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6 05:29:07瀏覽8150|回應0|推薦16 | |
編輯道【附錄一】
【簡歷】2007/1/1 周浩正,筆名周寧,出生於江南小鎮──南翔(現在已劃歸上海市)。九歲時,因戰亂之故,隨母經香港赴台與父親團聚,並在台灣順利完成學業。曾就讀於台北市中正國小、長安國小(與妻子孫志寧均為第一屆畢業生)、師大附中、文山高中、陸軍官校。 1974年自軍中退役後,由楚戈引薦,得結識瘂弦,進「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從此開啟了他文化工作生涯,直到2003年4月退休。 近卅年的編輯生涯,停留過的地方不少,計有「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書評書目》、「幼獅文化公司」、「僑聯公司」、《台灣時報》、《中國時報》、《新書月刊》、「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遠流出版公司」、「正中書局」等十幾個地方。其間,也曾與友朋合資創辦「楓城出版社」「長鯨出版社」和「實學社」。 在職場上,他從最基層的編輯開始歷練,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曾經做過出版社的叢書編輯、報紙副刊及雜誌主編﹔由編輯、主編、總編輯、顧問等不一而足。至於他這一生究竟有些什麼經驗教訓,能寫的,他已全寫入《編輯力初探/寫給編輯人的信》裡了。 1941.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南翔鎮。 1970.結婚(妻孫志寧,時甫自美學成返國,任教於中興大學昆研所)。 1974.自軍中(少校軍階)退伍。 .「華欣文化事業中心」編輯。 .出版《成長的極限》(Dennis Meadows著/孫志寧、周浩正譯/幼獅文化公司出版)。 1975.「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暨「書評書目」編輯。 .加入新竹「楓城書店」,成立「楓城出版社」,擔任主編。 1976.出版文學評論集《橄欖樹》(書評書目出版)。 .應瘂弦之邀,成為「幼獅文化中心」編輯,與孫小英、朱榮智、詹宏志、劉嵩等人共同籌備《幼獅少年》雜誌創刊事宜。 1977.應唐達聰之邀,參與《王子半月刊》的改版工程。 .成立「長鯨出版社」(「遠景」沈登恩曾於初期投資)。 .創辦文學雜誌《小說新潮》(雙月刊,沈登恩出資支持)。 1979.籌備《新少年》創刊(僑聯建設經營)。 1980.《台灣時報》副刊主編(高信疆、蘇墱基、季季推薦)。 1981.編選《飛揚的一代》(九歌出版社出版)。 1982.因詹宏志引薦,任《中國時報》(美洲版)副總編輯,負責副刊籌劃工作。 1983.《新書月刊》總編輯(蘇墱基推薦)。 .主編《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爾雅出版社出版)。 1985.應張武順邀請,出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編輯。 1986.「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詹宏志推薦)。 1991.主編《七十九年短篇小說選》(爾雅出版社出版)。 1993.「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總監。 1994.被金石堂書店《出版情報》選為1993年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 .與郭泰等十餘人成立「實學社」。 1995.設立「羅貫中歷史小說創作獎」(首獎獎金新台幣100萬元),第一屆徵文活動正式起跑。 2001.「實學社」併入「遠流出版公司」。 .出任「正中書局」顧問(楊茂秀推薦予單小琳總經理)。 2003.退休。 2004.開始撰寫<給編輯人的信>,發表於陳穎青的「老貓學出版」網站)http://b-oo-k.net/blog/)。 2005.<給編輯人的信>得29篇,編成《編輯力初探1.0/寫給編輯人的信》數位檔,張貼於「聯合數位閱讀網」(http://reading.udn.com)及「圖文閱讀網」(http://www.ebook.com.tw),供上網者免費下載。並正由台灣「博達版權公司」的官方網站陸續刊出(http://www.bardonchinese.com/left.html)。 2006.<編輯力初探1.0>今年寫到第31封,因放棄版權故,文經社將31信內容打散重組,以《編輯道》做書名,於十二月初正式出版。 【附錄二】 出版情報/人物介紹 一個沒有軍階的將軍 ● 綜論周浩正 /羅澄淵 周浩正,現任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總監,一個很難描述的人。 當選金石堂<出版情報>一九九三年度風雲人物的消息傳開後,很多人的反應夾雜著「早該是他」及「怎會是他」的兩極看法,一方面肯定他在出版界的資歷與成就;另外,又有說不出的疑惑:他有這麼重要嗎? 在進行專訪之前,筆者曾試圖搜集報章雜誌之訪問資料,赫然發現近十年來,關於他的訪問平均不超過兩百字,次數屈指可算;除此之外,廣播、電視、演講紀錄掛零;其開闢、掌管的路線與叢書,幾乎不懸掛「策劃/主編:周浩正」之名。這是一件有趣的事,以台灣各傳媒間交感互動頻繁的現象,加上一個擁有二十年工作經驗,歷任兩家報紙副刊、五家出版社、六家雜誌,分別扮演創辦者、改革者、策動者與拓疆者等重量級角色的人,他極易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人而取得發言權。顯然,周浩正逆勢而行,嚴格執行其獨特的人生觀與工作哲學,使自己隱形消音;他希望陌生讀者從他規劃出版的書籍中獲益,卻不企求有人記得「周浩正是誰」? 面對這個謎樣的「風雲人物」,我們不禁好奇: 他是什麼人?做了什麼事?他如何做? ■ 那個刻鋼板的少年 時間回到民國四十年代,從台北市一間簡陋民宅流出微弱光影,暈黃燈下, 一個十四歲少年正專心凝神刻著鋼板,渾然遺忘翻天覆地的大時代變局加諸家庭與個人的災厄。他與同年孩童一樣,自解事起即充溢戰敗、撤退、逃亡、貧困記憶。雖然多年以後,他以自嘲口吻訴說生平第一次「出國旅行」是八歲那年自上海渡海來台;然而我們依舊不忍想像做為戰爭孩童的這群人,如何度過童年與少年?也許他已習慣從門戶殷實淪為一無所有的家庭裡待罪羔羊的長子命運;他給自己的第一條誓約,可能不是成就聖賢偉業,而是長大以後再也不要忍受拿手錶、扛棉被上當鋪的屈辱與悲哀。 如果還有第二條──當他罹患急性肋膜炎命在垂危,他那嚐盡苦楚的母親愧疚地說:「浩正,家裡真的沒錢了,這是最後一次帶你看醫生,活不活得下來,就看你的造化!」──第二條是:活,活下來。 直到如今,當他慨然論述某條路線佈局之道與首批書的戰役時,仍會以剛毅的神情吐出一句話:「活下來,才有希望!」 沒有人知道站在背後的命運之神,會以何種手段雕鑿這個小孩,他有沒有能耐破繭而出,劈下半壁江山?時間彷彿靜止,眾聲沉寂,他專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充滿好奇、警敏,並且興起馳騁的渴望。就讀師大附中初中部,他開始展露文藝才華與對知識的渴慕,在校作文成績名列前矛,甚至後來就讀文山高中時,亦曾獲全省作文比賽第二名。他刻鋼板的理由與家計無關,那是個神奇光點,不知何時潛入坎坷少年的腦海,隱隱發亮。他突發奇想:為什麼沒有人辦雜誌給我們少年看? 少年周浩正決定辦雜誌,發行對象為班上同學,他得意洋洋取名《少年筆耕》,轉載報章、書籍精采作品,兼自撰文章,繕刻鋼板,雜誌終於轟轟烈烈地創刊了,由於財力不繼,創刊號也成為停刊號。 剩下的夢想種子並未枯死,他等著,有一天要敲開命運的大門。 ■ 台北街頭,一個謀職的退伍軍人 民國六十三年,台北市仍聽得到叫賣山東大饅頭的腳踏車鈴聲,在深巷曲弄 叮叮噹噹地響著,以陸軍少校階級退伍的周浩正已經三十三歲。高中畢業後,在強烈愛國意識驅動下,選擇進入陸軍官校,隨後服軍職十年;六十三年,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毅然決定轉職。當時,他已結婚四年,妻子孫志寧自美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中興大學昆蟲系,除了夫妻鶼鰈情深,只剩家徒四壁,兩袖清風。在這種背景下,放棄軍中資歷將自己的命運作一百八十度大翻轉,需要非常人之勇氣與膽量。三十三歲的陸軍少校拎著小包袱坐上往台北的火車,又是一個無限遼闊的未知交給赤手空拳的周浩正,他不知道會在哪裡紮根?但他充滿感激,擁有一個兼具智慧與剛毅的妻子做他的銅牆鐵壁,那是幸運之神唯一且終生的恩賜。 人會跨入哪一行,常跟成長過程之發韌與延續有關。 鋼板雜誌夢結束後,進入軍中的周浩正並未斷絕其藝文傾向,除了大量閱讀──他一直擁有驚人的胃納,雜食兼全食型的閱讀癖,使他累積千奇百怪的知識,削銳思考力也遼闊了視野。另外他與頗負精英盛名的成功大學「西格瑪社」成員林蒼生、姜渝生及相識甚早的郭承豐、李南衡……等人共同交集一段六十年代的青澀歲月,他們思辯新知、藝文薈萃的友誼,於《草原》雜誌創辦時是一個高峰。在所參與的眾人臉譜裡,不難看到理平頭、穿軍服、兼蓄文武的青年周浩正,因限於身份,只能在旁冷觀。 我們有理由揣測,他在少年時期的夢想種子,很可能偷偷隱藏在這群充滿原創能量的精英所澆灌的沃壤裡,萌發綠芽;由此推斷,周浩正不顧三十三歲「高齡」脫下戎裝轉戰文化疆場,決不是莽撞之舉,為了實驗一個長住於心的大夢,他是有備而來的。 因此,當名詩人瘂弦先生引薦他到「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從基層編輯做起,周浩正欣然答應,雖然服務時間甚短,但他至今念念不忘第一個拉拔他入行的恩人。隨後經瘂弦與「書評書目」總編輯隱地先生推薦,進「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負責「洪健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出版事宜,並加入《書評書目》雜誌編輯之列,這是他第一次有機會接觸一本雜誌,意義重大。他回憶當年,自知改行較遲、學歷不高、欠缺經驗,所以加倍進行磨練。深諳練兵之道的周浩正,操練自己的方式可能嚴苛到不近情理,這種自我批判、不斷改造的性格,加上貫徹到底的意志力,是使他能夠異軍突起的主因,在《書評書目》後期,他也出資參與「楓城出版社」創辦,陸續出版卡夫卡、卡繆及史作檉、吳晟等人的作品。短短一年半,他從一無所知的退伍軍人,快速進入出版戰場闖蕩,其企圖心與爆破能量不容小覷。而主持「楓城」的編務工作,則體現了他性格雛型,對一個受過軍事訓練,懂得研判全局、標的精確、行動積極的人而言,他表現在工作上決不是散兵游勇,內在條件將使他朝「創格型人物」披荊斬棘。你可能只看到他一個人站在荒草沒脛的出版疆場眺望沉思,你看不到他腦海裡有一支百萬雄兵正在登陸。 他天生是個戰將,就看誰得到他。 ■ 創《幼獅少年》「長鯨出版社」《小說新潮》《新少年》 民國六十五年,周浩正進「幼獅文化事業公司」負責籌辦《幼獅少年》,這 是一個轉捩點。他常說,在學習途中,非常感謝張默、夏楚、隱地、瘂弦、楚戈的引介與襄助。如果我們還記得那個刻鋼板的少年,即不難想像二十一年後,當他擁有機會主編全國第一本專為少年讀者創辦的雜誌時,不眠不休在短短三個月籌備期內建構一本雜誌的魄力。他廣邀名家撰稿開專欄,策劃專題,並誘導讀者熱烈參與,內容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 他對雜誌的要求既具體又抽象:「好看」。 一本好看的少年雜誌,應該連大人也愛看。 他向作家學習,更重要的是向讀者學習,隨時掌握讀者反應,讓雜誌兼蓄常構與變貌,形成可預期又不可捉模的激盪磁場。幼獅時期使他學到整合的經驗,慎密思考而漸漸建立起自己的編輯理論。他自稱是個一面做、一面思考的人,性格中機變矯捷的部分使他常有突發創意,因此指導理論與編輯技術形成辯証互動。他為了求好,曾經數易落版單,反覆研判內容間的重量比例與節奏感,當清晨的微光流入空蕩的辦公室,他疲乏地躺在辦公桌上小睡,他知道,他又贏了。 從《幼獅少年》建立信心後,積極展開下一波火線行動,先後參與《王子》半月刊改革、創立「長鯨出版社」(初期與遠景出版社沈登恩合辦後獨資)、創辦《小說新潮》雜誌(沈登恩支持)及《新少年》。 值得一提是《小說新潮》,立意開放園地讓各種類型的優秀作品有機會發表,不論黨派、觀點,就作品論作品,除了介紹成名作家(如製作「王禎和」專輯),亦極力鼓勵新秀。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浩正的編輯視野:1.包容度高;2.開發類型作品;3.培育新人。他認為一個好的編輯應該降低「排他性」,才能吸納各路英雄豪傑。 「長鯨出版社」陸續推出《希臘左巴》、《奧義書》、《鄧肯自傳》、《野草莓》、《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高質量作品,後因財力、人力不足而停業。他歸咎原因在於對出版不夠理解,這次挫敗使他嚴肅自省:「什麼是出版?」逐一思索社會環境、讀者需求、資源條件、人才配備、產品規劃的連動關係,研究其他出版社成功與失敗之共性,發現從「編輯人」蛻變為「出版人」需要更大的改造;他開始注意總體策略與個別戰役的重要,而行銷實力更是致勝關鍵。 這些都是民國六十七年前後的事,他自我解嘲地說: 「看來我是幫別人賺錢的命!」 ■ 主編:《台灣時報》副刊、《美洲版中國時報》副刊 創:《新書月刊》 六十八年進《台灣時報》負責改版副刊,周浩正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1等於多少?」 如果「1」意謂「整體」則有以下幾種可能: 1=1天,1=1週,1=12個月……,不同的切割手法將影響內容規劃與整體節奏,他思考報紙媒體之優缺點,決定切出「1等於12」,以「主題月」為編輯單位;同時,期許副刊帶有反映時代與社會變遷之功能,除了設計性強的主題內容如:科幻月、小說擂台、電影月……,亦加強多元化專欄及社會生活議題。透過對副刊的自我指導理論與實踐,「台時副刊」展現的生機淋漓,備受矚目。不論雜誌、副刊,周浩正具備一股燎原式活力,他的「多核心編輯技巧」體現了規劃性、策動性、實驗性、結合性、自我宣傳性、現實性等火力,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必須創造被利用的價值。」意謂著自動踢開副刊大門,讓四面八方的能量蜂擁而至。 這些經驗的累積,在執掌《中國時報》(美洲版)副刊時更臻高峰,他重新定位為:一本擁有三十一頁的文學雜誌(月刊),他翻新編輯技巧與內容,獲致不俗的效果。 不久,他應邀參與創辦於七十一年的《新書月刊》負責編務,這本雜誌乃由《傳記文學》負責人劉紹唐先生斥資支持,約二十家出版社贊助。又是一次從無生有的拓殖行動,周浩正以報導性、活動性、書評性、參與性、延展性定位這本跟出版、資訊、閱讀息息相關的雜誌。雖然校長兼撞鐘,他仍然策劃了年度十大新聞、十大好書、新書發表會……等強勢活動,身受出版界、藝文界與讀者矚目。而舉凡跟作家、出版、通路、閱讀等相關項目,全納入雜誌內容,其活躍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由此可知,周浩正習慣把每一份工作當作「新戰場」,重新縱覽全局、研擬戰略、推演戰術,他每次出擊,就像面對生死關鍵的軍人:活或陣亡。 顯然,他厭惡陣亡。 ■ 出版時期:「時報文化」「遠流」 民國七十三年進入「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兼製作部經理,此時,他離出道已有十年。一個編輯人、出版人的成就是用每天在火線上搏命換來的,七十四年耶誕夜,他留在台北撰寫「時報出版公司發展策略分析」,這份文件整理了他對八零年代出版現況的觀察與前瞻,進而提出的因應之道。 他寫道: 「從『指導理念』來看,我們所憑持的是『無人地帶』的開發。在競爭力最小的區域,拓展出自己專屬的領域。做別人不敢做;做別人不能做的;做別人已經做而做不好的。」 而在「實施方案」項,他劃分出「力場中心的心臟地區」與「力場邊緣的外圍地區」,採雙區並進。他準備打出版仗了。 然而,因緣錯綜,他旋即離開「時報文化」,周浩正帶著已經淬磨鋒利的「出版腦」來到「遠流」──如果不曾剖解周浩正半生的闢路行旅,很少人能當下指認這個揹著小包袱、一身布衣的中年退伍軍人,他是「草」還是「寶」? 「我到遠流七年了,是這一生中待得最久的工作場域,如果我對出版界有些微貢獻,是在遠流完成的!我在這裡獲得實踐的機會,使自己的觀念不斷突破,獲得成長。」他說。 當時的遠流,在詹宏志提出「無圍牆學校」的出版理想下,充滿精銳與活力,展露了朝大型綜合出版公司發展的企圖。總編輯任內,周浩正陸續開闢七條路線:「實戰智慧叢書」、「小說館」、「生活情報源」、「勵志館」、「小說歷史」、「實用歷史」、「大眾讀物」。平均一年一條,累積至今,每條路線的規模以不亞於一家出版社,而各路線執行編輯人數從一至三人不等,這種整體能量的迸發,非常驚人。 他認為遠流具備獨特的拓張性結構,允許創意與實驗,加上一流的工作同仁,盡責認真,使各種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 開闢這些路線並非忽發奇想,背後有其長期累積對社會變貌的觀察,周浩正舉「實戰智慧叢書」為例,為了達成建立「中國式管理叢書」的夢想,廣泛尋覓具有企業經驗、實務戰績的商界人才成為寫手,經過長期累積,讓讀者分享別人的實戰經驗與智慧。 「小說歷史」透過小說了解日本的歷史,尤以「戰國群雄文庫」德川家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長篇小說最受矚目。周浩正說:「我們對日本有很深的歷史情結,提起日本,慣於停留在激憤層次。可是,捫心而問,我們對日本了解太少,放眼未來,又無法避免跟日本做更全面的接觸與競爭,因此,若能透過他們的歷史小說,使讀者從中理解其歷史發展的脈絡、民族性格、英雄人物及成敗教訓,讓對日本的了解變成一般性、常識性,這就是我開闢這條路線的動機。」 「了解是為競爭做準備,目的在超越!」他說。 開闢「實用歷史」是周浩正的經典之作,旨在讓大眾重新跟歷史結合,透過不同專業背景的作者,以其專業素養做多角度觀照與詮釋,使古為今用,豐富視野與價值。 從開發「無人地帶」到攻佔領域,充分體現周浩正的經營頭腦,他時常強調「經營概念」、「經營路線」、「經營作家」、「經營領域」一體成形的重要,而編、企、宣、銷同步思考,是編輯人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 「現代的出版社,已到了打總體戰的時刻,掌握編務大權於一身的人,必須具備: 一. 全局眼光: 也就是『一』的眼界,全局是變動的,涵蓋了對社會環境的理解、出版特色的掌握、類型消長與本身資源的研判。 二. 以開發替代競爭: 開發是第一優勢,競爭則是第二義;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只有三種選擇:獨佔、獨大或分食。 三. 大佈局作戰的魄力: 夢想有多大,未來發展的規模就有多大;每一階段成長後,能丟掉光榮重新謙虛一次,再拓展一次。他說:『只有個人的極限,沒有出版的極限。』」 當被問到目前較大型出版社的下一步是什麼?他以年營業額超過兩億、員工五十人以上作為界定,這些出版社大多面臨從家族式經營蛻變至企業化經營的掙扎,要「更大規模」或「維持現狀」成為經營者的痛苦抉擇。周浩正認為維持現狀即是落伍,將逐漸自出版戰場的核心淡出,而喪失整個版圖。如果企圖執台灣出版界(甚至華文出版界)之牛耳,誰能快速轉型朝企業化邁進,將決定誰是最有希望的出版社。 「人才!人才總路線!」他激越地說:「現在已進入人才爭奪的迫切關頭,能否以具有規模、組織架構吸納各領域精英,使之發揮長才,就看經營者魄力了!」 二十年出版路,對這位秉持軍人本色的風雲人物而言,艱困多於幸運。當筆者問及自認最主要的優點在哪裡時,他靦腆地笑了笑,說:開發力、忠誠度、自我批判。 至今仍住在向某家印刷公司分租來的五坪小房間,房內一床一桌一塑膠櫥,周浩正的物質生活簡單到不忍卒睹。每週末回台中家,則像儀式般重要,他對家庭的責任感與對妻子的忠誠亦為熟識者敬佩,他可能是碩果僅存、薪水袋悉數繳交太太,每週一固定領取「軍餉」的模範丈夫。 周浩正規劃自己的出版生涯到六十歲,當問及未來想致力發展的事項時,他希望有生之年還有機會把未完成的理想貢獻給社會:開闢更多領域,激發更多類型作家出現。然後,進入雜誌。 他的神情幾近虔誠,彷彿在追述大半輩子以來從未消隱的雄心壯志,他說:希望有機會實現「雜誌王國」的夢想。 他仍舊是一個普通人,穿著一襲舊衣,往返於台北與台中之間,你很難描述他是什麼,因為當你描述時,他已走遠。 他是一個沒有軍階的將軍。 ────────────────────────────────── 【聽聽他們怎麼說:】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周先生對出版具獨特的看法,他不願走別人已走過的路,以開創「無人地帶」的戰略眼光另闢蹊徑,他看問題常從大局著眼,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他也擅長用創意結合不同能力的人,產生相輔相成的效益,在此過程中,使自己成長也使夥伴成長。 周先生對遠流最大的貢獻是,在有限的條件下,開闢新出版領域,為遠流創造極大的成長與利益。 ⊙黃驗(《拾穗》雜誌總編輯): 他是一個正直、無私、百分之百投入工作的人。大家對他的成績已有目共睹,我舉兩個例子見其為人。我是他在《台灣時報》副刊時找去當編輯的,有一次,某作家寫信給他,請他盡量刊登稿子,並要他去開個郵撥帳號,以後收到稿費會撥百分之十五酬謝。周先生大怒,認為是對編輯尊嚴的嚴重侮辱,以為編輯不夠專業,才採賄賂手段刊稿。 周先生嚴謹把持做人做事原則,從不把工作跟私利結合。 他對屬下非常照顧栽培,把自己的人脈資源、工作經驗完全開放出來,跟他工作很辛苦,但可以獲得極大的成長。 當時我猶疑要不要到「自立晚報」主編副刊,詢問他的意見,他明知自己欠缺人手,卻強迫我去接受更大的挑戰,他認為我到那裡,會有更好的發展,可以說,我是在他一腳踢開的情況下,到「自立晚報副刊」的。 周先生待人處事,有很多讓人感動的地方。 ⊙李傳理(遠流出版公司專案行銷部經理): 周先生擅於把辯證法用在工作與自我成長上,不斷追求突破。 他慣常以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做自我檢查,這是他的痛苦,也是極大的快樂;他透過這種方式,激發出別人想像不到的創意。他看事情兼具宏觀與微觀,能從多元角度切入,既見樹又見林。他也具有務實精神,規劃全局之後,更重視具體實踐的執行力,他不是唱高調的人。 他是二十四小時思考、全天候工作的人。一方面擁有全職動腦的狂野想像,常常走在社會前面;在生活上卻保持單純、樸素、規律,最大的愛好是閱讀、看錄影帶,除此之外,不喜交際應酬、旅遊娛樂;他肖蛇,兼具蟒蛇與懶蛇兩極性。 與周先生一起工作是很寶貴的經驗,我們從天南地北的聊天中,建立工作默契,他掌握事物本質的能力與詮釋力,均具有豐富的啟發性。 他是能量輻射源,更是創意實踐體。 ⊙郭泰(作家) 周爺的性格值得找專人好好研究,他有勇於創新、勢如破竹的大匠氣概,也有謙卑、隱忍的一面。以開闢「實用歷史」為例,從概念定位、籌組稿源、行銷策略貫串成形,他常說經營書系是在經營氣、勢、機,終而佔領領域。聽似簡易,其實需要大魄力。 他曾借日本作家福光永司的一句話問我: 「要怎樣才能把一棵彎曲的樹看成直的?」 我頓時被問倒了。 答案一揭曉,卻很簡單: 「彎曲的樹,彎曲的去看,就可看成直的。」 他是「多腦合」人物。 ⊙老瓊(漫畫家) 一個成功的風雲人物當然很精采,至於怎麼個精采? ……我還在想。 另外,我相信風雲人物背後一定有一個好老婆,在幫他顧前顧後。 ⊙詹宏志(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 周先生是我的第一個直屬上司,編輯啟蒙者,實務經驗的師父。 民國六十四年,我進入《幼獅少年》擔任美術編輯,看他怎麼從無到有,創刊一本雜誌。六十五年,到《王子》,看他改革一本已有固定面貌的雜誌,而後「楓城」「長鯨」《小說新潮》,他帶我認識各種作家,在那段時期,我跟他有密切的合作經驗。 周先生是一個獨特的編輯家,永遠的非主流與主流之間移動位置的人──當他做的事情看起來開始有利益出現時,他即離開。 他有奇異的特色: 一. 「無人地帶」的佔領者:能看出讀書生活中的空缺而加以開發,如 「長 鯨出版社」出版《奧義書》、《佛心流泉》、《禪之花》……等佛義書;到「遠流」出版《德川家康》等;這些在當時都是邊緣得不得了的書,在他手上卻變成一股力量。 二. 擅長改變熟悉類型的內容:從商業書下手,卻做出完全不一樣的「實戰 智慧叢書」,拓寬局面,讓各種經驗都可以成為「實戰智慧」;而歷史書到他手上,變成具有對照性概念的「實用歷史」。從正統的角度看可能很奇怪,但他的編輯工作迷人之處也在這裡,常拓展出奇異的視野。 三.讀書生活的穿透法:從產品到行銷全面構想,是編輯實踐的典範,一個全程的溝通者。 四.資源運用的策略家:能結合較劣勢的資源創新力量。 這麼多年來,他的想像、勇氣、耐性一直保持高質狀況,並且不斷有進境,他的年齡絲毫沒有阻礙對編輯環境的新理解與突破。他是能夠點石成金的人。 ────────────────────── 【作者註:在採訪每個人對周浩正的看法後,筆者同時問一個趣味問題:周浩正自陸軍少校退伍後轉戰出版,如果請你就他二十年來的成績授以軍階,你會受他什麼階級?】 王榮文(認真思索):「上將!」 黃 驗(立即反應):「他一定是將軍級,可以領兵作戰的!」 李傳理(慢條斯理):「一個沒有軍階的將軍。」 郭 泰(大笑):「授以上將,當之無愧。」 老 瓊(大笑,思考十分鐘):「別人是『中將湯』,他是『上將粥』!」 詹宏志(沉思二十秒):「我不曉得以中華民國軍階來講應該算哪一階?就功能而言,可以交予建軍任務,規劃軍種,部署作戰的那一階。」 【周浩正檔案】 ● 民國三十年(1941)生,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曾任台灣時報文藝組主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時報出版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編輯,與友人合辦過楓城、長鯨出版社,並主編過《幼獅少年》、《小說新潮》、《新書月刊》等各種性質不同的刊物。現任「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總監。 ● 民國五十九年與孫志寧結婚,兩人為小學同學,育有一子,另收養三條狗。 ● 星座:堅持完美主義的處女座。 ● 嗜好:閱讀。 ● 最高興的事:回家。 ● 最得意的事:娶到孫志寧。 ● 口頭禪:我太太說……。 ● 最崇拜的偶像:太太。 ──原載於1994年2月《出版情報》第69/70期合刊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