住了,停在了飄飄的綠色上。哦,綠色,生命的原色,只有你的存在,大地才處處飛歌。 太陽升起,天邊一抹彩霞,映紅了一片果園,照亮了一條小河。我美麗的家鄉不再沉默。 >>>更多美文:好文章

假期時,去野外閑走,路過一片麥地,快到豐收的時候,麥穗沉重,風中微微晃動,麥地深處有蟲鳴鳥叫,麥地遠處有農人吆喝的聲音,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了小視頻,收錄眼見耳聽的這一切,發了朋友圈。 瞬間點贊者眾,評論者紛紛,一條不過十秒鐘的麥子小視頻,震驚了朋友圈。有人立刻發來消息,索要高清原圖,換成了自己的頭像,有人則拿去當了朋友圈封面;有人則詢問麥地在哪里,打算親往拜訪;有人可能是故意開玩笑,問這是麥子還是水稻?這個問題把我氣笑了。 城里人五谷不分,遇到有關莊稼的事大驚小怪,并不為過。說真的,就算我在朋友圈看到別人發這樣的圖片或視頻,也會忍不住點開看看,然后點個贊,留個言,評個論。朋友圈里天天高大上,多是咖啡館里談的內容,立項啊、開機啊、首輪啊、上市啊等等,偶爾有麥子出現,大家難免圍觀看個稀奇。 我留戀麥子、曬麥子的影像,并非是在這移動互聯網時代,賣弄什么農耕時代的浪漫。實則相反,看到麥地最先想到的是烈日下割麥子的痛苦,麥芒穿過褲腿衣袖親吻皮膚的刺痛。 麥子從麥地到麥倉,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割麥子是先要闖過的第一道關。熟透的麥子需要第一時間割下來,否則有“熟掉頭”的風險——— 沉甸甸的麥穗等不到收割它的農人,徑直掉進了田里,成為野外鳥類的食品了。 割麥子需要穿上長褲,褲子最好是厚一點的,還要戴上套袖,這么做的好處是可以阻止麥芒。但就算全副武裝,割完麥子晚上回家洗澡的時候,全身都還依稀可見被麥芒刺出的紅點。一整天麥子割下來,腰酸背痛。 把麥子運出田地后,下一個去處是打麥場。童年的打麥場,是爺爺趕著牛拉著石碾,緩慢地在場上轉動,一圈又一圈,直到把麥子全部碾出來,那是一個人的勞動,不太用別人怎么幫忙。后來為了提高效率,普遍開始使用脫粒機,約兩米長的脫粒機后面站著三四個人,把麥捆打開,分成一小把一小把地塞進去,麥粒和麥秸便會被機器分開,脫出的麥粒直接進了裝糧食的口袋。 脫粒的時候要分外小心,不小心的話手臂很有可能被卷進機器,丟掉一只手或一只胳膊。我在脫粒的時候不擔心手臂的安全,因為我始終保持著敏捷的本性,不會與機器較勁。最為揪心的是打麥場四處飛揚的灰塵,簡陋的口罩根本阻擋不住骯臟的空氣進入鼻孔,混雜了各種奇怪物質的麥場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管,要咳嗽好多天才能徹底清理掉。 裝進袋子的麥子,要在麥場被清理干凈之后晾曬,通常需要晾曬三五天的時間。夏天的驕陽在加快麥子的成熟度,把最后一絲水分從麥子的身體里驅趕出來。下午到傍晚的那段時間,是一天當中起風的時候,也是到了揚場的時候,揚場的人用一把大大的木锨,把麥子高高拋向天空,拋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麥子在空中飛揚,碎麥秸等等會隨風飄走,只留下干凈的麥子。 我喜歡這個場景,常呆在麥場邊看揚麥子很長時間,這是整個麥子收獲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它意味著殘酷的勞動徹底結束,是盡可以享受豐收喜悅的時刻。 喜歡麥子裝進糧倉時的那種踏實感。但確實不愛割麥子。我上班能掙工資之后,就再也沒下過麥地。每年麥收季節都是花錢雇收割機。轟鳴的收割機,咆哮著闖進麥地,幾個來回就把幾畝地麥子收光了,比以前能節約很多時間,勞動強度自然也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這真是太好了。 為了逃避一輩子割麥子,我跑得遠遠的,一跑就是二三十年。可如同哲人所說,幸福的感受總是短暫且易忘,唯有苦痛能在生命里留下深刻的痕跡。如今我用手掌撫摸麥田,已經沒有了如芒在背的不適感,取而代之的是無法形容的愉悅。時間果然有美化過往的功能。 我想,朋友圈里那些為麥地和麥子點贊的朋友,也想當然地聯想到了許多美好的景象。比如他們的隱居夢、農耕夢、田園夢。可是他們(包括我自己)都知道,這僅僅是一個夢而已。甚至連夢都算不上,頂多算個臆想。要是真這么熱愛糧食、莊稼與土地,從北京三環任一方向開出個十幾二十公里,都能找到各種時興的瓜果蔬菜、玉米小麥。可很少有人這么做——— 找一塊農田,默默地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只在地頭呆上幾個小時。 無論從文學層面還是從生活層面,“麥子”都是一個重要的意象。中學時候寫詩,最愛的組合就是把“麥子”與“黃金”組合在一起,根本不管它風馬牛不相及。搓幾粒還未成熟的麥粒放在口中,嚼幾口之后口腔便充滿清香,這才是土地和風的結合催生出的糧食清香,這才是生活的滋味。我的朋友們,希望你能抽個空在夏天尋一塊麥田,搓幾粒麥粒嘗嘗,或能喚醒你那百毒不侵的味蕾,體會一下舌尖上的鄉愁風暴。 哪怕拍個圖發個朋友圈轉身就走呢,那也是好的。城市生活太單調無味沒有想象力了,需要點泥土的氣息。 >>>更多美文:情感短文

FISF1515CEFE15EWFEF


南屯踏輕酸菜魚推薦
三重踏輕酸菜魚推薦 》酸菜魚:食譜中的口味藝術
( 時事評論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68vwu8a30576&aid=18025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