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別喝瓶裝水!?-關於瓶裝水的深層省思
2009/08/13 21:23:00瀏覽3337|回應0|推薦32
「水」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在重視生活品質的現代社會,飲用瓶裝水成為日常的生活習慣。便利商店裡的瓶裝水總類繁多,瓶裝水銷量已超過牛奶、啤酒僅次於汽水。然而所謂的礦泉水、深層水、鹼性水等令人目不暇給的品牌與種類,我們真的了解手中正在飲用的水嗎?!

  瓶裝水對於環境已造成重大影響。製造水與瓶裝水容器的過程更消耗了許多能源。在全球鼓吹節能的風潮下,「不喝瓶裝水」的主張逐漸被重視。此書深入探討瓶裝水的歷史、產業結構、水源污染及文化社會等面向,提供對於瓶裝水的深層反思。

每年製造瓶裝水容器消耗掉一千七百萬桶的原油?!
這些容器回收再利用的機會不到兩成?!

  瓶裝水是人們日常生活隨手即購的消費品。在瓶裝水全面的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各個情境的同時,相關的事件與議題,也成為媒體與人們關注的焦點。

  首先來看看兩個事件。2003年,雀巢在美國密西根州的抽水站,被基進的環保組織放置了未爆彈,他們說雀巢是「偷水」的小偷,「乾淨的水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沒有誰可以據為己有、包裝後再賣給大眾。」2006年,美國修女聯盟以道德訴求發表反對瓶裝水事業,她們認為:水是人類生命的重要資源,不應被私有化。

不喝瓶裝水成為新主張

  曾經以《垃圾國度》(Garbage Land)挖掘廢棄物黑洞的《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作家羅緹,透過本書帶領讀者深入瓶裝水歷史、水源污染,以及全球搶水大戰,也藉之凸顯瓶裝水和手機、休旅車一樣,今日的便利在未來必須付出驚人代價。

「瓶裝水」行銷風

  美國有九成的自來水符合生飲安全標準,然而2006年,全美瓶裝水市場卻高達一百多億美元!無孔不入的商業行銷就是問題所在。

  羅堤指出,1987年美國人每年只喝5.7加侖瓶裝水,然而今日在電影、電視不時的畫面加深印象,以及大量廣告促動風潮,美國人每年喝掉的瓶裝水暴增到28加侖,足足多出5倍,相當於每週十億瓶,總量超過啤酒和牛奶。專家指出,瓶裝水銷量不久後將會超過碳酸飲料。

  隨之,反對聲浪漸漸增強,「瓶裝水對環境的危害」也開始普遍為大眾所認知,媒體亦揭露駭人的數字:每年製造瓶裝水容器消耗了一千七百萬桶的原油,「每個瓶子的製造、運輸和消耗的能源,等同四分之一瓶的原油」。
此外,自來水無人飲用引發了環保問題,於是開始有許多活動提倡與觀念宣傳出現,像是芝加哥開徵瓶裝水稅,紐約市花七十萬美元為自來水作廣告,麥特戴蒙、瑪丹娜等名人也開始支持「純水」運動。

水是可循環資源

   1992年,雀巢買下美國知名的緬因州波蘭泉(Poland Spring)礦泉水,並大幅擴張抽水區域,惹惱了當地人。羅堤舉了Fryeburg鎮為例,居民認清抽水幫浦對鎮上的經濟毫無助益,企圖阻止雀巢一年抽取一億七千萬加侖的泉水,成為「緬因州水源大戰」爆點。諸此種種事件愈漸增加。

  瓶裝水最大的好處是方便,「大熱天逛街,到哪找自來水喝?」。一百多年前就有城市在街邊設飲水台,如1880年代舊金山牙醫師Cogswell曾捐款在全美都市設飲水台,提供遊民飲水;羅馬街頭放眼都是源源不絕的噴泉。然而,今日除了公園,大部分的飲水台都消失了,這個世代的人只認為公用飲水台不乾淨,只有瓶裝水能喝。羅堤說現在正是廣設公用飲水台改變觀念的大好時機。

  羅堤雖是自來水擁護者,但也寫到工業廢水、農業污染、動物排泄物和家戶污水對於自來水的污染,使得飲用自來水出現風險,就此她也自承天然泉水有其魅力;但如果人類未來必須使用「重複淨化」用過的水,她倒是願意保持知識分子的氣度,捏著鼻子使用自來水:「雖然『馬桶通龍頭』(Toilet to tap)聽起來不怎麼美妙,但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水的特性就是循環再使用。」

別喝瓶裝水!?-關於瓶裝水的深層省思

喝瓶裝水,不只是環保問題

瓶裝水近年成為了熱門話題。每回我翻閱報紙、雜誌或上網瀏覽,都有人指責喝瓶裝水是一種沉淪。但是,這些指責都基於濃厚的環保意識。我很懷疑這股反對飲用瓶裝水的浪潮能持續多久。這些批評大量引用學術單位和環保團體的統計數字,奇怪的是他們的重點其實不是水,而是石油。

抵制飲用瓶裝水的人士指出,製造美國一年使用的瓶裝水寶特瓶,需耗用一千七百萬桶石油(製造寶特瓶還釋出鎳、乙基苯、環氧乙烷和苯。不過現在大眾關心的焦點是地球暖化問題,而不是環境污染問題,所以這些污染元素未受到特別注意)。這些油足供一百三十萬輛車加油一年。

一千七百萬桶石油是大數目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美國每天耗用兩千萬桶石油。製造寶特瓶耗用的油,遠低於裝瓶和運輸耗用的。據統計,美國每週以船隻、火車、卡車運送的瓶裝水約為十萬瓶(單是二○○七年一年,波蘭泉水公司耗用的石油量為九十二萬八千二百二十六加侖)。再加上儲藏瓶裝水冷凍櫃耗用的能源,以及運送空瓶耗用的汽油,數量相當驚人。

太平洋協會的彼得•葛萊克估計,製造、運送、處理一個寶特瓶消耗的石油,約為這個瓶子容量的四分之一。瓶裝水業者對於葛萊克的估算並沒有反駁。大家都知道石油是不能回復的資源,而且美國的石油大部分仰賴進口。尋找油源是國際政治動盪的主要原因之一,相關費用相當龐大;何況,石油對環境造成衝擊已是世人的共識。

產製瓶裝水的過程,消耗的自來水量也相當大。處理與裝瓶的程序,約耗用最後生產量兩倍的水(其中大部分用來冷卻製造寶特瓶的機器)。以逆滲透法過濾自來水裝瓶出售的工廠,每生產一加侖水需使用三至九加侖水(視過濾器的新舊和過濾物內容而定)。清洗裝瓶廠也必須使用大量自來水,尤其是生產有香味瓶裝水的工廠。平均而言,進入裝瓶廠的水,最後只有六○%至七○%成為瓶中物,其他都耗損掉了。

當然,瓶裝水業者並非唯一耗用自來水、能源和石油的飲料業者。產製一加侖啤酒必須耗用四十八加侖水;產製一加侖蘇打飲料必須耗用四加侖水;乳牛喝一加侖水才能分泌一加侖牛奶。但相對於透明、不含卡路里和咖啡因的瓶裝水,其他飲料的數量相對較小,而且產品性質差異極大。

瓶裝水沒有想像的潔淨
國際企業責信協會(Corporation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CAI)在暑假出動大批青年軍,在全美各地的公共場所宣導拒喝瓶裝水。他們舉著標語,用塑膠杯分別裝盛自來水和瓶裝水,邀請路過的人品鑑。一如預期,大多數品嚐者都無法辨識何者是自來水,何者是瓶裝水。但是據我所知,味道好不好是一回事,大眾最關心的還是飲用水的健康問題。

每一次,學術界人士、環保團體或政府單位提議進行具體檢測,證明標榜質純健康的瓶裝水是否質純健康,總是遭致瓶裝水業者惡意攻訐。最後,都以檢驗有瑕疵收場(如果檢驗沒有瑕疵,我們不會注意這則新聞)。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於一九九八年,曾進行全面性的瓶裝水檢測,受測樣本包括一○三種品牌的一千瓶水。檢驗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樣本含有砷、溴和大腸桿菌;有些樣本的砷含量和消毒劑副產品含量超過國家標準和工業標準。但瓶裝水業者贊助的飲用水研究基金會(Drinking Water Research Foundation),立即發表另一份檢驗報告,駁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檢驗報告。二○○四年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檢驗報告指出,有兩種品牌泉水的高氯酸鹽含量為○•四五ppb和○•五六ppb。對於花錢買健康的瓶裝水消費者而言,心裡很不舒服。

一九九四年,堪薩斯市健康及環境保護局曾檢驗八十種品牌瓶裝水,發現其中的百分之十五的塑膠軟化劑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含量超過聯邦容許值;一半以上樣本含有消毒劑副產品三氯甲烷,約百分之五十含有消毒劑副產品二氯溴甲烷;四分之一含有砷;百分之十五含有鉛;百分之十九含有矽。矽是一種礦物,少量對人體有益,多量則對人體有害,幸好檢測出來的矽含量都不至於危害人體健康。

二○○○年,某大學檢驗五十七種瓶裝水,並與克里夫蘭的自來水比較,發現十幾種瓶裝水的細菌含量超過自來水的十倍(但自來水是新鮮的,瓶裝水則曾儲藏在密閉高溫、細菌容易滋長的環境)。消費者聯盟(Consumers Union)於二○○六年的檢驗報告,與自然資源協會的檢驗報告相似:某些瓶裝水的細菌含量過高。二○○四年,美國微生物協會檢驗六十八種礦泉水,發現其中的百分之四十含有細菌或菌類,而且其中二十一種品牌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中培養細菌。這些細菌的含量都低於容許值,對於健康的青壯年無礙,但兒童、老年人、身體虛弱者則不適合飲用。

瓶裝水檢頻遠遜於自來水
瓶裝水的檢驗結果令消費大眾震驚。根據政府訂定的標準,大多數瓶裝水都合格安全。FDA對於化學物質、微生物、輻射性物質的容許標準,與環保署一樣嚴格。但是,你捧著鈔票去商店購買質純、天然的瓶裝水,卻發現它的安全標準與自來水一樣,心裡難免失望。唯一的差別是,自來水公司必須每年公佈水中溶解物檢測結果;瓶裝水業者卻每年花費千百萬美元,說服消費者無須知道檢驗結果,並遊說立法機構可以不在瓶身標示溶解物含量。

瓶裝水和自來水的另一個不同點為,自來水被要求必須消毒,並檢驗其中的消毒劑副產品和微生物含量。而礦泉水取自地下,因此無須檢驗;瓶裝淨化水和蒸餾水取自檢驗合格的自來水,也無須檢驗。事實上,淨化水工廠雖然擁有先進過濾設備,未必妥適保養。骯髒的濾水器會污染水,而不是淨化水。

自來水公司每年檢驗水質數千次,並向政府主管單位報告檢驗結果。瓶裝水工廠也自行檢驗,並偶爾接受管理當局的抽驗;而且抽檢的時候,只檢驗特定項目,而不是全盤檢驗。
幸好,國際瓶裝水協會每年都對會員的產品進行檢驗,而且檢驗標準嚴苛。不幸的是,並非每個瓶裝水業者都是國際瓶裝水協會的會員(雀巢為會員,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並非會員),而且該協會的規範沒有法律強制性,消費者也無從得知檢驗結果。

此外,喝自來水引發疾病的案例,通常人數眾多而且集中某區域,因此容易引起大眾注意。相對地,喝瓶裝水引起疾病的案例則人數少而且分散(美國約有百次回收瓶裝水的紀錄。非洲、亞洲、歐洲則有眾多喝瓶裝水致病的案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