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我突破與成長
2009/12/26 10:11:52瀏覽1667|回應0|推薦17
自我突破與成長
 

自我特質探索

1. Learning about Yourself
學習瞭解自己時,應注意之前提:

  • 千萬不要用單一的方法來認識自己。
  • 千萬不要給自己下單一的結論 (不論你下的結論是好是壞都不好)
  • 最好是做行動式(現在進行式)的結論 (你還沒蓋棺論定,不要做絕對式的結論)

人的個性(性格)並非不能改變

  • 性格(個性)會影響自我認知,而大部份人都以為個性很難改變,因此就認為自我認知也很難改變。
  • 但是人的個性其實是可以被改變的,即使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個性本質上或許很難有大的改變,但外在表顯(與人互動)上卻可以大大的被改變。

人的自我認知更非全然不能改變

  • 即使個性真的很難改變,自我認知仍可改變。
  • 自我認知會受個性影響,但即使個性未變,仍然可以先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 自我認知還會受到其他許多條件所影響,即使這些條件未改變,只要改變解讀的方式,自我認知仍可改變。

2. Ways of Learning about Yourself

  • Find and read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human behavior(don’t try your fortune, but 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 The feedback from standardized tests and questionnaires
  • The feedback from superiors, co-workers, subordinates, and friends.
  • The feedback from personal growth groups (If your situations are as below:)
    #你總覺得自己的思緒混亂,無法理出頭緒
    #你覺得沒有朋友,無從獲知別人對你的評價
    #你從前頁所述三種方法所得到的自我認知,彼此差異極大,簡直南轅北轍、莫衷一是。
    總之,我們必須學習瞭解自己。
    要學習瞭解自己,必須用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行為科學研究上被公認的方法──去研讀這方面的書籍,或去做性向測驗(人格特質測驗)
    榮格(Carl Jung,1875—1961,瑞士的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The founder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曾提出一套人格特質的分類方式,以下將略加介紹。
    榮格認為,探索自我──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是我們能有快樂而成功的人生的關鍵Knowing your personality well is the key to happy and successful life。

人格特質的基本分類

(一) 外向型(EXTROVERSION)V.S. 內向型(INTROVERSION)
(二) 感官型(SENSATION)V.S. 直覺型(INTUITION)
(三) 思考型(THINKING)V.S. 感受型(FEELING)
(四) 規矩型(JUDGING)V.S. 靈活型(PERCEIVING) (律法型與理解型)

外向(EXTROVERT)與外向型(EXTROVERSION)

也可譯為:社交活躍型。 (就是『人來瘋』) 顧名思義,這一型的人最擅長社交活動。 如果人越多、越熱鬧的場合,你越如魚得水,那八九不離十,你大概是外向型。 如果你的辦公室裡的八卦、小道消息,你總是在最先知道的那些人當中,你八成是外向型。

內向(INTROVERT)與內向型(INTROVERSION)

A person who tends to shrink from social contacts and to become preoccupied with their own thoughts
內向的人總是傾向於從一些社交的接觸中退縮。 內向型的人會以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決定一切,很難改變。(習慣於先找個觀念,然後死抱不放,所有的問題都用這觀念來擋,這樣才有安全感)
如果人多熱鬧的場合,你越坐立難安,而且越坐越難安,那八九不離十,你大概是內向型的人。 如果你的辦公室裡的八卦、小道消息,你總是在最後知道的那些人當中,你八成是內向型。

敏感(SENSIBILITY)與感官型(SENSING)

顧名思義這一類的人都有點敏感,特別會對某些數字、對一些指標性的行為很敏感。 這一類的人的優點是,他對於沒有碰觸過的人、事、物,不會隨便評論,很務實。 但是,缺點則是,對於他碰觸過的人、事、物,他一但有所評論,他會堅持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不承認親眼所見還會有盲點偏差存在。

直覺(INTUIT)與直覺型(INTUITION)

直覺指對某種情況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也就是人們在不自覺地想到某個問題時,雖不一定每次如此,但常常會靈光一閃而使問題得到澄清。
直覺也可以說是一種靈感,但並非每個靈感都一定是來自直覺。
直覺有時候也會是一種『預感』,甚至還蠻準確的,但過份強調預感會使直覺被扭曲。
直覺常常也是一種突發奇想,但也不宜太強調,否則同樣會使直覺被扭曲。

思考(THINK)與思考型(THINKING)

思考型的人強調理性思考,認為人生在世,思考最重要,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因為人會理性思考。
所以思考型的人一切講究邏輯、看重前因後果,不能接受任何違反邏輯思辯的人、事、物。
思考型的人會很嚴肅,不容易放鬆,更不懂得情調,不能包容錯誤,不擅長於與人良性互動。

感受(FEEL)與感受型(FEELING)

感受型的人剛好與思考型相反,他們不講究前因後果,不強調事理分明,認為目前、當下的情境與感受最重要。
所以他們往往擅長營造氣氛,對於任何錯誤都能包容,所以適應力比較強。
感受型的人不喜歡不愉快的場面,所以不會與人爭辯。

人格特質的另一分類

規矩(JUDGE)與規矩型(JUDGING)

這英文原意不是規矩,但還是譯為規矩最貼切。
顧名思義,規矩型的人就是認為人生在世有規矩、守規矩最為重要。人若是不能有規矩、守規矩,那麼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所以規矩型的人往往為自己定下許多規矩,而且他真的就會這樣一生的持守這許多規矩,終生奉行不逾。(至少他們會自以為自己奉行不逾)
規矩型的麻煩就是太沒彈性了。他往往非常堅持規矩(因為他自以為他都遵守了,他並不知道他其實完全沒做到),而使他自己與別人都一同陷入無止境的爭端當中。
所以極端的規矩型就是人世間有史以來最大的悲劇──法西斯主義。(聖經中的法利賽人)
規矩型原文的意思其實就是把自己當作上帝,人類的優生學等等理論,都是極端的規矩型者所創出。

理解(PERCEIVE)與靈活型(PERCEIVING)

靈活型原文的意思其實就是領會,不死守教條。所以翻譯成理解或靈活型皆可。
顧名思義,靈活型的人不會太講究規矩、規範,更不會死守教條不放。
規矩型的人無法容忍任何混亂的場面,靈活型的人則能適應任何情況,別人吵吵鬧鬧對他影響不會太大。

人格特質的形成

  • 先天的本質(每個人特有的與生俱來的本質)
  • 後天的誘發(外在環境因素使此一本質被誘發)
  • 後天的扭曲(外在因素使此一本質未被有效誘發,因而造成特質的扭曲,最後可能變成
  • 兩面不是人,兩種優點都沒有,兩種缺點都有)
  • 雖然最好不要發生後天的扭曲的狀況,但人格特質最好也不要極端化發展
  • 最好在發展特質的同時,也培養品格

人格特質的補充說明

(一)越是成年的人、越是社會閱歷豐富的人、甚至是曾經受過傷害的人,其人格特質有時候會是隱藏的。
(二)有時候(既成的)社會價值觀也會誤導我們的人格特質。(使我們壓抑自己的特質)
(三)除了極少數的特例之外,一般人的人格特質都是很中庸的,其歸類只是一種比較而已。
(四)人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價值觀的問題。所以發展人格特質之時,最好也訓練品格以為規範。

3. The Key to a Good Self-Concept

我們在探索自我時,還必須先知道何謂『自我(Self)』。
自我是一個個體(個人)的完整的本質,也包括個人的興趣(主張)、對幸福的認定、以及優勢(長處)等。Self is the total being of the individual or the person。Also one’s own interests、 welfare、or advantage。
自我又分為:Public self 和 Private self 兩個區塊,我們要分別深入都去瞭解,才能完整的瞭解你自己。
並且應讓我們的Public self 和 Private self 兩個區塊,盡可能趨於一致,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a Good Self-Concept),也才能去發展職能。

自 我 探 索

Public self(外顯的,別人看得見、體會的到的你):What the person communicates about himself or herself and what others actually perceive about the person。這是指我們用來和別人溝通的自我(可能顯得很害羞或很有自信),也是別人會體會、認識、理解到的我。──但這其實不一定是真實的、實際的『我』。
Private self(內藏的,別人看不見、體會不到的你):The actual person one may be。這就是真正的你,實實在在的你。
通常self被認為與ego是同義詞,不過,ego比較偏重於private self。因為ego比較多指別人所不知道到的、自我意識、自尊心很強烈的那個你。(ego通常被翻譯為:自我,自尊心,自我意識,自負)
裡面的那個『我』,遠比外面那個我複雜多了,也很難以瞭解。因為有時它很自私,可有時它又很大方;有時它很懦弱,可有時它又很勇敢。
但我們瞭解自我絕不是要太強調自我,否則self就要變成selfish(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顧別人死活的),尋找ego就要變成ego trip(追名逐利、自私自利、自吹自擂)。
自我很善變、多變,特別是裡面的那個我。
它代表你的人格特質,所以它大大的影響著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職能的發展。
因此,我們瞭解自我絕對不是要在那裡孤芳自賞,自我陶醉;當然也不是要去否定自我。
而是要知道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並尋求自我的突破與超越,使我們能好好發展職能。

人生的突破與成長

如果人生不可能重新再來一遍,那我們還自我探索做什麼呢?──因為,人是可以改變的,人生是活到老、學到老、改變到老的;所以我們不必坐以待斃,更不必抱憾終身──因為我們可以起來尋求自我成長與突破。

假如我們想等待某人或某刻再做,那麼改變永遠也不會發生;我們就是我們所等待那個人,我們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改變──歐巴馬

美國總統歐巴馬(Obama, Barack)說:『你會變成什麼人,關鍵在於你對自己有多少限制(What we think, we become』─(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的人)

所以我們的人生雖然不能重來,但我們的想法、我們的人生卻可以改變。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聖經新約馬可福音第九章23節─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If you can'?" said Jesus. "Everything is possible for him who believes." ─NIV

然而,但是,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凡事都可能。

希望永遠存在

其實,人生本來就充滿了盼望,希望本來就無所不在的,人生到處都充滿了希望。
問題是,我們大部份人都是在追求成功、名利、福氣、富裕等等的一切,所以就看不到盼望、找不到希望──因為我們不論如何努力,人生有得必有失,所以我們總是不能滿意、不知滿足,於是只好繼續拼下去,無止境的拼下去,直到輸光了為止。
大家都知道知足常樂,可惜幾乎都做不到。於是我們都很容易變成富有的窮人,常常是窮得只剩下錢。再不然就是富有而卻不快樂,全無幸福感。
人生的目標其實不應該是在於追求成功、名利、福氣、富裕等等,乃是應該追求自我的突破與成長。
比如說,你今天和你的孩子(或任何人)溝通,你雖苦口婆心,孩子卻完全不領情,還強烈反彈,於是你灰心至極、失望透頂,於是你從此(對孩子、對人際溝通、對人生)心灰意冷、不抱任何希望──這就是得失心在作祟。
殊不知,你的孩子當你的面雖然強烈反彈,但事後他其實很後悔,他知道你說的不是全沒道理,他更知道你是為他好;所以,其實你只要再去溝通一次,就會成功了,可惜你放棄了。
同理可證,同樣的道理,你去服務一個病人,你去拜訪一個客戶,你去爭取一筆訂單,你去參加一項考試,你去應徵一個工作(職位),你去參加一項比賽等等,都是充滿希望的。──雖然一開始可能百般不順,但結果卻可以是很美好的。
不論你過去已經失敗過多少次,很可能下次你就要成功了;失敗越多次,不是表示你已經不可能成功,而是表示你離成功的時候越來越近了;失敗越多次,不是表示你沒希望,而是表示希望正離你越來越近了。──如果你不再計較得失,乃追求自我成長。
所以,這世界其實總是充滿希望的,而且常常就在離你不遠之處。
希望就在你前面轉角之處等你,但可惜你走到這裡就放棄了──只差一步,再轉個彎,你就會看到希望──但可惜你卻放棄了。
這一切都是得失心在作祟。

既然希望永遠存在,我們為何看不到呢?
既然希望總在轉角處,我們為何在這裡就放棄了呢?
都因為我們的得失心太重,於是我們就會處處計較、斤斤計較,於是我們就會無所不用其極的爭取──所以就更失敗。

我們相信希望永遠存在。
我們永遠相信還有希望 。
我們就是要提供希望給每一個人 。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提供希望給別人 。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別人身上看到希望。
我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有希望的、所有的人生都可望更美好──取材自『希望森林』網站的希望 宣言,謹以此祝福大家都在轉角處找到希望。

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

最偉大的技巧就是超越自我的能力。
只要你不放棄,就不算是失敗。
我相信人生可以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工作可使心靈滿足。
透過工作,可以發現人生的新意義。

上班族如何成長突破

立刻上班,不要遲疑

只要能找到工作,立刻去上班。
不要擔心你能不能適應,不要管這家公司好不好,都先上班再說,你沒去上班之前,一切都是空想,去上班了才知道。

全力以赴,不要遲疑

不要挑工作,只要有工作就立刻去上班,並且全力以赴。
不要挑職位(薪水、職稱等等),只要有工作就立刻去上班。
好工作是努力出來的不找來的。

英雄不怕出身低,成功的人都是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的。

不要挑工作,從最基層的工作找起,從最辛苦的工作找起。
不要貪生怕死,更不要死要面子怕丟臉。

不要急功近利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於突出自己,乃更多的在基本火候上下功夫。
也不要人云亦云,要找出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路才有價值 。

要沉得住氣

景氣不好,工作不好找,但不是說就完全無工作可找,越沉得住氣的人,越能先找到工作。
冷靜分析,仔細觀察,深入研判,你還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機會

不要隨便放過任何一個求職的線索,不要隨便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機會,有時候你認為很不起眼的一個工作機會,正是你這一生成功的踏腳石。

要潔身自愛

景氣再差,職缺再少,工作再難找,也不要隨便放棄,繼續努力,一定可以找到工作。
更不可以因而去從事法所不容、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的工作。

要識大體、顧大局

景氣的確不好,先求溫飽為主,不要急著要求高標準的薪資待遇或員工福利。
薪水、職稱都先不要太計較,工作先有好表現比什麼都重要。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要終身學習下去。

這是蘋果電腦的創辦人Steve Jobs在2005/06/12參加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畢業典禮,發表的演說的結語。

所以我們要終身持續不斷的去發展我們的職能。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Those who sow in tears will reap with songs of joy)─聖經詩篇126篇5節

要有收獲一定要先撒種、耕耘。美好的生涯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要踏實、專注持續的去耕耘,去繼續不斷的發展。最後祝福大家都有美好的生涯發展,更歡迎到希望森林上班族服務網www.seewant.org 貓頭鷹信箱來提問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