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4 16:38:56瀏覽1968|回應0|推薦0 | |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2013年3月底有個善因緣接觸〈演博居士〉大作,坦白說剛開始拿到演博居士大作初版真言集的時候,末學不但沒有讚嘆反而嗤之以鼻。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末學起初誤以為演博師兄是抄襲某位居士的著作,並且只是將許多經文與陀羅尼,剪剪貼貼拿來拼拼湊湊集合成一本書而已(當然後來求證後末學真的是錯得離譜)。 然而與我結緣的年輕師兄一再提到依法不依人,而且還非常有誠意的到府服務,他這樣的行為感動末學,因此決定要好好花研究一番。 由於末法時期邪師魔說如恆河沙,學佛與修行必須要謹慎為之,加上末學又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末學抱持著批判與找麻煩的心態,整整花了兩天,閱讀兩遍,並且將書中的註解一一查證,沒想到過兩天拜讀完數次師兄大作後,竟然深刻體會到這久久不已的悸動! 研讀第一次的時候,末學感到〈演博居士〉非常用心,如同在寫碩士與博士論文一樣,書中的論證有整理佛經的原文,而且陀羅尼都有引註,而且師兄用語典雅,整本書中毫無贅字,言簡意賅的介紹諸佛菩薩的教誨,內容充滿慈悲與智慧,末學雖帶著挑毛病的心理詳讀,但不得不由衷佩服演博居士的用心。 在末學研究完第二次的時候,末學更是非常讚嘆!〈演博居士〉大作章節分明之外,章節的後面還會整理出相對應的陀羅尼,更重要的是師兄書上還有留下電子信箱,若修行有任何狀況都可以跟他聯繫,這樣的售後服務更是沒話說,也令末學想寫電子信箱跟他請益。 之後在演博師兄的部落格看到:依照大藏經的記載,真言(亦稱陀羅尼、總持、明、明妃、佛母、神咒)一律都是由 諸佛菩薩直接現身教導、傳承,並說明用途。所以明妃、佛母不是指某某人,而是 [真言] 的代名詞。但是,因為一般人見不到 佛或 菩薩摩訶薩,所以 佛陀允許由阿奢梨(出家5年以上有受三壇大戒、具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菩薩戒的出家眾)傳承真言;在家居士要傳承真言者,一樣要受菩薩戒、恆持菩薩戒。末學的真言集是從大藏經的真言藏中所編著,不是選用任何居士的著作。 這兩天花大量時間查證與研究後,末學得出演博居士非凡人的結論,畢竟能將大藏經做出這樣的整理,實在是當今難得,配合明確的修行步驟,讓一般人都能夠掌握修行的重點,加上在不斷查證的過程中,讓末學對於佛法的認識又跨進了一大步,這個求證過程真是是獲益良多,至今仍非常感動。 〈演博居士〉推薦的陀羅尼都有引註,讓我們方便一個一個去查,當查證完後我真的非常佩服,而且查證後也可讓我們修得非常安心,畢竟若咒語有大藏經的根據就沒有甚麼好怕的。 之後末學也發現,演博居士並沒有特別強調一定要法佈施、法供養,並且將此法門放在第二階段,這與末學過去所接觸的有所不同,因此末學想說請教他此問題順便法佈施其大作。 沒多久〈演博居士〉回覆大意如下:法佈施很有效,但要法佈施到冤親債主滿意,必須要支付大量的金錢,這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原來這是他法佈施法供養採用廣大不空摩尼供養陀羅尼的主要原因,看來演博師兄真的是佛心來的,無論貧富貴賤,只要有心願意修行,都可以透過念佛持咒來改變宿命。 看到他的回覆,我心想:演博居士可在兩千多部佛經中找到不用花大錢助印也有效的方法,代表他確實有智慧也很有實力。 演博居士將法供養的法門放在第二階段(A5新版,181~183頁),是因為依據他的實證經驗,使用他的方式唸佛持咒就可以超渡,法佈施與法供養只是加速並非絕對,視看個案鬼魂的要求與怨氣而定,一般而言,量力而為即可。 姑且先不論真實性如何,畢竟是否真實尚需驗證,至少當時他給了我一個令我滿意的答覆。 關於法供養諸佛的法門這個部分,佈施有三種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演博居士採用的方式,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都可以供養諸佛。 而且末學在爬文〈演博居士〉的部落格時也發現精闢的分析: 信佛、學法、敬僧是學習 諸佛菩薩行儀的道路上應有的態度, 佛陀教導我們學習四威儀八正道、用"戒、定、慧、陀羅尼"莊嚴自己、用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幫助眾生;沒有教我們花大錢消災解厄。 末學因此恍然大悟,佛菩薩既然說眾生平等,怎麼可能只救能花大錢的人而不救沒錢的人,何況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也是貧富貴賤都有,可見演博居士的見解跟諸佛菩薩完元契合。 經由此經驗我發覺到,每個人看事物的方式不同,只要是人都有其侷限,只要有佛經的根據,若更多一個人可以學習,對我們佛法的認知與修行確實會有提升,因此學習佛法切莫分宗分派,以免造成偏執。 而且佛法博大精深,實際運用上更是充滿藝術,越多善知識對於我們佛法的學習與修行,會更了解諸佛菩薩的真實義,這也是為何佛陀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第一,畢竟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學習的狀況當然也不同,重點是要秉持依法不依人的原則。 至今末學非常感謝演博居士,由於他指點配合他大作,以及部落格的推薦許多善知識的影音、文章與書籍,讓我又有更進一步的體悟,之後因查證的過程中再看《大正新修大藏經》,更發覺自己學到更多更多。 學習就是不斷重複的過程,每個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會有不同的結果,這也是很正常的,只要內容符合八正道,不同人各取不同的法門,是各自看的角度不同,但都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只要我們小心查證,確實有佛經的根據,當然就沒有真假對錯之分,更多善知識的學習,可以讓我們對於佛法的了解更加全面,因此看得更清楚、學習的更多,這樣不是更好嗎? 由於篇幅的關係,為了不造成各位同修過度使用電腦,請先動一動,下一回我會提到,《感恩真言集》確實是經典,但是內容上實在有些缺憾,應如何更加完善,請看下一回。 希望有緣接觸真言集的您,將來可以讓我們在淨土相逢,阿彌陀佛!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