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浩正:【給編輯人的信45】無聲的海嘯(續)──崩解的年代,出版何去何從?
2008/11/22 23:11:59瀏覽716|回應0|推薦9
「世界不變的規則,就是一直在變,而且愈變愈快。主要
是科技引領了這些變化。當代是一個智識型社會,今天最尖端
的知識,明天可能就變成常識了,所以需要不斷的創新。」*註1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
「看不到問題,才是最危險的。」
──「國瑞汽車」總經理疋田亮
「企業該為五年後準備什麼?」
──「萬事達卡」亞太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

親愛的朋友:

先凑一段老掉牙的趣問:
「有兩個消息:一個是好消息,一個是壞消息,你要先聽哪個?」
俗語說:「好酒沉甕底。」好東西應該留在最後和好朋友一起分享,那就先說壞消息吧。
壞消息是,根據經濟學家推測,經濟暫時不會好轉,至少在一年之內看不出起色,而且明年的成長率可能繼續往下修正,甚至掉落到負成長,每個人的消費更趨於保守;書,不是生活必需品,出版業的辛苦,才剛開始。
大環境既然如此惡劣,還會有好消息嗎?
有。
好消息是──恭喜你活在這樣的時代,你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世界(以及你身處的社會或行業)正等著你來改造。
好消息與壞消息,原本即如硬幣的兩面,共依同存。《老子》早洩露天機,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註2好事會變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
所以,癥結在怎麼改造。全世界所有的大腦袋都在想,所有的執政者也都絞盡腦汁,顯然的,困難遠比知道的多,到目前為止,依然無解。
親愛的朋友,你也想一想,處於其中的出版業該怎麼辦?

然而,麻煩還不只經濟問題,科技的進步帶入顛覆性的革命──U時代來了。
我在上封信<無聲的海嘯>中,記錄業界的心聲,沒料到居然激起不少迴響:有肯定的,有質疑的﹔有憂慮的,有樂觀的……莫衷一是。有兩個恰好不同觀點的回應,引述如下:
一是在台灣某報身負重任的老友,在孩子身上看到可鼓舞人心的現象,他在信上打趣地說:「咱家讀國中的小兒,最近迷上九把刀,他不在網路上閱讀,而是瘋狂的買他的書,因為可以帶到學校去上課時偷看;……我曾有意替他買個sony reader,但頁面太小(六吋),怕傷害正在發育期孩子的眼睛而作罷。現在只好任憑他繼續買書、繼續被他取笑:『這作家很有名呢,你都沒聽說過哦。』」
老友舉了兒子的例子,好心安慰我:別悲觀,紙本書的讀者,不但存在,還生生不息。
另一位是去年夏天才從南開大學畢業、目前投入北京某科技公司工作的吳笛君,他寫了封長信,信上說﹕

「……您提到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這件事,我深有體會,因為足不
出戶就可以上網找到有趣的閱讀材料,我已經很少購買報紙和雜誌了,而是使
用iPhone這樣的掌上設備隨身攜帶,隨身閱讀大量已經預先裝好的電子書。
如果說電子書在閱讀體驗上輸給紙質書籍的話,在便攜性上則大大超越紙
質書籍。畢竟隨身攜帶厚重的讀本,比攜帶一個體積固定,容量近乎無限的數
碼設備更困難,而這種困難,久而久之就會讓一些人形成捨紙質書而取電子書
的決定,並逐漸形成新的閱讀習慣。
我現在已經離不開電子書了,我可以在排隊等待、坐公車、甚至上廁所的
時候,很輕鬆地拿出iPhone來閱讀我工作時根本沒時間研讀的古典名著。這大
大提高了我每天的『邊角』時間的利用率。
基於我目前的體驗,再加上您信中所提及的未來趨勢,我覺得U時代可能
真的會如期而至,進而全面改變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會繼續關注這個令人激動的話題……。」

在進一步探究這個話題之前,先將最近幾天我讀到的幾則很有想像空間的新聞,在此報告一下。
先看全球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的讜論,大意是說﹕

「媒體業者跟其他企業一樣,都面臨來自網路的新的競爭,其他行業都認
為網路帶來商機,而我們新聞同業中,有些受到誤導的嘲諷之士,卻忙著給自
己寫訃聞,面對新的機會不為所動。我的看法與那些悲觀論者大不相同,我認
為報業將創下新的高峰。因為社會大眾比以往更渴求資訊,而在各種不同的聲
音當中,報紙可以成為可信賴的資訊來源。
有些報紙印刷版的銷路將來可能減少,但在其他方面可以有所得,例如網
站和利用電子郵件提供客製化的新聞和廣告。在這個新的世紀,傳送的方式可
能改變,但我們內容潛在的讀者卻將增加好幾倍。
可能過時的不是報紙,會過時的是有些編輯、記者與業主,他們忘了報紙
最珍貴的資產是報紙與讀者的連結關係。」*註3

另一篇是《聯合報》少主王文彬先生在日前「世界中文報業年會」發表的演講*註4,他坦誠明說:面對科技帶來的劇變,報紙雖不會消失,但報業需要巨大的改變。他說,過去紙張是最便利的載具,但現在已不是,報紙不會消失,只是載體不同了。他認為應結合數位匯流,朝向影音、即時、互動、行動、搜尋等「未來媒體」的方向發展。好內容仍是新聞的本體,應走向與讀者「合作與參與」,調整呈現方式。
報業大亨張曉卿(香港「明報企業集團」主席)先生,則一針見血指出,唯有「中文報業網路化,才能化危機為轉機」*註5。

親愛的朋友,讀完這些文字,已不需要我畫蛇添足,強調何謂趨勢了。
但,顯然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兩天前,我曾和出版界老友在MSN上討論,他堅持出版是出版,網路是網路,特別是網路本身還在發展中,本身仍未定型,而「電子書閱讀器」全面取代紙本書的科技時代還未成熟到可普及化,他認為一顆蘋果和一根香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可以各自發揮優勢,不可混為一談;目前,將出版與網路結合一起雖有不得已的現實考量,但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出版社規模甚小,難以兩端兼顧,只能依自己所長,擇一經營。
我和他的看法,基本認識是一致的,但我認為出版業者已不能自外於網路,必須全面接納「我們就是網路」(We are the Web.)的觀念,去延伸共同的未來,否則永遠陷於分裂(對立)性思考,很難跳出既有的思想囚籠。
我想起季辛吉曾說過的話﹕「在任何高度發展的社會(組織)中,都有一種內在的趨勢,想要用慣例來代替觀念。」他當時警告美國的話,現在讀起來仍然沒有過時:「假使一個社會發展到了某一點之後,就感覺到再無開創之餘地時,則它的發展已越過最高峰,此後就會無可避免的逐漸向衰頹的方向走去。只有發揮創造力,才能扭轉。」*註6這番道理也適用於任何群體組織,出版界是不是也該反思自己的處境,改變以慣例來代替觀念的習性?當我們總是以過去的經驗檢視眼前的挑戰時,我只能如此形容──每天只盯著自己肚臍眼的人,怎看得見穹蒼片片藍天白雲?

最近,讀到有關日本出版的訊息,似可佐證「U時代」的來勢汹汹。
一是「日本書商聯合會」宣布它的成員書店的數量,從1986年鼎盛時期的12953家,下降到2008年的5869家(約45.3%)。原因很簡單,讀書人口越來越少,很多人轉向新媒體,例如網路。而依日本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最新調查顯示:在1812名成人受訪對象之中,有52%的人在上個月當中未讀過一本書,比起20年前,這一數字高出14%。實際上,從1996年開始,日本圖書市場的規模就開始大幅度地縮小(2008/09/08《中圖在線》報導)。上星期,《中國時報》記者黃菁菁參加首屆「亞太數位雜誌國際會議」,發自東京的消息稱﹕「平面出版業為了在網路時代殺出一條活路,業者紛朝數位化發展。『角川集團』董事長角川歷彥表示,日本所有內容產品可望在2011年以前全部數位化,在網路世界裡,舉凡電影、電玩、音樂、廣播、出版等都會綁成一體提供給消費者。」*註7親愛的朋友,這已經不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形勢咄咄逼人,我們該如何接招?

總之,因網路及無線寬頻的鋪天蓋地,網上閱讀變成常態;因科技的日新月異,內容載體由紙張而電子書閱讀器,使閱讀習慣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我要說的是﹕一個新世界正在誕生,我們正在經歷分娩的過程。
陣痛是必然的,沒有陣痛哪有新生命的呱呱墜地。
大前研一說,了解未來的關鍵字就是「Ubiquitous(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即是:「無論何時、無論何處、無論和誰都能夠進行通訊與傳達的環境﹔所創造的市場,幾乎可以說是無限、不受限制的。」*註8。新事業的秘密,很可能就在Ubiquitous之中,未來的內容產業(請注意﹕我沒用「出版」兩字)的經營,會由一個嶄新的系統架構(新產業鏈)運作嗎?
現在,功課來了:什麽是「U-出版」時代的新的系統架構,以及如何在「新的系統架構」裡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今天,我在一位走在時代尖端、非常用心的記者任殿順先生的博客上,讀到<香山論創新>的報導(http://hi.baidu.com/allirra;載《出版人》雜誌2008年11月下旬刊),有段文字讓人深思﹕「在很多傳統出版人大談『內容為王』時,澳大利亞『DA資訊服務有限公司』總裁瑞查.西格斯瑪提出了數位化時代『便利為王』、『傳播為王』的觀點,給出版業敲響一記警鐘。他認為優質內容固然有其重要的一面,但內容是否能夠方便地被讀者獲取,傳播方式是否符合數位化時代讀者的習慣,正變得比內容本身更為重要。」
坦白說,無論是內容為王、便利為王或傳播為王,恐怕還有得爭吵,但這段話大膽挑釁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既有觀念;難道,那把解開「新系統架構」裡建立「新盈利模式」秘密的鑰匙,就暗藏其中?
我不知道答案,我期待答案──並準備接受任何超越常理的答案。祝禱大家
大膽創新
浩正/2008/11/21
──────────────────────────────────
*註1:引自<專訪楊振寧與朱經武—物理學大師眼中的未來>/採訪整理/馬岳琳(2008/10/8出刊的《天下雜誌》第407期)。
*註2:見《老子》第58章。
*註3:請參閱《中時電子報》:<報業前景樂觀/但主管要跟上時代>。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7+132008111700579,00.html
*註4:見《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4607034.shtml,演講題目為<數位匯流如何改變新聞傳播業>。
*註5:請參閱「中央社」記者陳淑芬發佈的新聞<中文報業網路化,才能化危機為轉機>。http://news.pchome.com.tw/science/cna_business/20081118/index-12269862630366822005.htm
*註6:引自《美國外交政策的前瞻》第8章<政策制定者與知識份子>/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著/紐先鍾譯/軍事譯粹社(1967/5月出版, p.415)。
*註7:這則新聞值得全文照錄,標題是<出版數位化/網路時代求活路>:「黃菁菁/東京11/14日電(2008/11/15中國時報):網路的興起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消費形態,閱讀文化也隨之變調,平面出版業開始走下坡,為了在網路時代殺出一條活路,業者紛朝數位化發展,積極尋求異業結合,首屆『亞太數位雜誌國際會議』即在此背景下召開,主題便是『平面與數位的融合』。
這個由『國際雜誌聯盟』與『日本雜誌協會』共同主辦的國際會議,有來自台灣、香港、中國、印度、法國等世界各國雜誌出版業者,手機、廣告、網路等相關業者與會,一同分享因應網路時代的經營心得。
『角川集團』董事長角川歷彥表示,日本所有內容產品可望在2011年以前全部數位化,在網路世界裡,舉凡電影、電玩、音樂、廣播、出版等都會綁成一體提供給消費者。平面出版業不管願不願意,也終將被捲入網路的世界。這到底會是危機還是轉機,都應從現在起就做好準備,以便因應波濤洶湧的網路時代。
『異業結合』也是會議的一個重要概念,『SONY電腦娛樂公司』戰略企劃部部長茶谷公之表示,PS遊戲電玩考慮未來結合平面發展的技術開發成果,期盼能與平面媒體結合, 共用PS系列網路平台創造新商機。
日本最大的數位內容流通網路業者『Bitway』的經營企畫室經理鹽田正之則指出,在網上銷售音樂、漫畫、電玩等已有穩定的成長,但雜誌目前仍能發揮到廣告宣傳的功能,例如在網上只能提供免費看雜誌封面及部分內容,消費者仍需買雜誌來看,雜誌內容在手機上也不易顯示,今後雜誌和網路應如何結合,仍需相關業者集思廣益,找尋新的商業模式。」
*註8:見《創新者的思考》/大前研一著/謝育容譯/商周出版(2006/4/12/20刷,p.302)。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240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