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承傳義大利古典製琴工藝的焦中興
2012/08/31 16:56:15瀏覽6560|回應0|推薦4

 

 

 

承傳義大利古典製琴工藝的焦中興

圖文:陳宗嶽

前言:

  201285日,在臉書上看到~製琴名師焦中興與一位抱著小提琴的小女孩在焦中興提琴工作室的合照,適巧前一日整理外接硬碟時,再將200676日第一次拜訪焦中興與他的工作室時所拍的照片抓出,也瀏覽了一遍,因此看到此一畫面,不禁在臉書上留了句「令人記憶猶新的地方」。

  回想200676日,與眾多好友一同去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9-19焦中興工作室拜訪時,初入眼簾的是一位言辭斯文,音調卻又鏗鏘有力,在在顯露出一股曾經深受西方藝術氣息薰陶且留著滿臉落腮鬍的大鬍男,在訪談中他所透露出的率直,以及在述及那段學習製琴過程的奇幻詭譎,特別是得道多助般的旁人及時援手,直叫人讚嘆:「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卻也不忘另開一扇窗」。

這一深刻印像,除了曾與家人分享,也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甚久,無非令我讚嘆她的奇妙。此番再勾起曾有的記憶,乃決定將此一印象重新梳理、記載下來,算是為這奇異恩典作一見證。

.

一、遠赴義大利學聲樂

  1959年出生的焦中興,小時候身體並不硬朗,父母原期望他朝理工科系發展,但從小加入教會唱詩班,最想讀的卻是音樂系,原本抱持反對態度的父母,眼看他高中遲遲畢不了業,只好妥協,他也如願考取國立藝專聲樂組夜間部。在學期間,指導老師成明非常欣賞他渾厚洪亮的男中音,多次鼓勵他朝中國民謠方向發展。因此,聲樂家與足球明星都是他年青時的夢想。

  1986年大學畢業,深感先前任職航運業務員時的觥籌交錯過於空虛,在教授們的鼓勵下,焦中興帶著成為聲樂家的夢想以及僅有的1500美金,可說是「錢也沒準備好,簽證也沒有,義大利文也沒學過」,就憑藉著一股年青人的勇氣,隻身前往義大利學習聲樂。

  初到義大利,先在中國餐館打工,半工半讀。後來幸好有位在米蘭投資生產豆芽菜有成的台灣鄉親要到瑞士開餐廳,讓他頂下生產線,開始學習「孵豆芽」供應給米蘭的中國餐館。不料一次工作意外,腰椎受傷,壓迫到神經,不僅不能走路、直站,連帶使得生活陷入困頓之境,不能再唱聲樂的恐懼,更令他陷入一種對人生未知的恐懼之中。

  臥床休養期間,焦中興想起初到義大利時,一位台籍友人在Cremona Stradivari國家製琴學院就讀,曾邀請他前往參觀,克雷蒙納(Cremona),這個小鎮也是「提琴之父」史特拉底瓦利(Antonio Stradivari)的故鄉,是世界上製作小提琴的聖地,最近兩、三百年出產的好琴,都出自於此,焦中興當時就被濃厚的藝術氣息所吸引。

  此番學習聲樂過程的頓挫,也為了減輕經濟壓力,焦中興帶著妻女從米蘭搬到這在東南方一百多公里的CREMONA小鎮,並下定決心準備學習這項製琴工藝。

.

二、從「聲樂」轉到「古典製琴工藝」

*

*

*

  1988年,焦中興如願考入Cremona Stradivari國家製琴學院,當時每年招收的外國學生只有1013人,在校園中,焦中興是唯一的東方人,因此他常自勵:「東方人自己要有自信!」

  在製琴學院四年求學期間,除了在校學習的基礎課程和專業科目之外,二年級時,他有幸進入製琴名師Francesco Bissolotti的工作室學習,奠下他精緻手工製琴的基礎與風格。

  其間,他與製琴名師Francesco Bissolotti從相識到相知的過程相當感人。大一那年,他所做的琴參加比賽,慘遭淘汰。不服輸的他,開始到處參訪工作室,在拜訪製琴名師Francesco Bissolotti工作室時,自我介紹後根本沒人肯理他,良久之後,Francesco Bissolotti走了出來,問他來自何處?做些什麼?得知他在國家製琴學院學習做小提琴時,還故意消遣他「你做的琴是樂團使用?還是獨奏用?」言下之意,是問他:要做的是一般消費的普通琴?還是可流傳百年的名琴?

  在製琴名師Francesco Bissolotti的工作室裡,焦中興才見識到什麼是「完美」的琴,Francesco Bissolotti看他頗有心,便要他帶琴來看看。雖然明知自己還不成氣候,仍硬著頭皮依約帶琴拜訪。Francesco Bissolotti打開琴盒後告訴他:「你遠從台灣來,做這種琴有什麼用?」並要焦中興以後做到什麼階段就拿來給他看看,他會給他一些建議。

  欣喜若狂的焦中興,當天下午回家後便熬夜開始做琴,隔天就帶去請教Francesco Bissolotti,這種勤奮的精神讓Francesco Bissolotti很驚訝,也悉心指導成了焦中興的恩師

  在學四年期間,除了課業,妻子及剛出生的女兒是他的甜蜜負荷。因此焦中興每天廢寢忘食的工作到凌晨二、三點,如同他自己的形容-每天都在「追」時間,因為每天需要努力的事情太多了,甚至睡夢中都還在思索作琴的細節。

  就這樣,生活除了做琴還是做琴,四年間共作了21把小提琴,是全校產量最高的,不僅賺取了生活費,也練就了精湛的技藝。數年前,他在台灣修到自己當年還是學生時所製作的琴,感觸極為深刻,因為這些琴紀錄了他在克雷蒙納的日子。

*

*製琴名師Francesco Bissolotti~摘自網路*

*

  在與相距30歲的Francesco Bissolotti長達兩年多宛如父子般的師生情誼裡,Francesco Bissolotti開放所有的資源,尤其是一個製琴師一生精華的「模具」,讓焦中興去抄、去畫。直到他畢業,Francesco Bissolotti還鼓勵他繼續到美國學習,甚至為他寫推薦函,還送給他「兩輩子」都用不完且已珍藏三十年的琴身專用漆。Francesco Bissolotti傾囊相授完全不藏私的風範,不僅讓焦中興感恩在心,也影響他日後教學時,抱持相同不藏私的態度。

  1991年,他參加國際Anonio Stradivari製琴比賽,從兩百多把參賽的琴中得到第十六名,這次比賽燃起他的信心,學聲樂的背景也讓他開始思考-做琴與人體聲樂之共鳴、音響揚聲器之間的關聯性。

.

三、連獲最重要的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獎賞

.

  在國際提琴製作比賽方面,最重要的比賽有義大利克雷蒙娜(Cremona)三年一次的「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以及美國提琴協會兩年一屆的「U.S.A國際提琴製作比賽」,其中,製琴師更重視義大利史特拉第瓦里製琴比賽,因為這是提琴真正的傳統發源地。

  1991焦中興參加全世界製琴界最重要的國際比賽—Anonio Stradivari賽,在當時參賽的二百多把琴中,焦中興獲得第十六名,是Cremona Stradivari國家製琴學院全校師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在Anonio Stradivari大賽中獲獎的台灣人。之後,有大陸製琴名師鄭荃、趙世全等陸續獲獎。

  1992焦中興歷經六年苦學,自義大利CREMONA Antonio Stradivari製琴學院畢業獲頒義大利Francesco Bissolotti 最優秀學生獎。

*

*

*

.

  1992年參加U.S.A國際提琴製作比賽」大賽音色銀牌獎(金牌從缺)。獲獎後,美國知名的百年琴行邀請他到美國發展,然而為了陪伴年邁母親,他放棄到美國的大好機會,決定回返台灣。

  同年,擁有「製琴藝術大師」文憑,並獲得國際知名製琴大師F. Bissolotti親手所寫的推薦函,夾著榮獲國際製琴大賽銀牌獎頭銜的焦中興,回到台灣開創事業,卻仍得從零開始。

.

四、古典製琴技藝開枝散葉

.

1、買賣古提琴

  1992年剛成立工作室時,因為缺乏知名度,做出的琴再好,也乏人問津,因此,為了生活,焦中興開始從義大利買古琴來轉手賣出,賺些專業知識判別上的價差。但是,雖然賺到了錢,創作的生命卻日漸枯萎,焦中興警覺這不是他所欲追求的,遂毅然決然的結束了古琴買賣的生意,即使當時手中還有古琴未售出。

  焦中興再度開始製琴,回歸對真、善、美最原始的追求!因為一把提琴要展現絕對的『美』聲,就必須透過製琴師『真誠』的態度,臻於『完善』的製琴工藝,來達成。

.

2、製作、修理提琴

*

*

*

*

*

*

  製琴,焦中興堅持依循18世紀最古老、最傳統的「提琴之父」史特拉底瓦利的模具與製法,手工的部分超過90%以上,背板與側板選用產於南斯拉夫的楓木;面板選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松木,以質輕、均勻、紋路平直、年輪寬窄適中為佳;琴模則使用硬度高,不易變形的櫃木;唯有選用年輪緻密均勻的琴材,做出來的音箱聲音才夠渾厚、不鬆軟。這些都是他當年從義大利購回,樹齡達兩百年以上,並且放置十年以上經自然老化、風乾的木材,因為唯有夠年齡的老化木材,才能穩定的不受濕度、光線、溫度的影響

  製琴所使用的漆料及黏合的膠,也都是依循古老的配方與製法作成。

  對製琴者而言,只要是手工琴,世界上沒有二把一樣的琴,因為不論琴身的線條、鑲線刀法、琴面弧度與琴背厚薄都會不一樣。所以,一把琴的壽命可以達到兩、三百年,甚至更久,使得每一個人都只是某把提琴的暫時擁有者;但是,創造者卻是「永遠的唯一」。

  堅持提琴品質的焦中興,一年只製作6把手工提琴,即便一把定價高達新台幣28萬元,他的琴仍炙手可熱,因為得過類似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獎賞等級的製琴名師,一把小提琴在美國至少美金二萬元起跳,這還是華裔籍製琴名師,如果是白人製琴名師,價格更高,雖有些無奈,但這項技藝畢竟屬於傳統的西方,也是現實。

.

3、教授製作提琴

.

  對學生,焦中興說:我會沒有祕密的將所學、所悟教給學生。可是我不是準備好所有東西,把它包裝好給你,而是我把它放在樓梯上,你必須一階一階的去拿,仍然須要花一些精力的。」「只要花了苦功,必然會有回報,雖然不一定在眼前。這不僅是焦中興一貫秉持的製琴態度,也是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

  在焦中興工作室學習製作提琴的技藝,每個星期都去上課的話,大約二年就可以完成一把自製的小提琴,其間花費在買基本必備工具的費用,大約在新台幣20萬元。目前焦中興還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及古蹟修復學系,傳承技藝。

.

五、製琴工藝已臻名師風範

.

  焦中興的製琴工藝,迭經小提琴家林昭亮以近乎「砍」的方式試琴,發現琴弦張力大、音箱共振均勻等特質後,深信這些手工琴在兩百年後,將會有如當今世界名琴般的音色與身價。以及小提琴家蘇顯達回台演出時,亦將其使用、價值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交之調音,可見一斑。

*

*

*

  老友元孝六年前為了成就么女的音樂天份,舉家遷往加拿大,如今胡家有女初長成,在2012423日參加加拿大Kiwanis音樂比賽,不僅獲得17歲以下組的小提琴協奏曲、奏鳴曲、以及RCM鋼琴九級巴哈創意曲組的三冠王,隔日(24)演奏照片更刊在Record的頭版之上,除了讚嘆老友「俯首甘為儒子牛」的成就,也要推薦三冠女手上拉持的這把她最愛的提琴,就是焦中興大師的作品,兩者相得益彰。

  回想焦中興在義大利追隨Francesco Bissolotti時,始終追求其風格,但他回國前夕,Francesco Bissolotti卻鼓勵他要走自己的路,返台後焦中興花了十年在追求自我風格,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體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製琴的風格就是個人的生命特質。」因此,他放開心作他自己,他堅韌豪邁的個性,表現在提琴身上的則是:刀工俐落、線條圓潤流暢、琴身色調溫暖、琴音細緻優雅。

  篤信基督教的焦中興,自覺年青時的崎嶇過程,是上帝對他的試煉;顛沛的人生經歷,讓他能用更豐沛的情感和細膩的手法打造每把提琴,用專業和自我超越來追求藝術的永恆,打造人生不朽的價值。

.

五、感恩一路扶持的貴人

.

*

 

  歷經20年披荊斬棘,儘管如今的焦中興已可自豪的說:自己在台灣開創一條手工製琴之路,是台灣少數能以製琴為生的製琴師。這一路上,除了要感謝從義大利到台灣曾經伸出扶持他的貴人之外,最要感謝的是牽手謝慧蓉對他的信任:「她從來都沒有倦容或埋怨,這一路上就是支持。」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fRvOTcTj0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6792480