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端午話屈原 ( 屈原是否“自投汨羅以死”呢?) ~ ~
2008/06/07 15:17:31瀏覽847|回應1|推薦11

五月端午佳節來也 ~   讓我們暫且不談粽子一個熱卡有多少 ~     小馬是否要划船 ~   水災嚴重知多少 ~ ~

今兒 ~  就將關於談論端午節的老祖宗 --- 屈原老先生 的專文 ~    搬到各客官的眼前( 留著嘴兒好吃粽子吧) ~   來瞧瞧了解 ~   聊改 ~ ~

 

屈原是否“自投汨羅以死”呢?

原載於RedNet.cn

http://www.rednet.cn 2008-5-29 11:40:59 2008-5-29 11:40:59   


《史记·屈原列传》叙述屈原作《怀沙》后“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史記·屈原列傳》敘述屈原作《懷沙》後“於是懷石自投汨羅以死”。 贾谊途径湘水作《吊屈原赋》,说屈原“自沉汨罗”。賈誼途徑湘水作《吊屈原賦》,說屈原“自沉汨羅”。 刘向《屈原传略》载屈原“遂自投汀水汨罗之中而死”。劉向《屈原傳略》載屈原“遂自投汀水汨羅之中而死”。 班固《离骚赞序》亦载:“不忍浊世,自投汨罗。”汉代关于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说法除以上所述之外,王逸、庄忌、东方朔等人亦为此说。班固《離騷贊序》亦載:“不忍濁世,自投汨羅。”漢代關於屈原“自投汨羅以死”的說法除以上所述之外,王逸、莊忌、東方朔等人亦為此說。 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明清以来,人们却对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说法提出质疑,甚至予以否定,认为屈原没有投汨罗之事。但是,到了宋代,特別是明清以來,人們卻對屈原“自投汨羅以死”的說法提出質疑,甚至予以否定,認為屈原沒有投汨羅之事。

宋代兴起的屈原“自投汨罗以死”之否定,源于李壁、林应辰等人。宋代興起的屈原“自投汨羅以死”之否定,源於李壁、林應辰等人。 李壁,字季章,是南宋宋宁宗时的参知政事。李壁,字季章,是南宋宋寧宗時的參知政事。 他在注释王安石《望闻之解舟》(1)一诗中有一段注语,注语里有他为辩证屈原投汨罗所作的一首诗,并说是“往过秭归,谒清烈庙”后所作。他在註釋王安石《望聞之解舟》(1)一詩中有一段注語,注語裡有他為辯證屈原投汨羅所作的一首詩,並說是“往過秭歸,謁清烈廟”後所作。 他在注语中说:“予尝屈原自投汨罗,此乃祖来传袭之误。”综合注语及其诗之内容,李壁所述理由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屈赋中追随彭咸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投水”。他在註語中說:“予嘗屈原自投汨羅,此乃祖來傳襲之誤。”綜合注語及其詩之內容,李壁所述理由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認為屈賦中追隨彭咸只是一種設想,並沒有真正實現“投水”。 他说:“所言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章句所载吾亦葬江鱼之腹中,此亦桴浮海之意耳。孔子岂遂入海不返,太白亦何尝有捉月事乎?”其意思是说《离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吾宁葬江鱼之腹中”,均与孔子所说的“乘桴浮于海”和传闻李白“捉月”一样,只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是一种面对困境的设想,而不是发生的事实。他說:“所言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漁父》章句所載吾亦葬江魚之腹中,此亦桴浮海之意耳。孔子豈遂入海不返,太白亦何嘗有捉月事乎?”其意思是說《離騷》“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漁父》“吾寧葬江魚之腹中”,均與孔子所說的“乘桴浮於海”和傳聞李白“捉月”一樣,只是一種感情的流露,是一種面對困境的設想,而不是發生的事實。 并说:“世传原沉流,殆与称太白捉月无异。”二是对屈原的作品表示怀疑。並說:“世傳原沉流,殆與稱太白捉月無異。”二是對屈原的作品表示懷疑。 他说:“盖平《怀沙》既作之后,文词尚多,岂真绝笔于此哉?”又说:“‘遂自忍而沉流’,遂,已然之词,原安得先沉流而后为文,此是明后人哀原而吊之之作无疑也。”在该诗中又说:“《回风》、《惜往日》,音韵何凄其。追吊属后来,文类玉与差。”李壁认为《怀沙》不是屈原的绝笔,《悲回风》、《惜往日》不是屈原的作品,而与宋玉、景差的作品类同,是后人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他說:“蓋平《懷沙》既作之後,文詞尚多,豈真絕筆於此哉?”又說:“‘遂自忍而沉流’,遂,已然之詞,原安得先沉流而後為文,此是明後人哀原而弔之之作無疑也。”在該詩中又說:“《回風》、《惜往日》,音韻何淒其。追吊屬後來,文類玉與差。”李壁認為《懷沙》不是屈原的絕筆,《悲回風》、《惜往日》不是屈原的作品,而與宋玉、景差的作品類同,是後人為哀悼屈原而作的。 三是对前人在屈赋中的一些解释表示否定。三是對前人在屈賦中的一些解釋表示否定。 例如他认为屈原作品中不会存在歌颂伍子胥的内容。例如他認為屈原作品中不會存在歌頌伍子胥的內容。

李壁的说法公开后,引起宋代其他人的附合。李壁的說法公開後,引起宋代其他人的附合。 宋理宗时的大学士魏了翁在《鹤山集》中说:“又闻李季章说屈原未尝投水,盖将从彭咸之所居等语,有此语而实未然也,虽新奇亦有此理。”(2)他还将李壁的有关注语和诗全部抄录在他所著的《经外杂钞》之中。宋理宗時的大學士魏了翁在《鶴山集》中說:“又聞李季章說屈原未嘗投水,蓋將從彭咸之所居等語,有此語而實未然也,雖新奇亦有此理。”(2)他還將李壁的有關注語和詩全部抄錄在他所著的《經外雜鈔》之中。 宋人林应辰的《龙岗楚辞说》、范成大的《三高祠记》、程大昌的《考古编》等,均有与李壁相似的说法。宋人林應辰的《龍崗楚辭說》、范成大的《三高祠記》、程大昌的《考古編》等,均有與李壁相似的說法。 宋代李壁等人虽然否定屈原“自投汨罗以死”,但并不是否定屈原的存在,与后来廖平、胡适等人的“屈原否定论”有根本的区别。宋代李壁等人雖然否定屈原“自投汨羅以死”,但並不是否定屈原的存在,與後來廖平、胡適等人的“屈原否定論”有根本的區別。 他们仍赞扬屈原,如李壁注语中的诗曰:“谒节扶颠危,虽抱流放苦,爱君终不衰,鸣乎义之尽,永世垂忠规。”他們仍讚揚屈原,如李壁注語中的詩曰:“謁節扶顛危,雖抱流放苦,愛君終不衰,鳴乎義之盡,永世垂忠規。”

明代又兴起了屈原是否“自投汨罗以死”的争论。明代又興起了屈原是否“自投汨羅以死”的爭論。 汪瑗的《楚辞集解》是较有影响的楚辞研究论著,他就是明代否定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主要代表。汪瑗的《楚辭集解》是較有影響的楚辭研究論著,他就是明代否定屈原“自投汨羅以死”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贾谊、司马迁、刘向等汉代人关于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说法,是得之于传闻,而且没有楚国文献可证,因为只是口耳相传,所以缺乏考据,不足为信,并说:“非楚有文献足证,信以传信之言也。”又说:“但圣贤之去国,非欺君卖国所可同,盖以为道在吾,不可自我而绝也。圣贤固不苟生,亦不苟死也。如此,孰谓屈子未尝去楚乎?孰谓屈子果投江而死乎?虽然屈子之去楚者,亦去楚廷,离党人,而隐于山林中,又未尝去楚而事他邦也。”汪瑗认为屈原为圣贤之类,必不肯自沉于水。他認為,賈誼、司馬遷、劉向等漢代人關於屈原“自投汨羅以死”的說法,是得之於傳聞,而且沒有楚國文獻可證,因為只是口耳相傳,所以缺乏考據,不足為信,並說:“非楚有文獻足證,信以傳信之言也。”又說:“但聖賢之去國,非欺君賣國所可同,蓋以為道在吾,不可自我而絕也。聖賢固不苟生,亦不苟死也。如此,孰謂屈子未嘗去楚乎?孰謂屈子果投江而死乎?雖然屈子之去楚者,亦去楚廷,離黨人,而隱於山林中,又未嘗去楚而事他邦也。”汪瑗認為屈原為聖賢之類,必不肯自沉於水。 通阅《楚辞集解》,可见汪瑗否定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理由,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屈原反复申言“愿依彭咸之遗则”、“将从彭咸之所居”等不能视为“自投汨罗以死”的证据。通閱《楚辭集解》,可見汪瑗否定屈原“自投汨羅以死“的理由,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個方面:第一,屈原反複申言“願依彭咸之遺則”、“將從彭咸之所居”等不能視為“自投汨羅以死”的證據。 王逸说彭咸是“殷圣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王逸說彭咸是“殷聖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 洪兴祖也说彭咸是“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洪興祖也說彭咸是“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 而汪瑗说通过考证,认为彭咸就是彭祖、彭铿,“乃古之有德有寿之隐君子也”,并非投水而死,而是隐居山林。而汪瑗說通過考證,認為彭咸就是彭祖、彭鏗,“乃古之有德有壽之隱君子也”,並非投水而死,而是隱居山林。 第二,认为屈原实际没有投水。第二,認為屈原實際沒有投水。 说屈原作品中“虽或有投水而死之说,然或设言、或反言耳。徐而察之,实未尝真有自沉之意也”。說屈原作品中“雖或有投水而死之說,然或設言、或反言耳。徐而察之,實未嘗真有自沉之意也”。 第三,认为投水而死毫无意义,所以说屈原不会投水而死。第三,認為投水而死毫無意義,所以說屈原不會投水而死。 他说:“临渊自沉,身没名绝,是苟死也,孰谓屈子为之哉?”又说:“苟生固屈子所不为,而苟死尤屈子之所不为也。故曰死有轻于鸿毛,亦有重于泰山。屈子审之久矣。一遭放逐,而遂沉流,何以为屈子。”汪瑗在此也没有否定屈原的存在,而只是否定屈原“自投汨罗以死”。他說:“臨淵自沉,身沒名絕,是苟死也,孰謂屈子為之哉?”又說:“苟生固屈子所不為,而苟死尤屈子之所不為也。故曰死有輕於鴻毛,亦有重於泰山。屈子審之久矣。一遭放逐,而遂沉流,何以為屈子。”汪瑗在此也沒有否定屈原的存在,而只是否定屈原“自投汨羅以死”。 他在《楚辞集解》中称赞屈原:“盖楚山川奇,草木奇,故原人奇,志奇又文奇。”又说:“屈子之心炳若丹青,昭若日月。”他在《楚辭集解》中稱讚屈原:“蓋楚山川奇,草木奇,故原人奇,志奇又文奇。”又說:“屈子之心炳若丹青,昭若日月。 ”

汪瑗否定屈原“自投汨罗以死”之说,在明清时期受到严厉的批评,如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楚辞集解》说:“瑗乃以臆测之见,务为所论,以排诋诸家。其尤舛者,以‘何必怀故都’一语为《离骚》之纲领,谓实有去楚之志,而辟洪兴祖等谓惓惓宗国之非。又谓原为圣人之徒,必不肯自沉于水,而痛斥司马迁以下诸家言死于汨罗之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学者关于“屈原否定论”的争论中,汪瑗的观点被日本学者三泽铃尔援引而用以否定屈原存在的依据之一。汪瑗否定屈原“自投汨羅以死”之說,在明清時期受到嚴厲的批評,如清代官修《四庫全書總目·楚辭集解》說:“瑗乃以臆測之見,務為所論,以排詆諸家。其尤舛者,以‘何必懷故都’一語為《離騷》之綱領,謂實有去楚之志,而辟洪興祖等謂惓惓宗國之非。又謂原為聖人之徒,必不肯自沉於水,而痛斥司馬遷以下諸家言死於汨羅之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日學者關於“屈原否定論”的爭論中,汪瑗的觀點被日本學者三澤鈴爾援引而用以否定屈原存在的依據之一。

游国恩《楚辞论文集·离骚从彭咸为水死辩》(3),可谓主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力作。遊國恩《楚辭論文集·離騷從彭咸為水死辯》(3),可謂主屈原自投汨羅以死的力作。 实质亦是如此。實質亦是如此。 较早的古籍文献——《史记·屈原列传》明确记载“投汨罗以死”,汉代王逸、贾谊、刘向、班固均为此说,古代学人是有据而言的。較早的古籍文獻——《史記·屈原列傳》明確記載“投汨羅以死”,漢代王逸、賈誼、劉向、班固均為此說,古代學人是有據而言的。 再说,屈原自己的作品《离骚》,先说“愿依彭咸之遗则”,又说“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除此之外,屈原的投水而死在其作品中有明显的表现,《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里的“忳郁”、“穷困”就是屈原对其放逐中的心情、生活的陈述。再說,屈原自己的作品《離騷》,先說“願依彭咸之遺則”,又說“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除此之外,屈原的投水而死在其作品中有明顯的表現,《離騷》“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裡的“忳鬱”、“窮困”就是屈原對其放逐中的心情、生活的陳述。 “宁溘死以流亡”,就是宁愿投水而死。 “寧溘死以流亡”,就是寧願投水而死。 “此态”即指国将危亡,民众艰辛的现状。 “此態”即指國將危亡,民眾艱辛的現狀。 这些充分说明屈原效彭咸投水而死的决心。這些充分說明屈原效彭咸投水而死的決心。 不可置疑,屈原是“投汨罗以死”的。不可置疑,屈原是“投汨羅以死”的。

注释:註釋:

⑴见《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朝鲜活字本。 ⑴見《王荊文公詩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朝鮮活字本。 王安石因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王安石因封為荊國公,故稱王荊公。

⑵李壁,南宋人,字季章;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 ⑵李壁,南宋人,字季章;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

⑶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月。 ⑶遊國恩《楚辭論文集》,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1月。
[稿源:红网综合] [稿源:紅網綜合]
[作者:谭家斌] [作者:譚家斌]
[编辑:胡蓉平] [編輯:胡蓉平]

延伸閱讀 ~ ~

屈原卒於於楚懷王時期嗎? 

屈原列傳    史記




燒肉粽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yw174&aid=1938980

 回應文章

涸澤之蛇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呵呵
2008/06/08 16:03

屈原怎麼死的不知道,這個人一定很騷,才要後世人【離騷】,

不信?看嘛,閒著沒事,到處問別人怪問題,別人如問煩了,只好到河邊去問天,而且天【天問】,呵呵,神鬼也煩呀,那些問題現在也沒答案,老是騷別人癢處,河神只好請他別洩露天機了啦。

就不知,洛神受不受的了他。

以上是吃粽子,嗝出的話,不做數。

虎麟盼政客們以蒼生為念(cyw174) 於 2008-06-08 21:49 回覆:

至少 ~

咱們今天有粽子吃 ~

得謝謝他老人家ㄝ ~ ~

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